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重回六零开网店,我带全家丰衣足食》最新章节。
初冬过后,陈家村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课堂。
不是蜂窝系统的制度讲座,也不是乡建专家的指导课,而是一场专门为“十四岁以下”少年开设的试点课程,名字叫——“咱村的账是怎么来的”。
讲课的人不是谁别的,正是张浩。
他站在蜜果学院的老黑板前,戴着棉帽,板书工整,语气认真。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上历史,也不上语文。咱们来讲讲‘咱村的账’,讲讲为啥你们爸妈有工分、罐头有标签、咱村的地能按劳分红,而不是你家几亩地你自己种、你自己卖。”
教室里坐着二十多个孩子,最大的十五岁,最小的八岁。他们一开始有些走神,直到张浩拿出一张陈旧的工分表,展开在讲台上。
“这是我当年第一年回村时,干活记的第一张工分单。我贴了一百二十张标签,最后记了三块六毛五。你们猜,当时我高兴不高兴?”
孩子们都摇头。
“我高兴得不得了!”张浩笑了,“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我知道,这三块六毛五,是我干的每一个动作换的,不是谁赏我的,不是村干部按关系分的。”
“咱们村,后来为什么走出来了?不是因为我们有人当官了、有人发财了,而是因为我们能把一张纸,一笔账,几十年用下去,而且不怕贴在墙上给人看。”
他把手按在黑板上,慢慢写下几个字:
“制度,是让人说得清、分得明、走得远的东西。”
孩子们眼神开始聚焦。
其中一个小女孩问:“那为啥别的村不这么干?”
张浩沉吟了一下,答:“不是他们不想干,是他们不知道这条路咋走,也没人陪着他们试第一步。”
“咱们村当初干第一批共田的时候,也有人反对。说‘你一个外头回来的,还想教我们分地?’但我们最后还是把账贴出来、把错改出来、把活干出来。”
“所以今天讲这堂课,是想告诉你们:你们以后,不一定都要留在村里,但你们得知道,你家过的这个‘不怕贴账、不怕评理’的日子,是怎么来的。”
讲完课后,孩子们排队去看墙上的制度图谱、贴标流程、工分分配图。他们七嘴八舌,有人惊叹“这原来不是老师规定的,是你们村民一起商量的?”还有人一边看一边记:“以后我也想参与一次村议。”
这一幕,被芳兰站在窗外默默看在眼里。
她没有进去打扰,只是转头对身边的林璐璐说:“等这些娃长大,咱们村的制度,就真是扎根下去了。”
林璐璐点头:“我们这一代是建设者,他们这一代,是接棒人。”
“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不光是制度的记录者、维护者,还要当一个能把这些东西讲得明白、传得下去的**‘叙述人’**。”
……
十二月初,蜂窝系统首次启动**“制度叙述工程”**。
这个项目不是给媒体准备的,而是给未来人准备的。
由每个制度运行满三年的节点村自行提交**“制度口述史”**,记录一个制度从发起、试行、失败、修订到稳定运行的全过程,并用本地语言、村民口吻录音归档。
北岭村的一份口述记录中这样写道:
“我叫王狗子,前年村里说要搞什么‘议会制’,我压根不信。我说你们开会的都年轻,谁听我一个老汉说话?”
“结果开了三次会,我每次都说‘不同意’,最后他们真改了我提的那条。我那天回家,跟老伴说:这不叫制度,是咱自己说出来的道理。”
“我现在每个月都来议会,我不识几个字,但我知道啥叫‘说得清’。”
这段话上传后,被系统标注为“共议机制形成阶段·深度参与型个体视角”。
陈鹏飞看到后,转发到个人文档,并写下注释:
“制度,不是精英写的词,是普通人说得出口、认得了、听得进的语言。”
随后,他召集了一次小型会议——不是工作推进会,而是一次新的战略讨论:
蜂窝网络的下一阶段,不再只是制度运转,而是制度“生命体”的自我描述能力。”
“制度叙述,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是为了让后来人不再从零开始。”
这项提议得到了平台的支持。
蜂窝平台开发了“制度叙述地图”子系统,用户可以点开任意一个节点村,听见真实的本地口音、看到原始记录、感受到每一条制度如何与村民的生活发生关系。
平台首页也新增了一个板块:
【第三代村民】
——他们不是制度的设计者,却是制度的继承人
——他们不是系统的参与者,却是系统的重启人
——他们听见了祖辈说过的那句:‘别让规矩死在我们手上’
……
岁末,陈家村准备收工账。
这一次,不是年终总结,也不是媒体采访,而是“制度托管年鉴”的最后一道程序。
每一个制度点位,都要上交一份“自评报告”:
?本年度修改了几次?
?村民反对声音集中在哪?
?有没有出现临时中断?
?最严重的一次争议是什么?是怎么化解的?
?有无制度新苗生成?有没有年轻人参与议会?
张浩交上报告时写了一句附言:
“我终于知道,‘制度’不是给别人看的花架子,它是我们村唯一能留下来的根。”
而此时,平台后台的数据已经悄然显示:
蜂窝系统第201个村点亮,143份制度图谱归档,52项失败机制备案,27项本地话术录入成功,19位‘下一代讲述人’提交演讲音频。
陈鹏飞坐在祠堂里,一页一页翻看那些少年讲制度的稿子,听见一个个带着乡音的声音说:
“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治理现代化,但我们知道什么是让人服气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