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从部落打架到王朝争霸的千年逆袭》最新章节。
公元前2717年,河南新郑的有熊氏部落正在举行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接生仪式。首领少典的妻子附宝攥着草绳疼得直冒冷汗,突然窗外一道金光闪过,北斗七星的天枢星亮得像个探照灯,三个月后,一个掌心自带淡金色八卦纹的男婴呱呱落地。接生婆吓得差点把孩子摔了:"这纹路,跟咱们祭天的玉琮上的刻痕一模一样!"
这孩子就是后来的黄帝,乳名轩辕。别的婴儿还在啃手指头,他六个月大就能清晰喊出"爹爹娘亲",一岁时蹲在锻造坊看父亲打铁,突然指着烧红的铜水说:"这块铁掺了硫,淬水会裂。"把老匠人惊得锄头都掉了——要知道,这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技术点评"。
轩辕的童年堪称原始社会的"天才少年成长记"。他蹲在洧水河边看了三天落叶漂流水面,回家砍倒一棵歪脖子树,用石斧凿出中原第一艘木筏。第一次试航时,部落里的老巫师举着龟甲跳脚:"木筏破开水面,会触怒河神!"结果轩辕带着三个少年划着木筏顺流而下,回来时木筏上堆满了从下游捡的野果,从此洧水河上的"有熊氏快递"正式开业。
种地这事,轩辕更是玩出了花。他发现把土地分成三块轮耕,休耕的地块撒上牛羊粪,收成能比炎帝部落的"火耕法"高两倍。为了验证,他专门搞了个"种地PK赛":左边地块用炎帝的火耕法,右边用自己的轮耕法,中间还搞了个"实验田",尝试不同的草木灰配比。三个月后,右边的谷子秆子比人高,左边的地块却因为烧得太狠,出苗率只有三成。炎帝的使者来偷师,轩辕直接送了他们一包牛羊粪:"拿回去试试,比烧山省力。"
炎帝比轩辕大二十岁,是姜水部落的首领,典型的暴脾气技术流。听说轩辕的轮耕法比自己的火耕法厉害,带着三百个举着火把的青壮就杀到有熊氏部落,把议事厅的兽皮地图烧了个洞:"有种别玩虚的,咱们阪泉之野见真章!"
阪泉之战堪称上古版"技术流对决"。炎帝的火攻队烧着了半座山,轩辕却放出了秘密武器——三百头训练了半年的战熊。这些畜生脖子上套着浸过醋的皮套(防止被火燎伤),冲进火阵就对着炎帝的火攻队一顿乱拍,把青壮们吓得满山跑。正当炎帝要拔刀拼命时,轩辕突然下令收兵,骑着自己刚发明的"木轮车"(虽然只有两个轮子,但比步行快三倍)冲到炎帝面前:"老哥,打赢了又怎样?你烧山我养地,你玩火我驯兽,咱们合作,让天下人都有饭吃不好吗?"
炎帝看着木轮车上装的陶制酒坛(嫘祖刚酿的米酒),突然把刀一扔:"先说好,你教我驯牛,我教你烧陶,以后咱们的子民互相通婚,谁也不许挖对方的墙脚。"就这样,炎黄联盟正式成立,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创业团队"诞生了。
孟子云:"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易传》)翻译成人话就是:老祖宗靠技术和脑子治天下,比靠拳头高级多了。
蚩尤的军队像一团黑色潮水涌来,四千青壮个个头戴铜盔,手里的铜刀在阳光下泛着冷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金属兵器部队的亮相。黄帝站在土坡上,看着对方阵中飘着的蛇、牛、鸟图腾,突然笑了:"终于等到你了。"
三个月前,黄帝带着二十个匠人在树林里鼓捣出了"指南车"。车辕上立着个木雕小人,不管车子怎么转向,小人的手指永远指向南方。原理说起来挺玄乎:匠人在车轴底部嵌了块吸铁石(从磁山捡的天然磁石),又在小人底座装了根细铜针,利用磁石同性相斥的原理,让小人始终指向地磁南极。
此刻战场上大雾弥漫,蚩尤的军队仗着熟悉地形来回冲杀,黄帝却淡定地指挥部队沿着指南车的方向移动。当蚩尤的前锋杀到跟前时,突然发现自己绕了个大圈子,又回到了黄帝的阵前——原来黄帝早让人在树林里绑了涂着羊血的稻草人,蚩尤的士兵追着稻草人跑,彻底迷失在迷雾中。
黄帝的弓箭队藏在半山腰,每人背着长竹弓,箭袋里插着浸过草药的竹箭。这些毒箭的配方来自嫘祖的妹妹女魃,她在山谷里发现一种开红花的藤蔓,汁液能让伤口溃烂流脓。匠人把藤蔓熬成膏,涂在竹箭尖端,再用火烤干,箭头就变成了暗红色。
"放!"随着一声令下,两千支毒箭划破浓雾。蚩尤的士兵中箭后惨叫不止,铜刀"当啷"落地——他们发现,这种毒不会立刻致命,却能让整条手臂失去知觉。更狠的是,黄帝的步兵手持三尺长的石矛(矛头用树脂粘合了碎陶片,比铜刀更锋利),专砍中箭士兵的手腕,一时间战场血流成河。
当蚩尤杀到黄帝中军帐时,突然看见旗杆上飘着一面从未见过的旗帜:蛇的身子、鹿的角、鹰的爪子、鱼的鳞片,这正是黄帝将各部落图腾融合后的"龙图腾"。蚩尤的士兵愣住了——他们发现,旗帜上的每一个元素,都是自己部落曾经的图腾。
"放下武器!"黄帝站在指南车上,声音通过牛皮喇叭(空心树干蒙兽皮)传遍战场,"龙图腾里有你们东夷的鹰、西戎的蛇、南蛮的鱼,现在咱们都是龙的传人,何苦互相残杀?"蚩尤的铜刀"哐当"落地,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输的不是兵器,而是人心。
黄帝去世后,孙子颛顼接手了这个庞大的部落联盟。当时的中原大地,巫师比村口的狗还多,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神棍",今天说"雷神要降灾",明天说"地神要吃人",老百姓被吓得连种地都不敢出门。颛顼一拍桌子:"这破规矩得改!"
他搞的"绝地天通"政策,说白了就是"神权国有化"。规定只有中央部落的巫师能主持祭天仪式,民间神棍要是敢私自占卜,就把他们的龟甲扔进火里烧。共工部落的首领共工不服,带着几十个巫师闯进颛顼的议事厅,把龟甲摔在地上:"你这是断了我们的财路!"颛顼拿起中央部落特制的玉琮(比共工的河蚌壳高级十倍),往桌上一磕:"以后祭天用玉琮,占卜用龟甲,材料都由中央统一发放——你要是能从河里捞出玉琮,我就让你继续当神棍。"
共工气不过,带着部落杀到不周山下,玩起了"水攻"——把河水引到颛顼的部落,差点淹死几百号人。颛顼也不含糊,早就派人在河道里埋了竹刺,还训练了一批"旱鸭子军",拿着鱼叉专捅潜水的共工士兵。
战场上,共工举着铜锤(没错,他部落偷偷搞了金属冶炼)大喊:"颛顼篡夺神权,天要塌了!"颛顼站在高处,举着黄帝留下的"天命鼎"(其实是个刻满星图的大陶罐)回应:"天塌不塌我不知道,但你的水攻,冲不垮我这鼎里的民意!"双方从白天打到黑夜,共工的铜锤砸坏了三根旗杆,颛顼的玉琮也磕出了裂纹,最后共工一怒之下,真的把不周山的一块巨石砸塌了(当然,天没塌,后来女娲补天那是后话)。
战后,颛顼把共工的部落收编,设立"水利部",让共工当部长:"以后别搞神神鬼鬼的,好好治水,老百姓吃饱了,比什么神谕都管用。"
孔子点评:"颛顼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大戴礼记》)意思是,这哥们儿靠制度和诚信治国,比他爷爷更懂"上层建筑"。
颛顼去世后,族侄帝喾接了班。这位老兄上台第一句话就是:"别老想着打仗,把田种好才是正经事。"当时中原闹旱灾,巫师说要杀三个童男童女祭天,帝喾把巫师的龟甲没收了:"你要是能让老天下雨,我把王位让给你;要是不能,就跟我去挖井。"
挖井这事,帝喾玩出了技术含量。他让族人观察蚂蚁搬家的路线,跟着蚁穴往下挖,果然找到了地下水。为了防止井水变臭,他发明了"井栏术",用石头砌成井圈,还在旁边种上艾草驱虫。老百姓喝上井水后,编了首歌谣:"帝喾挖井,旱魃逃遁,神龟虽寿,不如人狠。"
帝喾有个绝活,能记住每个族人的特长:张三手稳,适合当陶匠;李四腿快,适合当斥候;王五嘴甜,适合当使者。有次一个部落首领抱怨手下人偷懒,帝喾去视察,发现是任务分配不合理——让瘦小伙搬石头,壮汉摘果子,能有效率吗?他当场重新分工,让每个人都干擅长的活儿,半个月后,部落的粮食产量翻了一番。
他还搞了个"绩效考核":每年秋天,各部落首领带着粮食、陶器、兽皮来中央述职,干得好的奖励玉坠(相当于上古版奖状),干得差的罚扫祭台三个月。有个小部落首领偷懒,拿发霉的谷子充数,帝喾没罚他,而是派了个农业专家去指导,一年后,那个部落的谷子堆满了粮仓。
黄帝打完逐鹿之战,把龙图腾大旗插遍中原后的第三十年,他的曾孙帝喾遇上了新挑战:游牧部落"犬戎氏"的牛羊啃光了农耕部落"神农氏"的麦苗。神农氏首领带着二十个扛着木耒的农民,把犬戎氏的羊群赶到了河里,双方在河边对峙,石矛和牧鞭擦出火花,差点闹出人命。帝喾揣着两个烤窝头就赶来了,边走边嘟囔:"老祖宗用了三十年把龙图腾焊在大家脑门上,你们倒好,为几棵麦苗要拆伙?"
"都把家伙放下,先听我说。"帝喾蹲在河边的沙地上,用石刀划出三条线:"中间这条河,就当是咱们的'楚河汉界'。河南岸土地肥沃,归神农氏种田,每亩地每年交一斗粟米给犬戎氏——就当是给牛羊的'牧草补偿费';河北岸水草丰美,归犬戎氏放牧,每十只羊送神农氏一只小羊羔,算是给麦苗的'青春损失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