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自由与枷锁之囚牢》最新章节。
没有什么花里胡哨和弯弯绕绕,也没有什么颐指气使和胡口乱喷,就是脚踏实地的诉说事实,由法律进行裁决,没有什么锦囊妙计,所谓‘天下奇谋妙计,不过脚踏实地’。
从自己的案件经历来看,宁致远越来越发现,不论是个人生活也好,还是集团做企业也好,小胜凭志,大胜靠德。自己可以一时间因为利欲熏心也好,或者说财迷心窍也好,利用各种手段达成自己的目的,可是,所谓‘德不配位、必受其殃’,如果道德上有瑕疵,结果则不言而喻了,自己的下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可难道对于集团来讲不是这样吗?集团做企业,想要一直做下去,想要发展壮大,不论是小公司还是大公司,都要有底线,比如要专注、要谦卑、要恒久忍耐、要真诚对待、要合作共赢;而不能投机取巧、去灰色地带、去打擦边球、去利用资源为达自身目的,不管不顾,不讲武德。
可是,个人这么做了,大部分都会受到、也很容易就被受到相应的制裁。集团呢,因为有着各种各样的资源和人脉,它所做出的跟个体一样的失德的行为该怎么接受相应的惩罚呢?很难。甚至他可以拿着自己手上的资源,一边自己干着失德的事情,一边还打着维护道德的名义去惩罚那些失德的个体来掩人耳目让自己更加的失德。
有些时候,错误并不可耻,可耻的是,错误已经显而易见了,还故意去忽略,而不是去修正,甚至于还想用尽各种手段、用更大的错误去掩盖这个错误。
就像宁致远一样,其实刚开始跟承办的对话,某种意义上自己也不是很坦诚的。自己还是抱有很强的侥幸心理的。那个时候就觉得,这算什么事?跟客户吃吃喝喝收点好处费和感谢费,那不是很多行业里的潜规则嘛,这种事,与其说是由于心切而被蒙住双眼的贪婪,还不如说是由于想要不劳而获而慢慢习惯的衣来张手饭来张口。
权力这个东西,不用白不用,对于一个底层人而言,只要你拥有了一些权力,无论大小,只要你去计较,只要你拿法律的框架去框他,大多数人的命运都会跟宁致远一样,满怀希望的奋斗去获得渴望已久的权力,得到之后,由于无法抵抗住内心的贪婪和各种各样眼花缭乱的诱惑,逐渐变得利令智昏、孤注一掷,最后落得个悲凉、凄惨的结局。
任何的交易只要是通过权力,那就是一个危险的游戏。关于权力,不是我等小民可以意淫的。我们到可以根据历朝历代治理的方式进行一窥一二。宁致远最近在看妻子寄过来的历史书籍,《后汉书?范滂传》里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说:“我希望你以后作恶人,可是天底下却没有教儿子为恶的道理;我希望你以后行善,当一个道德君子,可是我如今落得如此下场,就是做道德君子的缘故,所以实在不知道该如何教你!”
说的再直白一点,如今的社会是这样黑白颠倒的,好人没好报,坏人享受生活。你只有做那些昧着良心的事才能吃香的喝辣的日日快活似神仙,我希望儿子你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就得让你以后做个坏人,但良心告诉我这些坏人坏事不能做。我的良心告诉我让你做个正直善良的好人,但你看我做了一辈子这样的好人,最后结局却是这样悲惨,所以我又不忍心让你去做个好人最后悲惨一生,做人好难的。
算了,无论怎么讲,只要你不是处于上层阶级,都难免有抱怨发牢骚的嫌疑。人生在世,有的时候就是要认命,实在不想认就把它当做是黑夜必须来临一样的客观规律,你所处的阶级就决定了,有些东西就算你看不惯,但是于你而言,它也会像自然规律那样,任你怎样也无法撼动的。对于这样的事情,不抱怨、不焦虑才是明智的。
经典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袁朗看望独守军营的许三多时,对许三多说了这样一段话:“有很多人天天都在焦虑,怕没得到,怕寂寞,怕失去;你是一个不好不坏,不高不低的一个兵,一个很安分的兵,不太焦虑,耐得住寂寞,我喜欢不焦虑的兵”。
所谓焦虑,即内耗,内耗是现代人共有的精神疾病,没有任何人可以逃脱。
不内耗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境界。从不内耗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即使有人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样,他们也永远清楚自己要什么,舍弃什么。
大家都知道,有一个口头禅是这样的:“人家都是...你看人家...”,一个小小的口头禅就能反映出人们内耗的一个重要原因:爱攀比。比孩子的成绩,比谁挣的钱多,比谁排场大。一旦发现自己不如别人,立刻会有一种巨大的挫败感袭来,彷佛自己失败透顶,一无是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反正就是要赢,不赢的人生没有意义。
总是盯着别人的生活暗自较劲,只会无意义地消耗自己的精力,最终拖垮自己。
有那个精力去攀比,不如集中精力把自己的生活经营的更好,有意义的人生不是比出来的,是活出来的。而且一定是按自己的方式活出来的。
想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出来,就要坚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别内耗。朋友拜托的事没有做好,担心影响友情而惴惴不安;被领导批评或被同事指责后,内疚自责,寝食难安;搞砸一件事后极度懊悔和痛苦,甚至在深夜里反复回忆,彻夜难眠。心理学家武志红说:一个人内耗的根源在于四个字,过度负责。
确实,过度负责的人常常活得很累,他们极度害怕让他人失望;一旦自己的表现辜负了他人的的期望,立刻便会陷入内疚痛苦的状态,久久难以平复。事实上,你从来不需要对其他任何人和任何事情负责,你只需要对自己负责。过度关注他人的态度,只会让你成为他人意志的载体,称之为行尸走肉也毫不为过。
人终究是为自己而活的,你需要追求的从来不是他人的满意和赞美,而是自身内心的安宁和满足;永远不要让别人告诉你你想要什么,你真正想要的,只有你自己心里清楚,坚定的听从自己的内心就好了。
可是,有的人又会说了,人天生就是有被承认、被认可的需求的,你只是坚持自己内心的东西,可是这个东西并不被任何人所认可,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想说的是,大部分人忽略了一个真相,那就是很多事情它不需要有意义。吃喝玩乐并不等于虚度光阴,吃苦耐劳也不等于意义非凡,当你焦虑、精神内耗的时候,请一定要记得,人生是各种各样体验的叠加。
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去做那些看似毫无意义的事情,比如说发呆、看日出、数星星、坐在草地上一整天…你的体验就是意义。谁都是第一次来人世间,意义是我们自己赋予的,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只要你当下是享受的,那你的人生就是有意义。
说到人生的意义,宁致远不禁又想到之前读过的余华的小说《活着》,福贵失去了财富,却得到了对生活的领悟;失去了地位,却得到了对人性的洞察;失去了亲人,却得到了对生命的珍视。
人生在世,我们每天都在得到和失去。得到让我们心生满足,而失去让我们学会珍惜。倘若只想要得到,那心中的天平定会越来越倾斜;而倘若一味的抱怨失去,那生活注定会越来越狭隘。生活正是在不停地得到和失去的不确定下,才显得缤纷多彩。
玛丽莲·芳达曾经说过:“没有人可以在人生中得到所有的东西,但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一些东西。”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但是只要保持得失平衡,我们同样能感受到世间的美好。他开始更加努力耕地攒钱,只为实现苦根最后的心愿:买一头牛。
福贵省吃俭用,终于攒够了钱。但是他却没有买年轻力壮的牛,而是买了一头老黄牛,只因为这头牛眼中有一股坚韧劲儿,像他一样。福贵给它取名“福贵”,与它相依为命、共同耕作;他们一起迎接黎明的第一缕阳光,一起在夕阳下结束辛苦劳作;在与老牛的相处中,福贵更是找到了一种超越苦难的平静和满足。
他一边耕地,一边呼喊着已故亲人的名字,好像亲人依旧在他身边,没有离去。闲暇之余,他还会跟“福贵”讲述过去的故事,倾诉着心底的思念。这种在精神上与亲人保持联系的方式,逐渐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种美好。最后,福贵与老牛在夕阳下离去,仿佛痛苦从未降临。
乐观的态度,让福贵从一片狼藉的生活中找到生活的美好,也让他在绝望中寻找到心灵的慰藉。他依然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书写着属于他的生命故事。
我们何尝不是如此,人生在世,不是每一件事都能够如我们所愿。生活中有痛亦有甜,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发现和寻找。乐观的人,总能在生活中找到一丝快乐,就算身陷圄囵,也能轻松跨过;而悲观的人,即便身处快乐,也觉得世界对他充满敌意。
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诗歌:“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即使在痛苦的“严冬”,只要坚信美好的“春天”一定会到来,我们就能够找到活着的意义。
无论生活将我们置于何种境地,只要我们的心中有希望,脚下就会有力量。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我们愿意,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追求幸福的脚步。活着的意义,不在于生活的顺遂与否,而在于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选择。
‘我们生而破损,用活着来修修补补’,从当下这一刻起,拒绝内耗,做行动的巨人;人生从来不圆满,总是苦乐参半,得失随行;懂得在苦难中坚守,在挫折中成全自己;终有一天,苦难的足迹,会成为成长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