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我为大隋延运三百年》最新章节。
林天生一字一句,掷地有声:
“非监工,乃慰工!非持械,乃捧粥!非责罚,乃劝勉!以稚子赤诚,化怨戾之气;以寒衣遗孤之身,证朝廷仁政之心!”
命令下达,朱雀部的效率惊人。三百名身着素白绣银杏服饰的少年,在陈稹的带领下,如同三百只纯洁的白鸽,迅速集结,赶赴汴州。
汴州,双柳坡船闸工地。
气氛依旧紧张。民夫们三五成群,窃窃私语,眼神中充满疑虑与不安。工程近乎停滞。宇文恺带伤坐镇,但效果甚微。
就在这山雨欲来之际,一支特殊的队伍抵达了工地。
没有盔甲,没有刀兵,只有统一的素白衣服,胸前绣着一片青翠的银杏叶。他们年纪不大,脸上甚至还带着稚气,但眼神却异常清澈明亮,行动间井然有序。
为首的少年陈稹,走到工地中央临时搭起的粥棚前。他没有慷慨激昂的演说,只是指挥着遗孤营的少年们,默默地架起大锅,点燃柴火,熬煮起热气腾腾、米香四溢的稠粥。粥里,甚至能看到难得的肉末和菜叶。
粥香弥漫开来,吸引了疲惫而饥饿的民夫。
陈稹端起一碗刚出锅的热粥,走到一位因长期劳作而佝偻着背、满脸愁苦的老民夫面前。他微微躬身,双手将粥碗捧上,声音清朗而真诚,带着少年特有的纯净:
“阿爷,辛苦了!请喝碗热粥吧!”
“修河虽苦,但朝廷有令:自今日起,一日三餐,管饱管好!工钱日结,绝不拖欠!”
“您看,” 他指了指自己和身后那些同样捧着粥碗、走向其他民夫的少年们,脸上露出温暖的笑容,“我们这些无父无母的孤儿,是朝廷从火坑里救出来,在慈幼院养大的!朝廷待我们如子侄,又怎会苛待修河建闸、造福万代的阿爷们?”
“这运河修通了,南方的米,北方的炭,都能便宜地运来运去,阿爷们的儿孙,再不用像我们当年那样挨饿受冻了!喝碗粥,暖暖身子,咱一起把这利国利民的大河修好,行吗?”
老民夫看着眼前这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粥,再看看少年陈稹,听着他那句“朝廷待我们如子侄,又怎会苛待阿爷们?”的暖心话语,又想起这些孩子和自己一样,都是乱世的可怜人…心中的怨气,瞬间消融了大半!他颤抖着伸出粗糙的手,接过那碗粥,浑浊的老泪滚滚而下,哽咽着说不出话,只是用力地点着头。
这一幕,在工地上不断上演。他们捧着粥碗,轻声细语地劝慰着,讲述着慈幼院的温暖,描绘着运河通航后的美好前景。他们稚嫩却真诚的话语,比任何官府的告示和严厉的呵斥都更有力量!
民夫们捧着热粥,看着这些笑容纯净的孩子,听着他们讲述的故事,心中的坚冰被一点点融化。怠工停止了,窃窃私语变成了对未来的讨论。工地上的戾气,被一股温暖而坚韧的力量所取代。
宇文恺站在高处,看着这神奇的一幕,老泪纵横。他看到了破局的希望!
数日后,双柳坡船闸主体合龙仪式。
巨大的闸门在绞盘的牵引下缓缓落下,水流被驯服地导入新的河道。工地上一片欢腾。
宇文恺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命人取来一块质地坚硬的花岗岩,立于新落成的船闸闸首显眼处。他亲自提笔,在石碑上书写下三个苍劲的大字:“慈幼石”。并命工匠在石碑下方刻下铭文:
“大业新元,汴州闸成。寒衣遗孤,捧粥慰工。稚子赤心,化戾为和。勒石为记,永志仁恩。”
铭文简明扼要,却将这段遗孤营以温情化解危机的传奇,永远镌刻在了这座关乎国运的巨闸之上!成为新朝仁政最直观、最感人的注脚!
在石碑揭幕仪式上,少年陈稹作为遗孤营代表,被邀请上前。面对欢呼的人群和巍峨的船闸,他心潮澎湃,即兴赋诗一首。诗句虽显稚嫩,却情真意切,其中两句尤为点睛:
“寒衣未冷处,慈幼化春冰。”
“一闸安漕浪,千帆慰苍生。”
此诗一出,不仅引得满场喝彩,更让宇文恺和随行的官员刮目相看!陈稹的诗才,如同璞玉初露锋芒,为未来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运河的血鉴,最终以一块刻着“慈幼”的温润石碑和少年清朗的诗句作为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