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天赐良臣》最新章节。
"密信被截?!"李辰浩猛地从病榻上撑起身子,冻伤的双手传来钻心的疼痛,他却浑然不觉,"赵明呢?他还活着吗?"
副将单膝跪地,额头渗出冷汗:"赵大人身中三箭,勉强突围,现在昏迷不醒。密信...确实落入了准噶尔人手中。"
帐篷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胤禛背对着众人站在帐门前,挺拔的背影如同一柄出鞘的利剑。李辰浩能看到他紧握的拳头,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殿下,"李辰浩强忍疼痛开口,"仓央嘉措的密信...我有副本。"
胤禛倏地转身,眼中闪过一丝惊诧:"你说什么?"
李辰浩艰难地从贴身的衣袋里掏出一块薄如蝉翼的丝绢,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蝇头小字:"为防不测,我在离开拉萨前誊抄了一份。真品上有仓央嘉措的金印和暗记,但内容完全一致。"
胤禛三步并作两步上前,接过丝绢迅速浏览。随着阅读深入,他眼中的光芒越来越亮:"这上面说准噶尔内部有分裂?大汗和他弟弟正在争夺权力?"
"正是。"李辰浩点头,"仓央嘉措在密信中提到,准噶尔主力之所以迟迟未大举进攻西藏,就是因为他们后方不稳。大汗的亲信和国师的势力明争暗斗,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胤禛来回踱步,羊皮靴在毡毯上发出沉闷的声响:"所以他们在西藏扶植假达赖喇嘛,是想快速控制宗教势力,借此巩固内部统治?"
"不仅如此,"李辰浩指着丝绢上一段文字,"这里提到准噶尔国师秘密联系过仓央嘉措,表示愿意支持他,条件是与清廷断绝关系。这说明国师一派想通过控制西藏来增强在大汗面前的筹码。"
胤禛突然停下脚步,眼中精光四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公开揭露假达赖喇嘛的身份,不仅能让西藏僧俗反抗准噶尔,还会加剧准噶尔内部的分裂?"
"正是如此。"李辰浩肯定道,"而且密信最后提到,准噶尔大汗已经病重,一旦他去世,内乱必然爆发。仓央嘉措判断,这个时间点就在三个月内。"
帐篷内一片寂静,只有炭火偶尔发出的噼啪声。所有人都意识到这份情报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关于西藏的危机,更是解决准噶尔这个西北大患的绝佳机会。
"传令!"胤禛突然高声命令,"全军拔营,全速赶往兰州行辕!同时派八百里加急,将密信副本和我的奏折先行送往京城!"
副将领命而去。胤禛转向李辰浩:"你能骑马吗?"
李辰浩毫不犹豫地点头:"能。"
胤禛看着他缠满绷带的双手和苍白的脸色,知道他在逞强。但时间紧迫,没有选择的余地:"我会让人准备一辆马车,尽量减轻颠簸。这次行动,我需要你在我身边。"
兰州行辕的大堂内,烛火通明。胤禛端坐在主位上,面前的长案铺满了地图和文书。李辰浩坐在下首,虽然脸色仍然苍白,但精神已经好了许多。十几名将领和幕僚分列两侧,气氛凝重而紧张。
"诸位,"胤禛开门见山,"根据密探带回的情报,准噶尔内部已经分裂,正是我们收复西藏、打击西北大患的最佳时机。我已上奏父皇,请求率军西进。"
一名年长的将领出列抱拳:"殿下,兰州驻军不足三万,若要进军西藏,恐怕兵力捉襟见肘。是否等朝廷调派援军再做打算?"
"来不及了。"胤禛摇头,"大法会就在明日,一旦假达赖喇嘛被公开承认,再想扭转局面就难上加难。"
"殿下,"李辰浩突然开口,"或许我们不必正面强攻。密信中提到,西藏仍有大批僧俗不满准噶尔控制,只是苦于没有领袖。如果我们能救出真正的达赖喇嘛,或者联系上山南的转世灵童..."
胤禛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你的意思是,发动西藏内部力量?"
"正是。"李辰浩指向地图上的几个关键点,"我们可以派精锐小队秘密潜入拉萨,一方面救出仓央嘉措,另一方面揭露假达赖喇嘛的身份。同时主力部队从青海推进,形成内外夹击之势。"
一名幕僚提出质疑:"但密信已被截获,准噶尔人必然加强戒备,潜入行动风险太大。"
李辰浩微微一笑:"正因密信被截,他们反而会放松警惕。"
"此话怎讲?"胤禛挑眉。
"密信上有只有我和仓央嘉措知道的暗记。"李辰浩解释道,"我在誊抄时故意改动了几个关键地名和人名,真品上的暗记则指向相反方向。准噶尔人拿到密信后,一定会被误导。"
胤禛若有所思:"所以你早有准备?"
"仓央嘉措教我的。"李辰浩眼中闪过一丝怀念,"他说在西藏,文字游戏是生存的必备技能。"
大堂内响起一阵低声的赞叹。胤禛沉思片刻,突然拍案而起:"就这么办!李辰浩,你负责拟定潜入计划;齐将军,你率五千精兵向青海推进,制造大军压境的假象;其他人做好出征准备,一旦圣旨到,立即西进!"
众人领命而去,大堂内只剩下胤禛和李辰浩。烛光下,胤禛的面容显得格外坚毅:"辰浩,这次行动凶险异常,你伤势未愈..."
"殿下,"李辰浩打断了他,声音坚定,"让我去吧。我熟悉拉萨地形,认识仓央嘉措,还有..."他顿了顿,"我欠卓玛一条命。"
胤禛深深看了他一眼,缓缓点头:"好。但你必须带足人手,不可再孤军奋战。"
"遵命。"
紫禁城乾清宫内,康熙帝端坐在龙椅上,手中拿着胤禛的奏折和密信副本,眉头紧锁。殿内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气氛凝重。
"诸位爱卿,"康熙帝声音沉稳,"四阿哥奏请出兵西藏,诸位以为如何?"
大学士马齐率先出列:"皇上,臣以为不可。西藏地处偏远,补给困难,大军远征耗费甚巨。且准噶尔兵锋正盛,贸然开战恐非良策。"
兵部尚书隆科多立即反驳:"马大人此言差矣。密信已明示准噶尔内部分裂,此乃天赐良机。若坐失良机,待其内乱平息,必成大患!"
"隆大人所言极是。"另一位将领附和,"西藏乃西南屏障,若为准噶尔所控,我西北边防将永无宁日。"
朝堂上很快分成两派,争论不休。康熙帝静静听着,目光在众臣脸上扫过,最后落在一直沉默的八阿哥胤禩身上:"老八,你怎么看?"
胤禩恭敬出列:"回皇阿玛,儿臣以为四哥所奏确有道理。但大军远征非同小可,不妨先派使节与西藏僧俗接触,探明虚实再作定夺。"
这是折中之策,朝堂上不少大臣点头赞同。康熙帝不置可否,又看向太子胤礽:"太子以为如何?"
胤礽似乎没想到会被点名,略显慌乱:"儿臣...儿臣以为八弟所言有理。四弟性子急躁,恐有冒进之嫌。"
康熙帝眼中闪过一丝失望,随即恢复平静:"传旨,命胤禛暂驻兰州,加强边防,不得擅自出兵。另派礼部侍郎赫寿为钦差,前往西藏了解实情。"
这道旨意明显偏向保守派,主战的大臣们面露失望,却不敢多言。退朝后,康熙帝独留大学士张廷玉在御书房议事。
"衡臣,"康熙帝用张廷玉的字称呼,显得格外亲近,"你怎么看老四的奏折?"
张廷玉谨慎回答:"四阿哥洞察先机,所言切中要害。但皇上顾虑周全,先探虚实也是稳妥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