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重回六零开网店,我带全家丰衣足食》最新章节。
他们是“第三代村民”,也是最早使用“制度轨迹图”的人。
那一刻,副市长轻声说:“他们是真的把‘规矩’当成一种本能了。”
……
回程路上,副市长留下一个决策口风:
“市里将设立一个‘蜂窝机制市级接入实验区’,首批六个村,由蜂窝系统与地方政府共同搭建双轨机制——自治规则+法定接口。”
陈鹏飞点头:“我们不怕对接,但我们怕格式化。”
“希望这个系统,进得了厅堂,不失了炕头。”
副市长回看了一眼陈家村,道:
“你们从火柴变成了火炬,我们只是来保证,这把火不被风吹灭。”
腊月二十三,小年刚过,陈家村收到一份正式文件。
红头、蓝章,来自市里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标题写着——
《关于启动“蜂窝机制市级接入实验区”的通知》
文件内容明确:
选定六个乡镇下辖共计十五个村庄,试点“蜂窝制度+政府服务双轨并行模型”。
其中,“蜂窝轨”继续由村民自治协同推进,强调流程可视化、权责透明化;
而“政务轨”则由乡镇政府依托法定治理权限提供政策服务、监管支持、冲突仲裁与财政通道。
这项通知,意味着蜂窝制度第一次进入了“政策接口”状态。
消息传到蜂窝平台,各村反应不一。
有的拍手:“终于被看见了,我们这套不是‘民间试验’,是真的能进制度框架。”
也有担忧:“政务轨一插进来,我们这点子自由空间,还能不能保住?”
龙虎村提出第一个质疑:“我们以前出错能改,是因为错了也是我们自己的,现在要是政府批不下来,我们怎么改?”
张浩也问:“我们贴在墙上的‘失败表’,还允许贴吗?会不会影响考评?”
平台上,一时间讨论激烈。
陈鹏飞没有急着表态,而是拉起一个小组,名为“接口观察组”,专门负责这次“双轨试点”的同步记录、冲突标记与纠偏建议。
他的态度很清楚:
“蜂窝不是反对制度的地方,而是愿意自己创造制度的地方。
但这套制度必须能被看见、被验证、被反复协商,而不是被套上一个笼子。”
“政务轨可以接入,但前提是,我们的制度仍然要保持‘以行为为逻辑’,而不是‘以审批为逻辑’。”
为此,他们提出了一项平台新设:
“双轨机制协同通道”
简称“双轨舱”。
这个“双轨舱”不是线上表格,而是每一个试点村都要设立一个“开放议事空间”,一面墙挂村级制度流程图,一面墙挂政府项目流程图,中间是一块“共议进程白板”。
规则是:凡涉及村政合办项目、土地流转、集体经济管理等交叉议题,必须在双图之间协商生成“通道单页”——用最简语言把一个流程描述清楚,并挂在白板上接受三十天质询期。
第一批试点村是马驿村和石岭村。
马驿村做的是集体水渠修复工程。原本项目由上级拨款、镇政府组织施工、村委负责配合。但蜂窝机制要求先行通过共议与责任卡建档。
两套流程一对接,第一天就打结。
镇干部:“你们的分工里怎么还有‘看工签字人’?”
村代表:“我们每一笔拨款,都得有一户签字人挂账,出了质量问题,我们能倒追。”
镇干部:“那你们这个‘倒追’,如果我们这边监理也签了,是不是也要追?”
村代表:“如果监理签得不实,就要追,签字就要负责。”
镇干部沉默了一下:“你们这规矩,确实比我们那套要真一点。”
几番讨论后,双方在“通道单页”上写下新的协同流程:
?村建制度表明确分工
?镇方验收需双重签字
?责任卡挂村级公开栏,三年留档
?出现争议,平台与镇联合主持共议
三天后,这张通道单页被拍照上传到蜂窝平台,并同步贴在镇政府公告栏。
一个制度,从村里走进政务系统,不再靠解释,而靠“对等对表”。
另一边,石岭村的试点更难。
他们要和镇政府一起推动一项“新型农村产业园”合作开发计划。
项目涉及土地流转、收益分配、用工派遣三大块,而蜂窝制度恰恰最忌“集体产权模糊”。
共议会上,一位老村民提出:“我们怕的不是你们来投资,是怕账我们看不懂、地我们拿不回。”
镇方项目组解释了近两个小时,无果。
最后还是年轻一代出面。
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站起来说:
“我们不拒绝产业园,但我们要的是——收益分配有图、地权责任有表、每一笔流转有编号。”
“我们不是怕你们做,我们是怕我们说不清。”
那一晚,他们将产业园项目写成三张制度草案,逐字逐句贴在村口“蜂窝图谱墙”上,连夜标注出“变更权限”“质疑节点”“返修流程”。
镇干部第二天看到,拍照发回县里,说:“我们这回不是招商,是被制度带着谈。”
县里转而回复:
“不必以旧规框新事。若蜂窝机制确有‘轨迹治理’能力,可考虑为村级治理体系设立辅助身份——由自治轨形成行为数据,由政府轨形成资金反馈,实现一套‘互动共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