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三国野史!》最新章节。
却说孙权一心要索回荆州,那股“志在必得之气”日夜萦绕。谋士张昭见主公心意已决,便再献一计,其声音中透着一股“老谋深算之意”:“主公,刘备所倚仗者,无非诸葛孔明一人之智。亮虽奇才,亦有其‘情义软肋’。其兄诸葛瑾,字子瑜,如今正在我江东为官,其‘温厚纯良之气’人所共知。何不以此为契机?可先将诸葛瑾的家眷老小‘请’至府中‘安住’,明面上加以看顾,实则是将其‘气脉’掌控在我等手中。然后修书一封,派遣诸葛瑾亲自前往西川,告知其弟孔明:‘若不劝说刘备归还荆州,则兄长全家老小之性命,恐将因你而断送。’诸葛亮素重‘兄弟手足之情’,念及同胞骨肉,其‘理智之衡’必将向亲情倾斜,届时定会设法说服刘备。”
孙权闻言,略有迟疑,其“爱才之心”与“权谋之念”交战:“诸葛子瑜乃是世间少有的‘诚笃君子’,其‘品行之光’素为我所敬重。如此挟持其家眷,是否有些……有伤‘仁义之道’?”
张昭不以为然,嘴角露出一丝“智珠在握”的微笑:“主公多虑了。我等并非真要加害其家眷,不过是略施薄惩,明教他诸葛兄弟知晓,此乃我东吴不得已而为之的‘计策手段’,其意在催促荆州归还,而非真的要与其‘恩断义绝’。只要孔明能促成此事,其兄长家眷自然安然无恙,此乃‘阳谋’,非‘阴毒之计’。”
孙权沉吟片刻,终究是“国家利益”占了上风,便采纳了张昭之计。当即命人将诸葛瑾的家眷“请”入府中,名为优待,实则限制其“行动之自由”,将其“命运之气”紧握手中。一面又亲自修书一封,言辞恳切,夹杂着“威胁与期盼”,命人打发诸葛瑾,即刻动身,星夜赶往西川成都。
诸葛瑾领了兄命,怀着一颗“忧心忡忡之气”,一路无话,不数日,便已抵达成都地界。他先派遣心腹之人,入城通报玄德与孔明。
玄德听闻诸葛瑾到来,心中已然明了七八分,便问身旁的孔明:“军师,令兄此番远来,其‘行色匆匆之气’中带着几分焦灼,不知所为何事?”
孔明羽扇轻摇,目光深邃,微微一叹,道:“还能为何?定是为了荆州之事而来。孙权此人,‘枭雄之志’不减,对我荆州‘觊觎之心’从未断绝,如今西川已定,他这是要来讨还‘旧账’了。”
玄德眉头微蹙,问道:“军师,那又该如何应对?荆州乃我等‘龙兴之基’,其‘战略之重’不言而喻,岂能轻易拱手让人?”
孔明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与无奈之气”,低声道:“主公放心,亮自有应对之策。只需如此如此……这般这般……”他附耳向玄德细细讲述了一番计议。玄德听罢,眉头稍展,点了点头。
计议已定,孔明亲自出郭迎接兄长诸葛瑾。二人见面,孔明并未将兄长引入自己府中叙旧,而是直接带到了朝廷的迎宾馆驿之中。待屏退左右,行过参拜大礼之后,诸葛瑾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与焦虑”,竟对着孔明放声大哭起来,其哭声凄惨,闻者伤心。
孔明见状,心中亦是刺痛,急忙上前搀扶,柔声道:“兄长有何急难之事,但请直言。你我兄弟,何故如此发哀,伤了自家‘元气’?”
诸葛瑾泪眼婆娑,哽咽道:“贤弟啊!为兄一家老小的性命,恐怕就要休矣!呜呼哀哉!”
孔明故作不解,问道:“兄长此言从何说起?莫非…莫非真是为了那荆州之事而来?因小弟之故,孙权竟真的执下了兄长的家眷老小?若真如此,弟之罪孽深重,心中何安!兄长且休要过度忧虑,此事皆因弟而起,弟必会设法周全,定会想出办法归还荆州,保兄长全家平安!”其言辞恳切,充满了“兄弟情深之意”。
诸葛瑾闻言,顿时大喜过望,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连忙止住哭声,与孔明一同入内拜见玄德。他呈上孙权的书信,玄德展开观看,只见信中言辞虽然客气,但“索要荆州之意”却是不容置疑,字里行间还隐隐透露出“若不归还,则诸葛瑾家眷危矣”的威胁。
玄德看完,故作勃然大怒之状,猛地一拍案几,喝道:“孙仲谋欺人太甚!他既以妹嫁我,结为姻亲,却又趁我不在荆州之际,竟暗施诡计,将其妹潜地接回江东,此等行径,背信弃义,情理难容!我正欲大起川中之兵,整顿‘百万雄师之气’,杀下江南,与他理论,以报我夺妻之恨,他反倒还敢派人前来索要荆州,真是岂有此理!”其“帝王之怒”勃发,殿内空气都为之凝滞。
就在此时,一旁的诸葛孔明突然“扑通”一声,双膝跪倒在地,对着玄德大哭叩拜,其状甚是“悲戚可怜”:“主公息怒!吴侯此番,确实执下了亮兄孔瑾的全家老小。倘若主公不肯归还荆州,吴侯震怒之下,吾兄一家老少,必将尽数遭到屠戮。兄若惨死,亮身为其弟,岂能苟活于世?恳请主公看在亮追随多年,略有‘微末功劳之情’的份上,将荆州归还东吴,以全亮兄弟之情,保我诸葛一门‘血脉不绝’!”说罢,更是伏地痛哭不已,其“哀求之意”感天动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玄德见孔明如此“情真意切”,心中虽知是计,却也配合着露出“为难之色”,再三表示荆州乃“战略要地”,不可轻易放弃。孔明只是不住地哭拜哀求,大有“若不应允,便长跪不起”之势。
玄德长叹一声,缓缓说道:“唉!军师快快请起。罢了罢了,既如此,孤看在军师你的面上,便退让一步。只是这荆州九郡,皆是我军将士用‘鲜血与生命’打下来的‘基业之地’,断然不能全数归还。这样吧,孤可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之地,先行割让与东吴,以示诚意,也算给孙权一个交代,如何?”
孔明依旧面带“悲戚之色”,叩首道:“多谢主公体谅!既蒙主公恩准,便请主公即刻修书一封,交予亮兄,令其前往荆州,命云长将军交割此三郡之地。如此,亮兄一家或可保全。”
玄德点头道:“书可写。只是…子瑜啊,”他转向诸葛瑾,语重心长地说道,“你到荆州之后,面见我二弟云长,须得以‘温言善语’相求,切不可恃强硬逼。我这二弟,性如烈火,‘刚直之气’无人能及,便是孤,平日里也要惧他三分。你若言语稍有不慎,触怒于他,恐有不测之祸。务必小心谨慎,仔细应对。”其言语之中,充满了对关羽“桀骜脾性”的无奈。
诸葛瑾千恩万谢,求得玄德亲笔书信,辞别了玄德,又与孔明依依惜别一番,这才如释重负般登上路途,径直赶往荆州。
到了荆州,守关将士验过文书,不敢怠慢,引诸葛瑾入城,来到中堂。关羽早已接到通报,一身绿袍,按剑而坐,其“威严肃杀之气”充斥整个厅堂。宾主见礼已毕,分坐叙话。
诸葛瑾不敢耽搁,取出玄德书信,呈与关羽,说道:“皇叔已在成都亲口应允,先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归还东吴。此乃皇叔亲笔书信,还望君侯以‘大局为重’,即日点兵交割,也好让瑾早日返回江东,向吾主复命,救我一家老小之性命。”
关羽接过书信,展开观看,丹凤眼中寒光一闪,面色陡然一变,冷哼一声,将书信掷于案上,厉声道:“我与我大哥桃园结义,对天盟誓,誓共匡扶汉室,剿灭国贼!荆州九郡,皆乃大汉疆土,其‘神圣之气’不容侵犯,岂可因你东吴片面之词,便随意割让尺寸与人?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当以‘忠义为本’。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即便是我大哥亲笔书信在此,我关某也只认‘汉家天下’之理,荆州一寸一土,也决不相让!”其“忠肝义胆之气”与“不容置疑之威”令人心悸。
诸葛瑾闻言大惊,面如土色,急忙起身哀求道:“君侯息怒!如今东吴已执下瑾全家老小,若此番空手而归,不得荆州,吴侯盛怒之下,瑾之一家,必将被满门抄斩!恳请君侯念在瑾与令弟孔明同胞之情,怜悯则个,高抬贵手,放过我等性命!”其声音中充满了“哀求与绝望”。
关羽丹凤眼一眯,冷笑道:“哼!此不过是孙权小子惯用的‘谲诈伎俩’而已,也想瞒过我关某的眼睛?当年赤壁之战,若非我等戮力同心,他孙权焉有今日?如今反倒恩将仇报,觊觎我荆州之地,真是‘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诸葛瑾急得满头大汗,颤声道:“君侯…君侯何故如此不近人情,竟不给半分薄面?”
关羽“霍”地一声站起身来,伸手从一旁侍立的周仓手中,夺过那柄寒光闪闪的青龙偃月刀,倒提在手,刀尖斜指地面,一股凌厉的“刀煞之气”瞬间弥漫开来,他厉声喝道:“休要再提‘面目’二字!我这柄青龙刀上,可识得什么人情面目?!”
一旁的关平见状,唯恐父亲盛怒之下真个伤了诸葛瑾,那便难以向军师交代,急忙上前劝道:“父亲息怒!还请看在军师面上,莫要为难诸葛伯父。”
关羽冷哼一声,斜睨了诸葛瑾一眼,道:“若不是看在军师面上,今日定教你这老儿有来无回,回不得江东去见孙权小子!”
诸葛瑾见关羽“杀气毕露”,再也不敢多言半句,吓得魂飞魄散,面无人色,急忙拱手告辞,狼狈不堪地奔出府衙,逃也似地上了船,再往西川,欲寻孔明商议对策。
然而,诸葛瑾再到成都之时,孔明却已称奉玄德之命,外出巡视州郡,“体察民情,安抚地脉之气”去了,避而不见。诸葛瑾无奈,只得再次哭哭啼啼地去见玄德,将关羽如何“恃强蛮横,欲拔刀相向”之事,添油加醋地说了一遍。
玄德听罢,亦是故作“无奈与为难”之状,长叹道:“唉!子瑜有所不知,我这二弟云长,性情刚烈,‘忠义之气’充塞胸臆,一旦认定之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便是孤亦难以与之理论。看来此事还需从长计议。子瑜可暂且先回江东复命,待孤彻底平定了东川(实指汉中)、汉中各地之后,将关中‘龙脉之气’尽数收入囊中,届时便可将云长调往他处镇守。那时,荆州之地,自然可以设法交付与东吴。还望子瑜体谅孤的难处。”其言辞之间,充满了“拖延之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诸葛瑾奔波往返,受尽惊吓屈辱,却仍是一无所获,心中“憋屈之气”可想而知,但也无可奈何,只得辞别玄德,满怀失望地返回东吴,向孙权复命,如实禀告了在西川与荆州的遭遇。
孙权听完诸葛瑾的哭诉,龙颜大怒,拍案而起,喝道:“诸葛子瑜!你此番西行,反复奔走,看似徒劳无功,莫非这皆是你兄弟诸葛亮暗中所设的‘缓兵之计’,意在消遣于我?”那股“帝王之怒”令阶下诸臣噤若寒蝉。
诸葛瑾慌忙叩首,辩解道:“主公明察!臣弟孔明亦是感念兄长之情,曾当面哭告玄德,玄德方才勉强应允先归还三郡。怎奈那关云长‘恃勇骄横之气’太盛,刚愎自用,不遵号令,臣亦是无能为力啊!”
孙权强压下怒火,沉吟片刻,道:“哼!既然刘备曾有言在先,答应归还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此乃‘白纸黑字,人证物证’俱在。我便姑且信他一次!即可派遣得力官吏,前往此三郡赴任,接收城池,且看那关云长如何应对!若他胆敢阻挠,便休怪我江东‘十万水师之剑’不利!”
诸葛瑾闻言,稍稍松了口气,道:“主公此言极是,先礼后兵,方显我东吴‘大国之风’。”
孙权当即下令,准许诸葛瑾领回家眷,以示“信任之意”。一面又精心挑选了数名“精明干练之吏”,携带印信文书,前往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赴任。
然而,不出一月,派去三郡的官吏,皆被关羽军士“客客气气”地驱逐出境,狼狈不堪地逃回江东,向孙权哭诉道:“启禀主公!那关云长根本不容我等入境,言辞之间,更是对我东吴‘百般羞辱’,扬言若再敢踏足三郡一步,定将其‘枭首示众’,以儆效尤!连夜便将我等赶回东吴,行动稍慢者,险些便遭了毒手!”
“匹夫!竖子!安敢如此欺我!”孙权闻报,气得浑身发抖,额上“青筋暴起”,将手中御笔都生生折断!他当即传令,召集群臣,严厉斥责当初力主“借荆州”并为此作保的鲁肃:“鲁子敬!昔日皆因你为刘备作保,花言巧语,说动孤将荆州借与他栖身。如今刘备已尽得西川,却背信弃义,不肯归还。你身为保人,岂能坐视不理,任由此等‘无赖行径’发生?”那股“问罪之气”直逼鲁肃。
鲁肃亦是面有惭色,躬身道:“主公息怒。肃亦为此事日夜忧思,寝食难安。如今已思得一计,正欲前来禀告主公,或可解此困局。”
孙权怒气稍息,问道:“子敬有何妙计,快快讲来!”
鲁肃沉声道:“肃以为,如今之计,莫如屯兵于长江北岸之陆口,扼住荆州‘水路咽喉’。然后,以我之名,修书一封,邀请关云长前来赴会,名为叙旧,实则谈判。若云长肯以礼来见,便以‘善言相劝’,晓以利害,说其归还荆州;若其‘执迷不悟’,言语不从,我便在宴席之后,预伏刀斧手五十人,趁其不备,将其一举擒杀!如他畏惧我军‘兵威之盛’,不敢前来赴会,我等便可借此为由,尽起大军,与其决一死战,强行夺取荆州!如此,‘进退皆有余地’!”其言语之中,带着一股“破釜沉舟的决绝之意”。
孙权听罢,抚掌大笑道:“好一个‘鸿门之宴’!子敬此计,正合吾意!可速速施行,不得有误!”
话音刚落,座下从事中郎阚泽出班进谏道:“主公三思!此计虽妙,却也凶险异常。关云长乃世之虎将,‘武圣之名’天下传扬,其‘武道神意’已臻化境,非等闲之辈可以力敌。若事机不密,未能一击得手,反而为其所乘,激怒此人,则我江东恐将招来更大祸患。此事,还需从长计议,谋定而后动。”其“谨慎稳健之气”与鲁肃的“果决冒险”形成鲜明对比。
孙权此刻已是“怒火攻心”,哪里还听得进不同意见,厉声喝道:“若事事皆如你这般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我这荆州何年何月才能收回?休要多言!子敬之计,势在必行!”当即命令鲁肃火速前往陆口,依计行事。
鲁肃领命,辞别孙权,不敢怠慢,星夜赶至陆口大营。他立刻召集心腹大将吕蒙、甘宁二人,秘密商议。三人经过一番“密谋策划之气”的碰撞,决定将宴会设在陆口寨外,靠近江边的一处高亭之上,此处视野开阔,风景优美,既可显示东吴的“坦荡之风”,又便于埋伏“水陆奇兵”。
计议已定,鲁肃亲笔修书一封,措辞谦恭有礼,盛情邀请关羽前来赴会,共叙昔日“并肩抗曹之谊”。又挑选了一名帐下最为能言善辩、且“胆气”过人的心腹之人为使者,命其携带请柬,乘坐一叶快舟,渡江前往荆州。
使者来到江口,早有荆州水军巡哨,关平亲自盘问过后,验明正身,这才引着使者进入荆州城中,叩见关羽。使者呈上鲁肃的请柬,口中亦是百般恭维,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
关羽接过请柬,展开观看,只见鲁肃在信中盛赞他“义薄云天,威震华夏”,又提及当年赤壁之战,二人并肩作战,共破曹操,如今一别数载,甚是想念,特在陆口薄设酒宴,恭请君侯拨冗赏光,共叙旧情云云。
关羽看完,丹凤眼微微一眯,抚着美髯,对来使朗声道:“既是子敬先生盛情相邀,关某岂有不从之理?请回复子敬,我明日定会准时赴宴,还望备下‘好酒好菜’,莫要怠慢了贵客!”其声音洪亮,充满了“豪迈不羁之气”。
使者大喜过望,唯唯诺诺,辞别而去。
待使者走后,关平立刻上前,面带“忧虑之色”,对关羽说道:“父亲,鲁肃此番相邀,黄鼠狼给鸡拜年,安无好心!孩儿看他言辞闪烁,‘眉宇间隐有诡诈之气’,此宴必是‘鸿门宴’,意在图谋父亲。父亲为何要轻易应允前往?万一其中有诈,如何是好?”
关羽闻言,哈哈大笑起来,其笑声豪迈,震得梁上尘土簌簌而下,他抚着美髯,眼中闪过一丝洞悉一切的“睿智之光”:“吾儿休要多虑!为父岂不知那鲁肃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此必是诸葛瑾那厮空手而回,向孙权哭诉,言说为父不肯归还三郡。孙权小子恼羞成怒,故而才令鲁肃屯兵陆口,设下此宴,名为叙旧,实则是想借机逼迫为父交出荆州。为父若是不去,岂不被他江东鼠辈耻笑我关云长‘怯懦无胆’,失了我‘威震华夏之名’?明日,为父便独驾一叶小舟,只带十余名‘气血刚勇’的亲随,单刀赴会,倒要看看他鲁肃能奈我何!量他江东群鼠,也未必敢在我这‘青龙偃月’之下,施展什么阴谋诡计!”那股“睥睨天下,舍我其谁”的“英雄霸气”尽显无遗。
关平依旧忧心忡忡,苦苦劝谏道:“父亲!您乃万金之躯,身系荆州安危,更承载着伯父‘匡扶汉室之重托’。岂可以千金之子,坐于垂堂,亲身犯险,深入那‘虎狼环伺之穴’?倘若鲁肃真的心怀歹意,暗藏杀机,一旦事发,悔之晚矣!孩儿恳请父亲三思,万万不可轻身赴险!”
关羽闻言,浓眉一扬,丹凤眼圆睁,沉声道:“我儿差矣!为父一生纵横沙场,于千枪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不知经历过多少生死险境,皆能匹马纵横,视万军如无物,如入无人之境!难道还会惧怕他江东几个跳梁小丑不成?此番前去,正要让他们见识见识我关某的‘盖世神威’与‘凛然正气’,也好断了他们对荆州的‘觊觎之心’!”
帐下主簿马良,字季常,亦出班进谏,其言语中充满了“谨慎与智虑之气”:“君侯,鲁子敬虽素有‘长者之风’,为人也算宽厚。但如今事态紧急,吴侯逼迫甚急,他身为人臣,亦难免不生异心,做出一些‘违背本心’之事。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君侯此行,万万不可大意轻敌,还是多加防备为妙。”
关羽傲然一笑,道:“季常先生所言,亦有道理。但昔日战国之时,赵国上大夫蔺相如,不过一介文臣,手无缚鸡之力,尚能于渑池会上,面对强秦虎狼之君臣,毫无惧色,以‘大智大勇之气’维护赵国尊严。况且我关某,自幼便学‘万人敌’之术,一身‘武道神功’,难道还不如一介文士?我既已当面应允,便不可失信于人,否则岂非被天下英雄耻笑!此行,势在必行!”
马良见关羽决心已下,不再多劝,只是说道:“君侯既已决意前往,亦当做好万全准备,以防不测。所谓‘有备无患’,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关羽点了点头,对关平道:“吾儿所虑亦是。你可挑选十只行动最为迅捷的‘走舸快船’,每船之上,暗藏五十名精通水性、且‘箭术精湛、刀法娴熟’的精锐水军,让他们携带‘强弓硬弩’与‘破甲利刃’,于大江之上隐蔽等候。若见我认旗招展,便立刻擂鼓扬帆,如离弦之箭般冲过江东水面,前来接应。切记,要挑选那些‘忠勇果决之士’,关键时刻,方能不负重托!”
关平领命,不敢怠慢,亲自去挑选船只,操练水军,准备各项“接应之物”,暗中将荆州水师的“精锐之气”都调动了起来。
且说那江东使者返回陆口,将关羽慨然应允,明日准时赴宴的消息,禀告了鲁肃。鲁肃听闻,心中既有几分敬佩关羽的“胆魄与豪气”,亦有几分“计谋将成”的窃喜,但也隐隐感到一丝不安,关羽如此爽快,莫非其中有诈?
他连忙找到吕蒙、甘宁二人商议:“明日关云长果真要单刀赴会,此人‘勇武之名’远播,我等该当如何应对?万一其‘虎威’发作,我等难以控制,如何是好?”
吕蒙眼中闪过一丝“阴狠之光”,献策道:“都督勿忧。若关羽明日带领大队军马前来,欲以‘兵威’压我,某与甘兴霸将军,便各自带领一支精锐‘水陆伏兵’,埋伏于江岸两侧的芦苇荡与密林之中。待其船队靠近,便以炮声为号,万箭齐发,水陆并进,将其围歼于江上,一劳永逸,夺取荆州‘水路控制之权’!若他真的如其所言,只带少数随从,单刀赴会,那便更好办了。我等只需在宴会厅堂之后,埋伏下五十名身手最为矫健、且‘杀气最盛’的刀斧手,待酒酣耳热之际,都督以掷杯为号,刀斧手蜂拥而出,乱刀齐下,任他关羽有三头六臂,亦难逃此‘必杀之局’!”
甘宁亦是摩拳擦掌,其“锦帆贼之悍勇匪气”流露无遗,笑道:“子明此计大妙!那关羽素来高傲,定会轻敌冒进。明日便让他尝尝我江东‘伏兵之利害’!”
三人计议已定,各自去调兵遣将,暗布机关,只等明日关羽自投罗网。陆口大营内外,一时间“杀机暗藏,阴云密布”,一股紧张的“战前凝肃之气”悄然弥漫。
次日,鲁肃早早便派人在江边渡口搭建的望江亭上,焚香设案,摆下酒宴,又令探子在岸口高处,时刻遥望江面动静。
辰时过后,日上三竿,探子飞报:“启禀都督,江面上有一叶小舟,正向我方岸边驶来!”
鲁肃精神一振,急忙率领吕蒙、甘宁等人,来到亭外观望。只见远处江面上,果然只有一艘寻常大小的渔舟,乘风破浪而来。船头之上,并未插满旌旗,也无众多士卒,只有寥寥数名梢公水手,正在奋力划桨。船中央,却竖着一面迎风招展的红色认旗,旗帜之上,龙飞凤舞地绣着一个斗大的“关”字!那旗帜在江风的吹拂下,猎猎作响,一股无形的“威严与傲岸之气”,竟隔着老远,便扑面而来!
小船渐渐驶近岸边,众人看得更加真切。只见船头之上,端坐一人,头裹青色头巾,身穿一袭绿色战袍,面如重枣,卧蚕眉,丹凤眼,长须飘飘,正是关羽关云长!他神态从容,气定神闲,仿佛不是来赴一场暗藏杀机的宴会,而是来江边赏景一般。其身旁,立着一位面如锅底、虬髯环眼的大汉,手捧一口寒光闪闪、杀气腾腾的青龙偃月刀,正是周仓。船上除了他们二人,便只有八九名身材魁梧、目光锐利的关西大汉,皆腰挎钢刀,神情彪悍,其“精悍之气”一看便知是百战余生的亲随。
鲁肃等人见关羽果然只带如此少数人前来,心中惊疑不定,暗道:“此人是真英雄,还是真狂妄?竟敢如此轻视我江东‘百万之众’?”但事已至此,也只能硬着头皮,强作欢颜,亲自上前,将关羽一行接入宴会厅内。
双方叙礼已毕,分宾主落座。鲁肃举杯,频频向关羽敬酒,言辞之间,极尽恭维赞美之能事,但其目光闪烁,始终不敢与关羽那双仿佛能洞察人心的丹凤眼对视,心中那股“做贼心虚之气”挥之不去。关羽却是谈笑自若,举止从容,仿佛丝毫没有察觉到周围潜藏的“杀机与敌意”,那份“镇定自若之英雄气概”,反而让鲁肃等人越发心虚。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气氛略显尴尬。鲁肃觉得不能再拖延下去,深吸一口气,强自镇定心神,放下酒杯,对关羽说道:“君侯,肃有一言,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还望君侯恕罪,幸垂听焉:昔日,令兄刘皇叔兵败当阳,势穷力蹙,正是肃力排众议,于吾主孙将军面前,一力担保,方才将荆州暂借与皇叔栖身,以图东山再起。当时约定,待皇叔取得西川之后,便当即归还荆州。如今,皇叔已尽得西川四十一州之地,‘王气已成,霸业初具’,而荆州却仍未归还,此事……是否有些失信于天下,亦令肃在吾主面前,难以交代啊?”其言辞尽量委婉,但“索要荆州之意”已十分明显。
关羽闻言,丹凤眼微微一睁,放下酒杯,抚须笑道:“子敬先生,此乃国家军政大事,涉及‘疆土归属,社稷根本’,你我今日在此饮酒叙旧,还是莫要谈论这等‘煞风景’的话题为好。”其语气平和,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强硬”。
鲁肃面露“为难之色”,继续说道:“君侯此言差矣。吾主孙将军,坐拥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其‘基业之稳固’,非同一般。当初之所以肯将荆州这块‘战略要地’借与皇叔,实是体恤君侯等人兵败远来,缺兵少粮,无处立足,故而不惜割爱,欲助皇叔成就大业。如今皇叔已得富庶益州,‘兵精粮足,实力雄厚’,则荆州之地,理应归还于我东吴。然而,皇叔却只肯先割让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而君侯您,连这三郡亦不肯交付,此事,恐怕于情于理,都有些说不过去啊。”其言语之中,已带上了几分“责难之意”。
关羽闻言,面色一沉,目光陡然变得凌厉起来,声音也洪亮了几分:“子敬先生此言谬矣!当年赤壁乌林之役,我大哥左将军,身先士卒,亲冒矢石,与将士们戮力同心,浴血奋战,方才大破曹操百万水军,保全了江东基业!难道我等出生入死,浴血疆场,竟是徒劳无功,连尺寸安身之地都不配拥有?如今时过境迁,足下却又跑来强索旧地,莫非以为我关某是‘好欺负之人’么!”那股“不平之气”与“强悍之威”同时爆发,压得鲁肃几乎喘不过气来。
鲁肃强自争辩道:“君侯息怒,事实并非如君侯所言。当初,君侯与皇叔同败于长坂坡,几乎是计穷力竭,走投无路,几欲远窜投奔苍梧太守吴巨,其‘狼狈之状’,天下共知。正是我主孙将军,矜恤皇叔英雄末路,身无安处,不惜割让荆州这块‘膏腴之地’,使其能有所托足,积蓄力量,以图后续大功。未曾想,皇叔竟愆德隳好,已得西川这等‘天府之国’,却仍要强占我荆州不放,如此‘贪婪无度,背信弃义’之举,恐怕要被天下英雄所耻笑!惟望君侯明察秋毫,莫要助长此等‘失义之风’。”
关羽听罢,只是冷冷一笑,道:“此皆是我大哥与孙权之间的约定,非我关某所能参与。子敬要讨,自当去寻我大哥理论,与我说这些,又有何用?”其“推诿之意”显而易见。
鲁肃见关羽软硬不吃,心中愈发焦急,道:“君侯此言,恕肃不敢苟同!某闻君侯与皇叔,昔日在桃园之中,曾对天盟誓,结为异姓兄弟,誓同生死,祸福与共。皇叔之意,便是君侯之意;君侯之事,亦是皇叔之事。二人‘情同手足,义贯金石’,天下何人不知?如今怎能将荆州之事,如此轻易地推托干净呢?”
不等关羽回答,一直默不作声,立于关羽身后的周仓,此刻再也按捺不住胸中的“怒火”,踏前一步,声如洪钟般厉声喝道:“呔!你这江东腐儒,休要在此饶舌!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有能者掌之!岂独是你东吴一家的私产,想给谁便给谁,想收回便收回?简直是岂有此理!”其“粗豪霸道之气”,直接将矛头指向了东吴。
关羽见周仓言语粗鲁,恐激化矛盾,丹凤眼一瞪,面色骤变,猛地从周仓手中夺过青龙偃月刀,“呛”的一声插在地上,刀锋入地数寸,整个厅堂都为之一震!他转身怒视周仓,厉声叱道:“混账东西!此乃国家大事,朝堂论议,岂容你一介武夫在此多嘴饶舌!还不速速给我退下!”其“威严之喝”中,却暗藏着对周仓的提示。
周仓何等机灵,立刻会意,知道关羽这是要发作了,连忙躬身称“是”,却不退回原位,而是快步走到厅堂之外,来到江边,猛地将那面红色大“关”字认旗,用力一招!
刹那间,早已在江面上隐蔽等候的关平所率领的十数只快船,如同离弦之箭一般,船上五百名水军精锐,齐声呐喊,擂鼓扬帆,破浪而来,其“迅猛之势”与“精锐之气”,让岸上埋伏的东吴兵马都是一惊!
与此同时,厅堂之内,关羽右手紧握刀柄,左手却一把挽住了鲁肃的手腕,那力道之大,捏得鲁肃手骨“咯咯”作响,面露痛苦之色。关羽却佯作酒醉,口中含糊不清地说道:“子敬先生,你今日盛情请我赴宴,我关某心中感激不尽。只是这荆州之事,实非我等在酒桌之上所能决断。我今日饮酒过多,头脑昏沉,恐因酒后失言,伤了你我故旧之情。改日,我当在荆州设下盛宴,请子敬先生过江赴会,到那时,你我再行好生商议,如何?”
鲁肃此刻只觉得手腕剧痛,魂飞魄散,哪里还敢多言半句?被关羽如提小鸡一般,连拉带拽,一路扯到了江边。
埋伏在岸边的吕蒙、甘宁等人,见关羽手提大刀,寒光逼人,又亲手挟持着自家都督鲁肃,投鼠忌器,唯恐鲁肃有个三长两短,因此皆不敢轻举妄动,只能眼睁睁看着关羽将鲁肃一路拖拽到船边。
关羽到了船边,这才松开鲁肃的手,自己则一跃而上,稳稳立于船头,横刀而立,那股“威风凛凛,如天神下凡”的“英雄气概”,震慑全场!他对着岸上惊魂未定的鲁肃拱了拱手,朗声道:“子敬先生,今日叨扰,改日荆州再会!”说罢,令船家开船,小舟如飞,乘风破浪,迅速离岸远去。
鲁肃站在江边,衣衫不整,惊魂未定,如同痴呆一般,眼睁睁看着关羽的船只消失在江面尽头,这才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只觉得手腕依旧隐隐作痛,背心早已被冷汗湿透。
后人有诗赞关公单刀赴会之勇曰:
藐视吴臣若小儿,‘英雄肝胆’谁能欺?
单刀赴会‘龙潭虎穴’,当年一段‘丈夫气’。
‘威风犹胜’蔺相如,‘凛然正义’慑渑池!
关羽从容返回荆州。鲁肃与吕蒙等人,见此计又告失败,非但未能索回荆州,反而差点折了自家都督,皆是又羞又恼,相对无言。
吕蒙恨恨地说道:“都督,关羽如此‘嚣张跋扈’,视我江东无人!此计不成,为今之计,只有立刻申报主公,尽起倾国之兵,与他关云长决一死战,刀兵之下,方见真章!”其“鹰视狼顾之凶狠”毕露。
鲁肃长叹一声,也知和平索要荆州已是无望,只得依吕蒙之言,立刻派遣心腹之人,将单刀赴会之事,以及己方计谋失利,反被关羽羞辱的经过,详细写成奏章,星夜送往建业,申报孙权。
孙权接到奏报,看完之后,勃然大怒,将奏章撕得粉碎,厉声咆哮道:“关羽匹夫,安敢如此欺我江东太甚!孤誓要起倾国之兵,荡平荆州,将那关羽擒来碎尸万段,方解我心头之恨!”当即与群臣商议,准备调集江东所有“水陆精锐之师”,御驾亲征,与刘备、关羽决一死战,夺回荆州!
正当孙权“怒气冲天”,准备大举兴兵之际,忽然边关传来紧急军情:“启禀主公!北方曹操,不知何故,又纠集三十万大军,号称百万,旌旗蔽日,杀气腾腾,正向我合淝、濡须一线压来!其‘狼顾中原之野心’,昭然若揭!”
孙权闻言大惊,如同当头被泼了一盆冷水,那股“伐蜀夺荆之火”顿时熄灭了大半。他心中明白,与刘备相争,乃是“兄弟荆之火”顿时熄灭了大半。他心中明白,与刘备相争,乃是“兄弟阋墙之患”,而曹操大军压境,却是“亡国灭种之危”!两害相权取其轻,他不得不暂时放下对荆州的执念,急忙传令鲁肃,命其暂时不要再招惹荆州兵马,稳住关羽,集中全部“军力之气”,立刻将防线东移,全力防备合淝、濡须一线,以抵御曹操“泰山压顶”般的攻势。
却说曹操在许都,本已做好了南征孙权的各项准备,粮草军械,皆已齐备,只待一声令下,便可挥师南下,一统江东“鱼米之乡”。然而,就在即将起程之际,帐下参军傅干,字彦材,却上了一道奏章,恳切劝谏曹操暂缓南征。其书信之中,充满了“文德治世之念”与对“战略全局之忧”。书略曰:
“臣傅干,诚惶诚恐,顿首上言:窃闻圣王治世,用武以立威,用文以修德。‘威’与‘德’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必须相辅相济,而后‘王道霸业’方能成就。往昔天下大乱,‘群雄割据之气’弥漫,明公您以盖世之‘武功军威’,扫平群雄,荡涤宇内,十方之地已平定其九。如今尚未臣服于王命,胆敢与朝廷抗衡者,唯有偏安江东的孙权与盘踞西蜀的刘备而已。”
“然吴有长江天险,其‘水龙之气’连绵不绝,易守难攻;蜀有崇山峻岭,其‘地脉之固’坚不可摧,亦非可以单纯之‘兵威’便能轻易攻克。愚臣以为,如今我大军虽强,但连年征战,‘兵民之气’亦有损耗,不宜再穷兵黩武。当务之急,是应暂息刀兵,按甲休兵,增修‘文治德化’,大兴庠序,延揽贤才,减省赋役,休养生息,积蓄‘国力元气’,以待‘天时有变’,再行雷霆一击,方是万全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