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三国野史!》最新章节。
却说诸葛孔明坐镇成都,事无巨细,皆以其通明透彻的“智慧之意”亲自剖析决断。其推行的政令,暗合“天地之理”,潜移默化地调和着两川的“地脉灵气”。因此,蜀中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一派祥和之“民生之气”。更兼连年大熟,米粮充盈,府库丰饶,老幼鼓腹而歌,凡国家有所差徭,民众皆争先恐后,唯恐落于人后。这股鼎盛的“民心之气”,反过来滋养着蜀汉的“国运”,使得军需器械、粮草应用之物,无不充足完备,为即将到来的大战积蓄了磅礴的“底蕴之气”。
时值建兴三年,益州南部边陲忽传飞报,言称南蛮之王孟获,此人身负“蛮族图腾之力”,修炼有成,能引动山林“原始煞气”为己用,竟大起蛮兵十万,裹挟着腥风血雨般的“异种妖气”,犯境侵掠。
更为棘手的是,建宁太守雍闿,此人乃汉室旧臣什方侯雍齿之后,其血脉中本应流淌着汉家“忠义之气”,却不知为何,近年来越发贪婪暴虐,其“心意”早已被南中复杂的“欲望浊气”侵蚀。如今,他竟公然勾结孟获,一同造反。更有牂牁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太守高定二人,此二人“意志”薄弱,早已被雍闿以利诱之,更兼惧怕孟获的“蛮荒凶威”,竟双双献出城池,沦为叛逆。唯有永昌太守王伉,此人一身“刚正之气”,修为虽只在“聚气”境界,但其“守土之意”坚如磐石,不肯屈从。眼下,雍闿、朱褒、高定三人已彻底倒向孟获,充当其向导,引蛮兵合围攻打永昌郡。王伉与其心腹功曹吕凯,此人“意”沉似水,颇有计谋,正率领城中军民,凭借永昌城坚固的“防御阵法”与百姓凝聚的“守家之意”,勉力死守。然蛮兵势大,城中“怨煞之气”日重,形势万分危急。
孔明闻报,双眉微蹙,眼中闪过一丝寒光。他入朝启奏后主刘禅:“陛下,臣观南蛮不服,其地‘瘴疠之气’弥漫,‘巫蛊之术’横行,更有孟获这等身负‘异种力量’的强人作乱。若不及时扫平,必将成为我大汉心腹大患,侵蚀我蜀汉‘国运龙气’。臣意已决,当亲自统领大军,前往征讨,以‘王道之意’荡平此獠,以‘教化之气’安抚其民。”
后主刘禅年幼,闻言大惊,其稚嫩的“君王之气”尚不稳固:“相父,东有孙权,其‘江东水运之气’正盛;北有曹丕,其‘中原霸者之意’虽受挫,但狼子野心仍在。今相父若弃朕与成都之‘中枢龙气’远去,倘若吴、魏趁虚来攻,其‘侵略之意’爆发,奈何?”
孔明微微一笑,其平和的“智珠在握之意”安抚着后主:“陛下勿忧。东吴方与我国重修盟好,其‘盟誓之意’尚新,料孙权不至如此短视。即便其真有异心,白帝城尚有李严将军。严将军‘剑意’凌厉,修为已臻‘凝意’大成,足以与陆逊那‘将帅之意’周旋。至于曹丕,新败于徐盛之手,‘锐气’大挫,短期内无力南顾。且有马超将军,其‘西凉煞气’与‘羌胡威望’足以震慑魏国边陲诸将,令其不敢妄动。臣亦会留下关兴、张苞二位贤侄,他们皆已‘初入凝意’,各领精兵,布下‘呼应阵势’,守卫成都,当可保陛下与京畿万无一失。臣此去,先扫平南方蛮夷之地的‘瘴疠邪气’,收服其‘桀骜之心’,再图北伐,以‘汉室正统之意’直指中原,方能上报先帝三顾之隆恩,下承托孤之重任!”
后主闻言,稍感心安,道:“朕年幼无知,国事军机,皆赖相父以‘天人之算’斟酌而行。”
后主话音未毕,文臣班中一人越步而出,疾声道:“不可!丞相此举万万不可!”众人看去,乃是南阳名士,现任谏议大夫王连,字文仪。此人一身“儒门正气”,然“意”略显保守。
王连恳切进谏:“丞相,南方乃‘不毛之地’,山林间‘瘴疫毒蛊之气’流行,非人力所能轻易抗衡。丞相身系国家安危,肩负‘燮理阴阳’、调和‘国运民气’之重任,岂能亲身涉险,远赴蛮荒?万一为那‘污秽邪气’所侵,损伤丞相‘本源道气’,则国本动摇矣!且雍闿、朱褒、高定之流,不过是癣疥之疾,其‘反叛之意’虽有,却根基不稳。丞相只需派遣一员‘凝意’境界以上的大将,统领一支‘破煞精兵’前往讨伐,必然马到功成。”
孔明微微摇头,其深邃的目光仿佛已洞穿了南中的重重迷雾:“王大夫之忧,亮已知晓。然南蛮之地,远隔王化,民风彪悍,其民心多被‘原始信仰’与‘巫祝邪说’所固,难以用常法收伏。若只以力压之,徒增‘怨煞’,日后必反。吾当亲往,察其风土人情,观其‘气运动向’,相机施教,当以‘道法自然之意’引导,亦需以‘雷霆万钧之威’震慑。刚柔并济,恩威并施,其中分寸拿捏,非是旁人可以轻易替代。此事,亮必须亲力亲为。”
王连见孔明“决绝之意”已定,再三苦劝,终不能使之回心转意。
是日,孔明拜别后主,命蒋琬为参军,此人“意”稳识大体,可辅佐后方;费祎为长史,其“处事之意”圆融;董厥、樊建二人为掾史,处理文书。点起赵云、魏延为大将,总督南征诸军事。赵云“显圣”小成,一身“龙胆之气”纯阳无瑕,正是南中“阴邪之气”的克星;魏延“凝意”大成,“反骨煞气”虽重,却也勇猛难当,善破奇阵。又以王平(“凝意”初阶,枪法沉稳)、张翼(“聚气”大成,刀法精湛)为副将。并川中诸将校数十员,皆是“聚气”境界以上的武者。共起川兵五十万,此五十万非指实数,乃是后勤、辅兵、民夫、战兵合计,但其核心战兵亦有十数万之众,凝聚的“军煞之气”已然蔚为可观。大军整备完毕,浩浩荡荡,望益州南方边界进发。
大军行至途中,忽有一将,身披孝服,银甲掩不住其勃发的“锐金之气”,入军营求见孔明。此人声称乃关羽第三子,名唤关索。他对孔明泣诉道:“自荆州失陷,家父与兄长蒙难,索逃难至鲍家庄养伤,无时无刻不怀‘复仇之意’。只因此前箭疮迸裂,‘煞气’入体,修为受阻,难以远行。近日伤势方痊,‘内气’复苏,修为已至‘聚气’小成,正欲入川拜见先帝,誓报此仇。不想途中得知吴狗仇人已多授首,恰逢丞相南征大军,特来投效,愿为前驱,荡平蛮夷,以慰父兄在天之灵!”其言语间,“悲愤之意”与“战意”交织。
孔明闻言,亦感嗟讶不已,昔日关云长威震华夏的“武圣之意”犹在眼前。他一面遣人飞报朝廷备案,一面就令关索为前部先锋之一,随军一同征南。
大军一路前行,饥餐渴饮,夜宿晓行。孔明治军极严,所过州县,秋毫无犯,不使百姓生出丝毫“怨气”,反而因军容整肃,更添几分“敬畏之意”。
却说那建宁太守雍闿,听闻诸葛亮竟亲提蜀汉“主力军气”南下,其势汹汹,远非寻常偏师可比,心中亦是大为震动。他急忙与高定、朱褒二人商议。三人一番合计,决定分兵三路,试图凭借地利,以逸待劳,挫动蜀军“远征疲惫之气”。议定:高定领兵五万,挟“山险之气”,居中路为主力;雍闿领兵五六万,凭借其与部分蛮族的“勾结之意”,在左翼;朱褒则领兵五六万,守右翼,三人互为犄角。
于是,高定便命帐下心腹勇将鄂焕为前部先锋。这鄂焕身长九尺,面貌凶恶狰狞,如同山中恶鬼,使一枝沉重的方天画戟,其天生“蛮勇之气”充沛,据说有万夫不当之勇,一身修为已至“聚气”大成顶峰,隐隐有触碰到“凝意”门槛的迹象。他领了本部“悍勇之兵”,离了大寨,气势汹汹地前来迎击蜀兵。
孔明统率大军,已抵达益州南部边界。前部先锋魏延,副将张翼、王平,刚刚率军进入界口,便与鄂焕的蛮兵不期而遇。两军迅速列开阵势,军中“煞气”开始遥遥对撞。魏延一马当先,策马而出,其“将煞之气”凝聚如狼烟,厉声大骂:“反贼鄂焕,不知死活!丞相天兵已至,尚不早早下马受降,更待何时!”
鄂焕哪里受得这般喝骂,其“凶悍之意”勃发,哇呀呀怪叫一声,拍马舞戟,直取魏延。两将交锋,兵器碰撞,“气劲”四射。战不数合,魏延暗运“韬略之意”,忽然大喝一声,佯作不敌,拨马便走,其“败退之意”做得十足。鄂焕不知是计,只道对方怕了自己神威,怪叫着催马紧追不舍,其“骄狂之气”大盛。
魏延引着鄂焕追了不数里,猛听得后方喊杀声大震,地动山摇!张翼、王平各率一支精兵,如同两柄利刃,从左右山谷中杀出,截断了鄂焕的后路。其“包抄之意”狠辣果决。魏延此时勒马回身,与张翼、王平三员蜀将,合力围攻鄂焕。鄂焕虽勇,但蜀军训练有素,“军阵之气”配合默契,又有三员“聚气”以上境界的将领联手,其“合击之意”非同小可。鄂焕左冲右突,画戟翻飞,带起道道“罡风”,却始终冲不出包围圈,反而被魏延看准一个破绽,一刀背狠狠砸在他的肩胛之上,震得他“护体之气”溃散,跌落马下,束手就擒。
士卒将鄂焕绑缚结实,押解到中军大寨,入见孔明。孔明端坐帐中,其“气”平和冲淡,却自有一股不怒自威的“上位者之意”。他命人为鄂焕松绑,又赐酒食压惊。待鄂焕稍定,孔明才温言问道:“将军是何人部下?”
鄂焕兀自带着几分“悍勇之意”,瓮声瓮气答道:“某乃高定太守帐下先锋鄂焕!”
孔明微微颔首:“吾久闻高定太守乃是忠义之士,其‘心意’本正。如今想必是一时受了雍闿那厮的蛊惑,才误入歧途,犯下此等‘悖逆之罪’。吾今敬你也是一条好汉,不忍加害,且放你回去。你可告知高太守,让他早早醒悟,拨乱反正,归顺朝廷,则不仅前罪可免,亦可免去一场生灵涂炭的大祸。若他执迷不悟,待我天兵一到,玉石俱焚,悔之晚矣。”孔明言语间,暗用“劝降之意”,直指人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鄂焕本是粗莽之人,见孔明非但不杀,反而以礼相待,更称赞其主高定,心中那股“蛮横之气”早已消散大半,反而生出几分“感佩之意”。他叩首拜谢而去,返回高定寨中,将孔明所言及释放之恩,一五一十详细述说。高定听闻,亦是感激不已,对孔明之“仁德之意”颇为触动,心中原本坚定的“反叛之意”开始动摇。
次日,雍闿来到高定寨中商议军情。行礼已毕,雍闿见鄂焕在旁,不禁问道:“昨日鄂将军兵败,如何能安然返回?”
高定便将孔明如何以“仁义之辞”释放鄂焕之事说了一遍。
雍闿闻言,脸上露出一丝冷笑,其“猜忌之意”毫不掩饰:“哼,此乃诸葛亮惯用之反间毒计!他知我等三人同气连枝,故施此小恩小惠,欲离间我与贤弟二人之‘同盟之意’,使我等内讧,他好坐收渔利!”
高定听了,心中也是半信半疑,其“决断之意”再次摇摆不定。正在此时,忽有探马飞报,说蜀军将领在寨外搦战,其“挑战之意”十分嚣张。雍闿急于表现自己,以稳固盟友之心,便亲自引兵三万出寨迎战。与蜀军先锋魏延交战,数合之间,雍闿便觉对方“杀伐之气”太过凌厉,自己难以抵挡,便拨马诈败而走。魏延率兵乘胜追杀,一路斩获不少,直追杀二十余里,雍闿方才凭借熟悉地形,甩脱追兵,其“军心士气”大受打击。
次日,雍闿心有不甘,又点起兵马前来挑战。孔明却是一连三日高挂免战牌,任凭雍闿军在寨外如何叫骂,蜀军皆坚守不出,其“稳重之意”令人捉摸不透。至第四日,雍闿与高定商议,再不迟疑,决定分兵两路,同时进击蜀军营寨,试图以“两面夹攻之势”打破僵局。
却说孔明早已料到此着,暗中对魏延、王平等将领面授机宜,布置下重重伏兵,其“陷阱之意”深藏不露。果然,雍闿、高定两路兵马刚刚接近蜀寨,便听号炮齐鸣,道路两旁,山谷之中,无数蜀军伏兵如潮水般杀出,箭如飞蝗,刀枪并举,其“伏击之意”锐不可当!雍闿与高定两部兵马措手不及,顿时大乱,死伤过半,被生擒者不计其数,狼狈不堪地被押解到蜀军大寨。
孔明升坐大帐,命人将雍闿部下俘虏与高定部下俘虏分开囚禁。随即,他却暗中派人在俘虏营中散布谣言,只说:“凡是高定太守麾下的兄弟,丞相有好生之德,皆可免死;至于雍闿那些助纣为虐的部从,丞相一个不留,尽数坑杀!”此言一出,俘虏营中顿时人心惶惶,那些原属雍闿的士卒更是面如死灰,其“求生之意”让他们惊恐万分。
过了片刻,孔明下令,先将那些自称是雍闿部下的人押到帐前。孔明沉声问道:“尔等皆是何人部曲?”那些俘虏早已被谣言吓破了胆,又见孔明帐下刀斧手“煞气”凛然,哪里还敢说实话,纷纷叩头伪称:“我等皆是高定太守麾下军士!一时糊涂,误投雍闿,还望丞相明察!”其“慌乱之意”溢于言表。孔明见状,故作宽宏大量之态,挥手道:“既是高定之人,便非首恶。都免去死罪,赐予酒食压惊,着人送出边界,放尔等归寨。日后好自为之,勿再从逆!”
那些俘虏感恩戴德,千恩万谢而去。
随即,孔明又唤那些自称是高定部下之人上前。这些人见方才那批人安然无恙,心中稍定,皆如实禀告:“我等确实是高定太守部下军士。”孔明亦是和颜悦色,免其死罪,同样赐予酒食,却又故意扬声对他们说道:“雍闿今日已派人暗中前来投降,言道要献上高定与朱褒的首级,作为进身之阶!吾观此人反复无常,其‘背叛之意’昭然若揭,甚为不齿。尔等既是高定将军的部属,高将军平日待尔等不薄,今吾放尔等回去,当将此事告知高将军,让他早作提防,切勿再受雍闿蒙蔽,自蹈死地!若尔等再被我军擒获,便休怪军法无情!”其言语间充满了“挑拨之意”。
高定的部下们听闻此言,无不大惊失色,感激孔明点破“阴谋”,纷纷叩谢而去。他们回到自己营寨,立刻将此事禀报高定。高定本就对雍闿有所怀疑,听闻此言,更是惊怒交加,但仍存一丝侥向,便秘密派遣心腹之人,潜入雍闿营寨之中刺探虚实。那心腹回来禀报,说雍闿营中,那些被孔明放回的“原雍闿部属”,也都在私下传说孔明如何仁德,如何只杀雍闿之人,不杀高定之人。如此一来,雍闿的部下军士之中,多有效忠孔明、或暗中归顺高定之心,其“军心之气”已然涣散。
即便如此,高定心中依旧七上八下,不能完全确定雍闿是否真要害己。他又派出一名心腹细作,前往孔明寨中,试图再次探听虚实,以验证那封“投降信”的真伪。这细作哪里知道孔明“算无遗策之意”,刚一靠近蜀营,便被埋伏在暗处的巡逻军士擒获,押解到孔明面前。孔明一见,便故意将其错认为雍闿派来的联络之人,厉声唤入帐中,佯怒道:“汝家元帅雍闿,既已约定日期,献上高定、朱褒二贼首级,为何迟迟不见动静,反而一再失期?汝这厮如此不精细,连传递军情都这般疏漏,如何能当得细作这等需要‘机敏之意’的重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那细作被孔明一番“威吓之意”弄得晕头转向,只得含糊答应。孔明见火候已到,便命人取来酒食赐予,随即亲手写下一封密信,交给那细作道:“你速持此书回报雍闿,教他务必依照约定行事,早早下手,休得再有延误,否则,休怪本相不念旧情!”其信中措辞,更是将“催促献首级之意”写得露骨无比。
那细作哪里知道其中曲折,只道是孔明催促雍闿动手,拜谢之后,慌忙返回高定营中,将孔明之书呈上,并将孔明如何催促雍闿动手献高定、朱褒首级之言,一五一十禀报清楚。
高定拆开书信一看,只见上面果然是孔明笔迹,言辞间催促雍闿速杀自己与朱褒献功。高定登时勃然大怒,其“被叛之意”引发的怒火冲昏了头脑:“好个雍闿匹夫!我以真心待你,你竟包藏祸心,反欲谋害于我!此仇不报,情理难容!”他立刻唤来心腹勇将鄂焕商议对策。
鄂焕早已心向孔明,闻言正色道:“主公,诸葛丞相乃当世仁人,其‘仁德之意’昭然,背叛他必遭天谴。我等先前起兵作乱,皆是受了雍闿这厮的煽动蛊惑。如今他既要加害主公,不如我等先下手为强,斩杀雍闿,取其首级,向诸葛丞相献降,此方为上策,亦可洗刷我等‘叛逆之名’!”其“果决之意”十分坚定。
高定问道:“只是如何下手,才能万无一失,不使其‘狡诈之意’得逞?”
鄂焕献计道:“主公可设下一席酒宴,派人去请雍闿赴宴。他若心中无鬼,自会坦然前来;若他推三阻四,不敢赴约,则必然是心怀异志,已被我等察觉。届时,主公可亲率大军,从正面攻打其营寨,末将则挑选一批‘精锐之气’的勇士,埋伏在雍闿营后通往山林的小路之上,断其退路。前后夹击,雍闿插翅难逃,必可一战而擒!”
高定从其言,立刻命人备下酒宴,派遣使者去请雍闿。那雍闿前几日听了那些被放回的士卒所言孔明只杀己方之人的传闻,本就心生疑惧,又不知高定已收到孔明“密信”,此刻听闻高定设宴相请,更是怀疑其中有诈,惧怕是鸿门宴,其“狐疑之意”大作,便推说身体不适,不敢前来赴宴。
是夜,高定见雍闿果然不敢来,更加确信他心怀鬼胎,遂不再犹豫,亲率本部兵马,借着夜色掩护,直扑雍闿营寨。那些先前被孔明施恩放回、如今身在高定军中的“原雍闿士卒”,感念孔明与高定的“恩德”,又痛恨雍闿险些害了自己,此刻见高定攻打雍闿,纷纷临阵倒戈,呐喊助战,其“反正之意”十分坚决。雍闿军中本就人心惶惶,“军心之气”早已溃散,此刻见内应外合,登时不战自乱。
雍闿大惊失色,慌忙上马,欲从后营逃往山林之中,试图凭借对地形的熟悉,以“遁逃之意”保命。行不二里,猛听得山路之上鼓声大作,火把齐明,一彪军马早已截断去路,为首一将,手持方天画戟,面目狰狞,正是鄂焕!他引着伏兵,其“截杀之意”如猛虎下山,厉声大喝:“雍闿反贼,哪里走!”
雍闿措手不及,尚未反应过来,已被鄂焕一戟狠狠刺于马下,登时毙命。鄂焕就势割下其首级。雍闿部下残余军士,见主将已死,大势已去,纷纷跪地请降,其“抵抗之意”彻底崩溃。
高定遂合两部之兵,浩浩荡荡来到蜀军大寨,向诸葛孔明献上雍闿首级,叩首请降。
孔明端坐于帅帐之上,神色平静,其“威严之意”却令高定不敢抬头。他看也不看那首级,反而厉声喝道:“来人!将高定与我推出去,斩首报来!”
高定大惊失色,伏地叩头,仓惶叫道:“丞相!某感念丞相大恩,特斩杀国贼雍闿,献上首级,真心归降,为何……为何反要斩某?”其“不解之意”与“恐惧之意”交织。
孔明忽然放声大笑,其笑声中带着一丝“洞察一切之意”:“哈哈哈!高定,你这点伎俩,也想瞒过本相么?你这分明是诈降!”
高定强辩道:“丞相何以知我诈降?某已献上雍闿首级,足以证明‘归顺之意’!”
孔明冷笑一声,从案上锦匣中取出一封书信,掷于高定面前,道:“此乃牂牁太守朱褒派人星夜送来的密信!信中言道,你高定与雍闿乃是刎颈之交,曾对天盟誓,结下‘生死同盟之意’,岂会为这点小事,便一朝反目,轻易斩杀盟友?吾正是因此,才知你此番名为献降,实则包藏祸心,乃是诈降之计!”其“审讯之意”步步紧逼。
高定一听,更是叫苦不迭,磕头如捣蒜:“丞相明察!此乃朱褒那厮的反间之计啊!他欲借丞相之手除掉微臣,其‘险恶之意’天理难容!丞相切勿信他一面之词,冤杀好人啊!”
孔明故作沉吟,道:“嗯……单凭你一面之词,吾亦难尽信。除非……你能设法擒获朱褒,献上其首级,方能真正表明你与雍闿、朱褒并非一党,而是真心归顺朝廷。”其“考验之意”不言而喻。
高定为求活命,哪里还敢犹豫,立刻叩首道:“丞相休要再生疑虑!某这便亲自前往,定将朱褒那反复小儿擒来见丞相!若不能成功,某甘愿受死!”
孔明微微颔首:“甚好。若你能做到,本相之疑心方可平息。去吧。”
高定如蒙大赦,立刻起身,点起心腹勇将鄂焕,并本部精兵,也不歇息,杀气腾腾地直奔朱褒营寨而去。
高定大军行至离朱褒营寨尚有十余里之地,忽听山后一声炮响,一彪军马冲杀而出,为首者正是牂牁太守朱褒!原来朱褒也听闻雍闿败亡,高定投降之事,料想高定必然会来对付自己,早已设下埋伏,想打高定一个措手不及,其“反噬之意”亦是狠毒。
朱褒见高定军马到来,人数众多,其“军煞之气”远胜自己,心中已怯了三分,但仍强作镇定,隔着阵脚与高定搭话。高定此刻满腔怒火,哪里还与他废话,直接破口大骂:“朱褒匹夫!你这忘恩负义之徒!为何要暗中修书与诸葛丞相,行此歹毒反间之计,欲置我于死地!”其“愤怒之意”如火山爆发。
朱褒被骂得目瞪口呆,他何时写过什么降书给孔明?一时间竟无言以对,其“错愕之意”显露无疑。便在此时,一直紧随高定马后的鄂焕,猛然间催动坐骑,从高定身后斜刺里杀出,其“突袭之意”快如闪电,手中方天画戟划过一道寒光,趁朱褒失神之际,一戟便将其刺于马下,结果了性命。
高定见状,厉声对朱褒残部喝道:“朱褒已死!尔等如不归降,格杀勿论!”其“威慑之意”遍布全场。朱褒部下军士本就无心恋战,见主将阵亡,大势已去,纷纷抛下兵器,跪地请降,其“抵抗之意”烟消云散。
高定遂引着两部降军,再次来到蜀军大寨,将朱褒首级献于孔明帐下。
孔明见状,这才露出真正赞许的笑容,温言道:“吾故意使你斩杀雍闿、朱褒此二贼,正是要以此来考验你的‘忠诚之意’。如今看来,你果然没有让本相失望。”于是,孔明当即表奏朝廷,任命高定为益州太守,总管建宁、牂牁、越嶲三郡军政事务,又令鄂焕为牙将,随军听用。至此,益州南部三郡叛乱,皆被孔明以“雷霆手段”与“神妙智计”迅速平定,其“安境之意”初步达成。
于是,永昌太守王伉这才大开城门,率领城中官员百姓,出城恭迎孔明大军入城。孔明入城已毕,在中堂坐定,问王伉道:“公坚守此城,使永昌百姓免遭兵燹之灾,其‘守土之功’甚大。不知是谁与公同心协力,方能保此城池无虞?”
王伉恭敬答道:“回禀丞相,某今日能保全此郡,使百姓免受‘蛮夷煞气’侵扰,皆赖永昌郡不韦县人,姓吕,名凯,字季平。此公深明大义,‘智谋之意’过人,更兼在地方素有‘贤德之望’。若非其殚精竭虑,辅佐于某,恐怕永昌早已城破人亡矣。”
孔明闻言,龙眉一展,道:“哦?竟有此等贤才!速请吕凯先生来见。”
吕凯很快来到堂前,参拜已毕。孔明仔细打量,见此人“气度”不凡,“意”沉如渊,确非俗士,遂说道:“久闻季平先生乃永昌高士,此次保守孤城,使一方生灵免遭涂炭,‘功德之气’无量。如今本相欲彻底平定南蛮之乱,不知先生可有何高见,能助我‘教化西南之策’?”
吕凯微微一笑,从怀中取出一卷图轴,恭敬呈上,道:“启禀丞相,某自出仕以来,便知南蛮各部‘桀骜之性’难驯,早有反叛之心,其各部族间‘利益之意’与‘仇怨之气’错综复杂。故而,某曾秘密派遣得力心腹,伪装成商旅,深入其境,详细察看各处山川险要、兵力分布、可屯兵交战之隘口,以及各洞蛮王之‘实力底蕴’与‘性情喜好’,绘制成此图,名曰《平蛮指掌图》。此图中不仅有地理形势,亦标注了各处‘地脉煞气’的浓郁程度、‘瘴毒蛊气’的流行区域,以及一些不为人知的‘隐秘通道’与‘力量节点’。今敢斗胆献与丞相,或许能为丞相扫平南蛮、安定南疆,略尽绵薄之力。”
孔明闻言大喜,接过图卷展开细看,只见图中绘制精细无比,各种标注详尽异常,甚至连某些部落信奉的“图腾邪神”与可能掌握的“特异巫术”都略有提及,其“战略价值之高”,远超寻常地图!孔明赞道:“季平先生真乃蜀中卧龙也!有此神图相助,本相平南之举,已成功大半矣!”当即任命吕凯为行军教授,兼作向导官,随军参赞军机。
于是,孔明依仗《平蛮指掌图》之助,提兵大举深入南蛮腹地。
大军正在行进之间,忽有探马飞报,说天子刘禅派遣使臣前来犒军。孔明连忙请使臣入中军大帐。只见来者一身素袍白衣,面带哀戚之色,却是马良之弟马谡。原来马良新亡不久,马谡正为其兄服孝。
马谡见到孔明,行礼道:“奉主上敕命,特来犒赏三军将士酒帛,以彰陛下‘恩恤之意’。”
孔明接过诏书,宣读已毕,命人依照圣旨,将酒帛一一分发给众军,随即留下马谡在帐中叙话。孔明道:“吾奉天子之诏,前来削平蛮方之乱,欲将汉家‘王道之气’传遍此地。久闻幼常(马谡字)胸怀韬略,‘奇谋之意’不凡,对此南征之事,不知有何高见,望乞不吝赐教。”
马谡正色道:“丞相容禀。愚有一言,不知当否,望丞相明察。南蛮各部,倚仗其地势偏远、山川险峻,更有其独特的‘巫蛊传承’与‘图腾信仰’,不服王化已历数代。今日即便以雷霆万钧之‘军威煞气’将其击破,待到明日大军一退,其‘反叛之意’定会复燃。丞相大军到处,凭借‘汉军虎狼之气’,平定各部,自是易如反掌。但班师之日,丞相必将挥师北伐曹丕,以竟先帝‘匡复之志’。那时,蛮兵若知我蜀中空虚,‘守备之气’不足,其复反之速,恐会超乎想象。夫用兵之道,正所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以‘威德之意’折其心,胜于以‘刀兵之气’破其城。愿丞相此行,不求斩尽杀绝,但求彻底收服其心,使其真正敬畏并认同我大汉‘仁德之政’,潜移默化其‘蛮荒之性’,此方为长治久安之策。”
孔明听罢,抚掌赞叹道:“幼常此言,真知吾肺腑也!深合吾‘平南定乱之真意’!”于是,孔明当即任命马谡为参军,随军议事,即刻统领大兵,继续向南蛮腹地挺进。
却说南蛮之王孟获,听闻孔明以雷霆之势,智破雍闿、高定、朱褒三路联军,收复三郡,其“兵锋之锐”与“智谋之深”皆令他心惊。他急忙召集麾下三大部落洞主元帅前来商议对策。这三洞元帅,皆是孟获帐下实力最强、统兵最多的部落首领,也是孟获倚为左膀右臂的“悍勇之将”。
第一洞元帅,名唤金环三结。此人头戴三道金环,身披兽皮战甲,其部落信奉“金刚猛兽图腾”,修炼的乃是“巨力硬化”之类的“蛮荒体修异术”,肉身强横,力大无穷,其“狂猛之气”最为炽盛。
第二洞元帅,乃是董荼那。此人面貌阴鸷,擅使毒箭吹筒,其部落世代与“毒虫瘴疠”为伍,精通各种“阴毒蛊术”,其“阴狠之意”令人防不胜防。
第三洞元帅,唤作阿会喃。此人身形矫健,惯于山林作战,其部落供奉“山林精怪”,能借助山林中的“自然煞气”与“草木精怪”之力迷惑敌人,打法诡异步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