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水浒:水泊梁山今天反了》最新章节。
最滑稽的是,耶律章奴拼死返回,企图拥立耶律淳登基,但耶律淳却拒绝了这一提议。
耶律淳乃辽兴宗耶律宗真的孙子,辽道宗耶律洪基的侄子,天祚帝耶律延禧的叔父。
辽道宗驾崩时,他曾有机会继承皇位。
天祚帝东征失利后,辽国的文武百官对他渐渐失去信心,认为耶律淳更为贤能。
在耶律章奴等人的 ** 下,许多人主张废黜天祚帝,改立耶律淳为帝,如此一来,女真叛军或许可以不战而退。
于是,辽国的文武大臣联合起来,向天祚帝施压,要求他禅位给耶律淳。
甚至耶律章奴等人还派出两千骑兵,准备迎接耶律淳。
若这场 ** 成功,最大的赢家将是耶律淳,但他却背叛了盟友,将萧敌里和萧延留囚禁,并向天祚帝告密。
不久后,他又献上了两人的首级,耶律章奴得知后,只能连夜逃离。
耶律淳究竟如何打算,外界无从知晓,但辽国的内部局势确实已经混乱不堪。
消息传至东京,年初还被视为荒诞的联合金国灭辽计划,如今有不少人认为此计可行。
提出此计划的马植,因此成为东京城中的焦点人物。
赵佶好大喜功,得知契丹惨败后,心中便蠢蠢欲动。
灭辽与否,赵佶并不在意,但如果能收复燕云之地,那便是莫大的功业,在史册上也能留下英明神武、一代明君的美名。
回顾北宋历史,除了赵匡胤早逝,历代皇帝无不深受辽国之苦。
赵光义两次北伐,起初形势大好,却因轻敌而败,成为后人笑谈。
宋真宗时,辽军曾攻至澶州,宋真宗害怕至极,欲南逃,幸得寇准力劝,才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
澶渊之盟签署后,宋朝每年向辽国进贡,虽保和平,但也处于弱势地位。
如能收复燕云之地,大宋便可扬眉吐气,赵佶认为,即便历任皇帝的功业,也难以与自己相比。
于是,在他的主导下,临近年底,朝廷内外对是否联合金国攻打辽国的议论愈发激烈,具体方案也逐渐成形。
童贯、高俅等人自不用说,就连一向深思熟虑的蔡京,此时也对这一提议表示赞同,再加上赵佶的暗中推动,朝野上下几乎一致看好这条策略。
某日清晨,百官齐聚丹墀,按照品级依次排列。
待礼毕后,文武官员分班站立。
讨论的话题自然围绕着如何联合金国对付辽国展开。
想起当年童贯出使辽国时,马植曾秘密会面,建议通过联络女真部族来削弱辽国。
这一计划的影响力,丝毫不逊于三国时期的隆中对策。
遗憾的是,马植忽略了关键一点——这种远交近攻的战略需要足够强大的实力作为支撑。
他在燕地长大,只见证了大宋表面的繁荣,却没有察觉到其背后的隐患。
他或许从未想过,如今的大宋军备已如此脆弱。
大臣们正在商议之际,赵佶认为时机成熟,便示意让马植发言。
只听马植道:“女真人痛恨辽人已久,若派遣使者由登州、莱州渡海前往,与女真结盟共同攻打辽国,则复兴国家指日可待。”
“此计甚妙!”赵佶兴奋地拍案而起。
蔡京、童贯、高俅等人见状,纷纷附和,至此,连金灭辽的基调基本确立。
赵佶满心欢喜,不仅赐予马植赵姓,更名为赵良嗣,还授予他秘书丞的职位,升任直龙图阁,提点万寿观,加封右文殿修撰。
此刻,除了少数几位冷静思考的大臣外,其余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仿佛收复燕云已成定局,只等 ** 行赏了。
高俅略作思索,目光扫向蔡京与梁师成,二人默契地点点头。
随即,高俅跨前一步,奏道:“陛下,臣有一事禀报。”
高俅跪倒在地,禀告道:“启禀官家,近来济州管辖区内的梁山泊出现了一批贼寇,为首的徐悟锋纠集亡命之徒 ** ,行径恶劣,不仅抢夺民财,还洗劫官府库房,实属罪大恶极。”
赵佶听后大惊,急忙问:“我大宋国泰民安,怎会有这般逆贼?朝廷可曾派兵围剿?”
高俅回答说:“臣刚得到消息,便命令京东各路调兵围剿,其中还有节度使项元镇,然而此人本是江湖中人,虽蒙皇恩厚待,却不知感恩图报,现已叛变投敌!”
“后来臣又与蔡太师商议,派义勇武安王的后代关胜率领一万五千精锐部队前去讨伐,但遗憾的是,关胜并无真才实学,致使朝廷军队全军覆没。”
“这些贼寇击败朝廷大军后,首先攻陷了济州城,犬子拼死坚守,誓不投降,最终英勇牺牲。”
“之后,贼寇 ** 将扈家庄付之一炬,导致数千无辜百姓丧生,还进逼郓州城下。
幸亏知州陈文昭全力守护,才保全了城内百姓的安全。”
赵佶虽然平日昏庸,但并非愚钝之人,心中迅速权衡,仅前几次调动的兵力便达四五万,却依旧无法剿灭这一小股贼寇,顿时被震惊得无以复加。
赵佶面色凝重地说:“朝廷数万大军围追堵截,居然连一伙贼寇都对付不了,看来这伙人的实力不容小觑啊。
为何朕从未听说过这样的事情?”
宿元景听到这里,微微皱眉,站出来说道:“臣之前便听说梁山贼寇势力庞大,四处侵扰地方州县,早已呈递奏折给圣上,想必是圣上事务繁忙,一时疏忽了。”
赵佶听罢,不禁疑惑,将目光转向梁师成。
梁师成连忙走到赵佶身边,低声说道:“圣上当时正专注于书画创作,奴才认为徐悟锋之类不过是寻常盗匪,所以让枢密院发兵剿灭。
事后,奴才也向圣上报告过了。”
赵佶仔细回想,确实在他即位之初,梁师成确实提到过京东一带有匪乱之事。
赵佶兴趣多样,且沉迷享乐。
登基初期,他还决心励精图治,想要成为一代明君。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繁杂的政务让他逐渐感到厌倦,每天处理奏折就已经耗费了许多精力,哪里还有多余的时间享受生活呢?
于是,赵佶经常让梁师成代为处理政务,这也给了梁师成掌控朝局的机会。
赵佶点头说道:“我记得了,朕曾批准枢密院出兵讨伐梁山贼寇,为何不但未能剿灭,反而愈演愈烈,甚至攻破州府?”
蔡京立即上前奏道:“陛下有所不知,梁山水泊位于济州境内,方圆八百余里, ** 是一大岛,四周尽是无边芦苇荡,贼寇藏身其间,确实地势险峻。”
“贼寇又极尽狡诈,官军若前往围剿,他们便退入梁山深处,除非准备大批舟船,并集结重兵围攻,否则难以彻底消灭。”
“臣与童枢密、高太尉商议多次,虽屡次调兵遣将,也斩杀不少贼寇,但每次贼寇战败,都会遁入水泊之中。”
“就像关胜等人,徒有虚名,轻率冒进,贸然闯入水泊,结果中了贼寇埋伏,致使损兵折将,颜面尽失。”
赵佶听后稍感宽慰,从蔡京的话中得知,贼寇虽占地利,却并非不可对付。
赵佶沉思片刻,问高俅:“高太尉,你家公子近况如何?”
高俅趴在地上痛哭:“犬子誓死守城,以报皇恩,却连 ** 都未寻获。”
赵佶叹息道:“我朝有如此忠勇之士,何愁平定不了这些草寇。
爱卿请节哀,令郎为国捐躯,朕绝不会忘记他的功绩。”
“蔡爱卿,稍后考虑一下,高太尉之子为守城殉职,应授予何种封号?”
高俅喊道:“为国尽忠理所当然,犬子虽死犹荣,不敢奢望额外封赏!”
满朝文武闻言,有人暗自冷笑,高衙内的为人他们岂会不知?据说他弃城逃亡,入京后遭贼寇劫掠,至今生死未卜。
什么为国尽忠,简直是笑话!
不过众人心里清楚,高俅深受圣眷,没有十足把握,谁也不敢贸然揭露 ** 。
赵佶安抚完高俅,又问:“关胜现在何处?”
蔡京答道:“至今仍下落不明。”
宋徽宗微微蹙眉,语气略显不满:“什么叫下落不明?此人既为关姓后人,想来应有些真才实学,之前在何处任职?”
蔡京躬身回答:“他曾任蒲东巡检。”
宋徽宗听后忍不住苦笑:“区区巡检,怎可统领大军?难道军国大事就这般轻视吗?”
童贯出班奏道:“此事实属臣等失察。
关胜此人,臣此前从未听闻,因宣赞推荐且自称武安王后代,故令其带兵。
不想竟是虚有其表。”
梁师成附和道:“陛下息怒,只因关胜出身显赫,童枢密等人只知其名未见其能,这才误信。”
宋徽宗摆手示意不必多言,转向另一话题:“至于项元镇,该如何处理?当初若非皇兄恩旨赦免他的罪责,又准许他为国效力,哪会有今日局面?他竟投向盗匪,莫非江湖果真如此诱人?”
蔡京答道:“项元镇本性难移,即便做了节度使,怕也仍是旧习不改。
加之战局不利,投敌亦在意料之中。”
“既然他已背叛朝廷,不如将其家属尽数抓捕,男子发配边疆戍守,女子送入教坊,以儆效尤。”
“就依蔡爱卿所言行事。”
宋徽宗面沉似水,缓缓点头:“梁山贼寇横行乡野,祸及百姓,实在不可饶恕。
谁愿替朕分忧,领兵征讨?”
群臣寂静无声,无人响应。
众臣虽不清楚详情,但上次数万大军围攻梁山,结果惨败告终,皆知此贼难以对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