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最新章节。
三日县试,终于在日暮的锣声中宣告结束。
贡院之内,疲惫不堪的考生们如蒙大赦,拖着沉重的步伐,陆续走出这片决定他们数年苦读成果的场地。
而那些承载着他们希望与汗水的试卷,则被衙役们小心翼翼地收拢起来。
每一份试卷的卷头,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信息都被仔细糊名,再盖上县衙的骑缝大印,以确保阅卷过程的公正。
随后,这些弥封好的试卷,便被成箱成担地送往县衙后堂专门开辟的阅卷处。
接下来的数日,这里将灯火通明,成为整个青溪县最受瞩目的地方。
阅卷处内,青溪县知县张明远端坐于上首,神情肃穆。
他的左右两侧,分别坐着县丞李大人、主管县学多年的老教谕孙夫子,以及两位特意从府城请来的,在当地文坛颇有声望的致仕老翰林——黄翰林和另一位姓吴的翰林。
这几位,便是本次县试的襄校官,负责初步批阅试卷,评定等第。
“诸位同僚。”张知县清了清嗓子,目光扫过众人,“本次县试,考生众多,其中不乏可造之材。阅卷之事,责任重大,关乎我青溪文风之继绝,人才之盛衰。还望诸位都能恪尽职守,秉公甄选,莫要因个人好恶而埋没良才,亦不可因疏忽大意而错放庸碌之辈。”
“明府大人训示的是,我等定当竭尽所能,不负所托。”众人齐声应道,神情皆是一凛。
随后,一叠叠糊名弥封的试卷,便被分发到了各位襄校官的手中。
整个阅卷处,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纸张翻动的“哗哗”声,以及笔尖在卷上圈点批注的轻微摩擦声。
县学的老教谕孙夫子,拿起一份经义卷,戴上老花镜,凑到油灯下仔细审阅。
他的批阅速度不快,但每一份卷子都看得极为认真。
遇到字迹潦草、文理不通的,便毫不犹豫地在卷末批下一个“丁”字。
遇到语句尚可、但见解平庸的,便给个“丙”或“乙下”。
偶尔看到几份文辞稍显精妙,论述亦有可取之处的,才会略微点头,酌情给出“乙上”或“甲下”的评级。
批阅了十数份卷子之后,孙夫子拿起新的一份。
目光刚刚落在卷面上,便不由得微微一怔。
这份卷子的字迹,虽然带着几分少年人的青涩,但下笔却沉稳有力,结构匀称,显然是下过一番苦功的。
再看其内容,正是那道“君子不器”的经义题。
孙夫子凝神读下去。
“【破题】器者,囿于一用;君子,志在通方。”
仅仅八个字,便让他眼前一亮。
“好一个‘志在通方’,此破题,深得圣人教诲之精髓。”孙夫子心中暗赞一句。
继续往下读,从承题到起讲,再到中间的股比和最后的束股,整篇文章一气呵成,论证明晰,引据恰当。
更难得的是,作者在阐述经典的同时,并非一味地陈述旧说,而是巧妙地融入了自己对“君子不器”的独特理解,视角新颖,却又不失稳重。
那份在格律之内寻求变化的灵气,以及字里行间透出的那股积极入世、勇于担当的精神,都让孙夫子印象深刻。
“此子,当真是个可造之材。”孙夫子越读越是欣喜,仿佛发现了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
他甚至隐隐觉得,这份卷子的行文风格,与前些日子在县内引起轰动的那篇《师说》,有几分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在糊名的情况下,他也无法确定作者究竟是谁。
但这并不妨碍他对这份答卷的欣赏。
毫不犹豫地,孙夫子在卷末提笔批下了一个醒目的“甲”字,并在旁边写下评语:“见解高卓,论证明畅,文气沛然,堪为上品。”
按照规矩,一份试卷至少需要两位襄校官批阅。
孙夫子批阅完后,便将这份卷子交给了坐在他对面的黄翰林。
黄翰林是出了名的老学究,治学严谨到了近乎刻板的地步,对于八股文的格律要求更是严苛。
他拿起这份被孙夫子评为“甲”等的卷子,仔仔细细地从头看到尾,眉头却渐渐皱了起来。
“孙教谕,”黄翰林放下卷子,语气带着几分不以为然,“此卷虽有些巧思,但其行文用典,偶有不合传统范式之处。尤其是中间股比的对仗,尚欠工稳。其论证角度,亦有几分取巧之嫌,非堂堂正正之学。依老夫看,此等‘新奇’之文,不宜过分褒扬,以免误导后学。评个‘乙中’,足矣。”
孙夫子闻言,心中略有不快。
他知道黄翰林素来固执,但没想到他竟对如此佳作也这般挑剔。
“黄兄此言,恕老朽不敢苟同。”孙夫子据理力争,“科举取士,固然要重法度,但若一味求稳,刻意求工,岂非将天下才子都变成了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泥偶?此卷虽在细微处尚有瑕疵,但其立意之高,见解之深,已是同科罕见。若只因其偶有不合‘范式’之处,便将其打入乙等,岂不可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哼,‘偶有不合’?”黄翰林冷笑一声,“孙教谕莫非忘了,八股取士,格律为先。此子连最基本的对仗工稳都未能尽善,谈何‘见解高深’?不过是些浮华之论,不足为凭。”
两位老先生,你一言我一语,竟为了这份卷子,在阅卷处争论了起来。
旁边几位考官也纷纷侧目,有的认同孙夫子的观点,认为应当不拘一格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