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最新章节。
1. 前沿警戒: 在襄阳外围的岘山、虎头山等制高点设置前沿观察哨和阻击阵地,迟滞日军推进。
2.主阵地防御: 主力部队依托襄阳、樊城的古城墙(虽已残破,但仍有一定防御能力)及城外新建的永备、半永备工事,组成核心防御圈。将配属的炮兵阵地设置在城墙后方反斜面,避免被日军直瞄火力轻易摧毁。
3. 江防控制: 严密控制汉江上的浮桥和渡口,并在江面布置水雷(如有)和巡逻艇,防止日军迂回渡江。
日军的进攻首先从炮击开始,随后步兵在坦克掩护下,向襄阳外围阵地发起冲击。
清晨的薄雾尚未完全散去,日军部署在襄江东岸的炮兵阵地就率先打破了寂静。七五毫米野炮和一零五毫米榴弹炮的炮弹带着刺耳的呼啸,如同冰雹般砸向襄阳和樊城的外围阵地,特别是几个预设的防御支撑点和城墙薄弱段落。砖石飞溅,土木结构的工事在爆炸中坍塌,城墙上古老的垛口被削平,激起漫天烟尘。
炮火开始延伸,硝烟还未散尽,地面便传来了履带碾过地面的沉重声响。数辆日军的九七式中型坦克和更多的九五式轻型坦克,如同移动的钢铁堡垒,从烟幕中缓缓驶出,其后是密密麻麻、猫着腰前进的日军步兵,他们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在九二式重机枪和歪把子轻机枪的掩护下,发出阵阵嘶吼,向着城墙涌来。
梁卫国亲临城头督战。 他站在襄阳城楼的观察哨位,举着望远镜,冷静地观察着日军的进攻路线和兵力配置。身边不时有炮弹爆炸产生的气浪掀动他的衣角,弹片“嗖嗖”地从身旁掠过,但他岿然不动。
“命令各炮位,瞄准日军坦克,优先打击领头的!火箭筒小组,前出到侧翼,打它的侧面和后面!”梁卫国的命令通过电话线和传令兵,迅速传达到前沿各部。
守军利用战防炮和巴祖卡火箭筒(部分配属给第二集团军)重点打击日军的坦克,同时以密集的机枪和步枪火力杀伤其步兵。
城墙后方预设的反斜面阵地上,三七毫米战防炮发出了沉闷的怒吼。炮手们紧张地操作,瞄准、击发!炮弹划出低伸的弹道,直奔日军的坦克而去。一辆冲在前面的九五式轻坦被直接命中,薄弱的装甲如同纸糊般被撕裂,瞬间燃起大火,瘫在原地。但日军的坦克也在还击,57mm炮弹打在古老的城墙上,炸开一个个骇人的缺口。
与此同时,部署在城墙侧翼废墟和隐蔽火力点中的巴祖卡火箭筒小组开始发威。这些小组通常由两人组成,射手肩扛发射管,装填手迅速将长长的火箭弹塞入后端。“咻——轰!”伴随着火箭弹特有的尾焰和啸叫,一辆试图靠近护城河的九七式中型坦克的侧面被击中,爆炸引燃了内部的弹药,发生了猛烈的二次爆炸,炮塔都被掀飞出去!
城墙垛口后面,守军的M1917重机枪和捷克式轻机枪疯狂地喷吐着火舌,编织成一道道死亡火网,竭力阻止日军步兵靠近。士兵们使用着中正式步枪和部分M1加兰德步枪,向着下方蝗虫般涌来的日军步兵倾泻着子弹。
战斗最为激烈的是樊城北门。
日军显然将樊城北门作为了重点突破方向。一个加强大队的兵力,在超过五辆坦克的引导下,不顾伤亡,猛扑过来。工兵在火力掩护下,疯狂地清除着护城河外的鹿砦、铁丝网等障碍物。
“营长!鬼子快清除障碍了!坦克要上来了!”一名满脸是血的连长跑到负责北门防御的张营长面前喊道。
张朗营长,一位脸庞黝黑、身材敦实的汉子,啐了一口带血的唾沫,吼道:“爆破组!跟我上!机枪掩护!”
他亲自率领一支由敢死队员组成的爆破组,身背捆扎好的集束手榴弹和炸药包,从被炸开的城墙缺口处跃出,利用弹坑和残骸作掩护,向着日军的坦克匍匐前进。日军的机枪子弹如同泼水般打在他们周围,泥土飞溅,不断有队员中弹倒下。
张朗目光死死盯住那辆冲在最前面、正在碾压最后一道铁丝网的九七式中型坦克。他利用一个弹坑隐蔽,待坦克从侧面经过时,猛地跃起,拉燃导火索,将沉重的炸药包奋力塞进了坦克履带和诱导轮之间的缝隙!然后顺势翻滚进旁边的弹坑。
“轰隆!!!”
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那辆坦克的履带被炸断,车身猛地一歪,停了下来,燃起熊熊大火。
日军的步兵见状,嚎叫着冲了上来,企图消灭爆破组并占领突破口。张营长和残余的敢死队员们毫不退缩,用汤姆森冲锋枪(部分配属给精锐部队)和手榴弹与日军展开了近距离混战。张营长手持冲锋枪连续扫倒数名日军,但更多的日军涌了上来,刺刀在阳光下闪着寒光。一场残酷的白刃战在城门洞和附近的废墟间展开。中正式步枪的刺刀与三十年式刺刀猛烈碰撞,喊杀声、怒吼声、惨叫声响成一片。
城墙上的守军心急如焚,他们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武器——机枪、步枪、甚至手榴弹,向着城下混战的人群边缘猛烈开火,试图阻断日军的后续部队,支援城下的弟兄。
经过数小时的血战,终于将日军击退,城门下尸横遍野。
战斗从清晨持续到午后。张朗在刺死一名日军军官后,身中数弹,壮烈殉国。但他的牺牲激励了所有守军。后续投入的预备队终于将突入的日军残部逐步消灭,重新稳固了北门防线。日军见攻势受挫,且损失惨重,特别是坦克损失数辆,不得不丢下大批尸体,狼狈后撤。
樊城北门外,护城河的水已被染红,日军的尸体和中国守军的遗体相互枕藉,层层叠叠,破碎的武器、燃烧的坦克残骸、散落的弹壳遍布战场,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硝烟、血腥和焦糊味。
日军连续数日对襄樊发动多次联队,大队级别的进攻,但梁卫国指挥若定,部队士气高昂,依托有利地形和坚固工事,一次次粉碎了日军的企图。
在随后的几天里,日军又多次对襄阳、樊城的不同方向发动进攻,有时是步兵强攻,有时是炮火覆盖后的小股渗透,有时甚至试图夜间偷袭。但梁卫国始终沉着应对,他及时调整部署,将预备队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炮兵和机动火力点的作用。守军官兵也越战越勇,他们依托着加固过的古城墙、密密麻麻的暗堡和铁丝网,以及纵横交错的交通壕,让日军每一次进攻都撞得头破血流。
日军在襄樊城下付出了惨重代价,却始终无法越雷池一步。梁卫国部如同磐石,牢牢地钉在汉水之畔,确保了主战场北翼的安全,也让李锦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南面更为危急的战线上。
襄樊城下,日军的攻势渐渐显露出疲态。他们发现,这块骨头比想象中要硬得多。梁卫国指挥的第二集团军,用钢铁般的意志和有效的战术,成功地扮演了“北定海神针”的角色,使得李锦无需过分担忧侧翼,可以集中精力应对欧家庙、南漳等方向更加危急的战事。汉水,依旧牢牢地控制在中国军队手中,成为了日军难以逾越的屏障。
三线烽火,映照着豫西鄂北的血色天空。欧家庙的拉锯消耗着双方最后的精力,南漳的夜战展现了绝境中的顽强,襄樊的固守则稳住了战局的基石。李锦在老河口司令部,综合着各条战线的战报,心情沉重而复杂。部队已经疲惫不堪,伤亡惨重,弹药消耗巨大。日军的攻势虽在局部受挫,但其总体实力依然占优,更猛烈的风暴或许还在后面。他意识到,单纯的防御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寻找机会,给予日军一次沉重的打击,才能彻底扭转战局。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地图上那些代表着日军后勤补给线和指挥节点的符号,一个大胆的计划,开始在他心中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