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重生1977,我竟成了家中独棍》最新章节。
“中苏恢复关系迫在眉睫,就像是这江面结成的坚冰,需要一把尖锥将它无情破开。”
“而东苏01号的锥形火车头设计,正赋予了尖锥的含义,符合破冰行动传递的真谛。”
“东苏01号复刻了周总理昔年的访苏专列,时隔三十年从河市出发。”
“它将载着华夏的诚意,踏遍苏联每一寸土地,完成访问苏国的时代使命,最后从满洲里凯旋!”
“现在,就让我们大家共同见证,东苏01号登陆“阿穆尔号”,迎接它即将到来的使命,我们称之为中苏友谊之行!”
随着河市市长的话音落下,已经更换好车轮和转向架的东苏01号车头,突然响起了刺耳的鸣笛声,沿着铺设的铁轨缓缓前行,
行进途中,车轮与铁轨碰撞出的火星溅落在结霜的钢板上,迸发出细小的白雾,极具视觉感官。
众人的心都提上嗓子眼了,没想到中苏领导一直避而不谈的话题,竟然是憋了个大招,用轮渡承载火车头,真是疯狂的创意。
当车头精准停在轮船中央,苏联工程师尼古拉高举伏特加酒瓶猛灌一口,用带着浓重鼻音的中文大喊:\"这画面,就像我昔年在伏尔加河上运坦克!\"
火车头登上了轮渡,稳稳停在甲板正中央,四周立马围上苏国水手,利用专用器械,用手指粗细的钢索,在火车头的四周做固定。
500吨的“阿穆尔号”沿着岸边缓缓前行,让开了码头的位置,
随后有200吨的苏国轮渡接替上来,由华夏军人操控的大型起重机,吊起改装过的火车厢,将之放在轮渡上,立马又是一群苏国人围上去,进行加装固定。
承载了火车厢的轮渡便会跟在“阿穆尔号”的身后,缓缓前行,再次让出码头的位置,由身后的苏国轮渡接替新的火车车厢。
二十余台墨绿色的 \"黄河\" 牌起重机同步启动,不断将刷着 \"华夏制造\" 红漆的车厢逐节吊装上后续轮船。
每节车厢落地时,甲板都发出沉重的震颤,惊起一群在江面盘旋的水鸟。
中方技术员则拿着喇叭,扯着嗓子对苏国工人比划手势:\"挂钩要卡进第三道锁扣!你们西伯利亚的寒风,可别把我们的车厢吹跑咯!\"
岸边的一系列的操作,就像严丝合缝的流水线,看得中苏记者们惊叹不已,连连拍照提问。
对于记者们各种刁钻的问题来袭,这次中苏双方的高层,不再刻意避讳敏感问题,
而是沿着中苏1号为起始点,讲述了访苏团即将到达苏国后的部分决策。
临近五点半,16艘轮渡都以承载了中苏01号的火车头以及15节车厢,就好似蜿蜒的长龙一般,稳稳停在沿江口岸。
当 \"中苏 01 号\" 车头的探照灯刺破黑暗,照向对岸的布拉格维申斯克,
对岸布拉戈维申斯克的岗哨,齐刷刷打开照明灯,两道耀眼的光柱在横跨千米的江面上交相呼应。
轮渡上的水手们,突然唱起了“喀秋莎”,嘹亮的歌声既沉稳,又带了些许欢快的意味。
中方驻军听到喀秋莎响起,也不甘示弱,唱起了《义勇军进行曲》,激昂的旋律与婉转的《喀秋莎》交织碰撞,在暮色笼罩的河市上空回荡。
可下一刻,更加嘹亮和厚重的喀秋莎合唱,竟然从对岸传来...
正准备回返宾馆的中苏高层,闻言停住了脚步,望向灯火通明的岸边,听着两岸响起不同的旋律,表情都多了几分出神。
适时地,中方人员加入到《义勇军进行曲》的行列中,而苏方人员则加入到《喀秋莎》韵律内,
两种旋律,两种不同的语言,刚刚还很和睦的中苏双方,竟然多了几分火药味。
一旁跟随的中苏记者见状,果断放弃询问问题,只是一味的咔咔拍照。
进出口总局的同志开口道:“我们前往苏国的火车会停在货轮上,暂时停靠在口岸。”
“接下来,中方将会把统计好的进出口物资,陆续搬运到其他轮渡上。”
“等到双方彻底交接完毕,中苏01号列车,才会正式前往苏国边境口岸,布拉格为申斯克。”
“同志们,你们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解答,现在我们可以返回宾馆了,夜晚的岸边很冷,过多停留不是明智之举。”
河市市长闻言,连连点头,邀请在场的职工和记者们登车返回。
李华麟上了车,目光还在江面上徘徊,他是真没想到,国家真的选择用轮渡来运送火车皮?!
这么做虽然是麻烦了点,也消耗人力物力,
但从政治层面来看,这样做既表现出中方的大国气势,也表现出苏方迫切恢复贸易的态度,
并且充分体现出中苏双方的通力合作,在破冰行动上的意见一致。
回到了酒店,中苏双方的记者和河市的基层官员们各自散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算是成功举办。
三省赴苏的访问团成员,则再次回到了会议室,举办内部会议,进出口总局的同志和河市市长旁听参加。
三省内部的会议就简单多了,主要是给成员们下发这次苏国之行中需要的项目详单,详细分化到每个小组。
因为是三省联合访苏,这次内部会议也算是一个让三省成员互相了解的契机。
至此三省成员打乱,统一分为财务组,统计组,翻译组,技术组,和专门用于外贸的外贸组。
以冯玉刚为首的六人外贸小组,又加入了16个新人,分别来自林省和宁省,并且配备了专门的财务人员,统计人员,还有职业翻译。
会议一直持续到晚上十点,众人的晚饭,都是在会议室临时对付的,足见会议的紧迫性。
此次会议结束,访苏团将合并融合,再化整为零,各自分担小组的任务,等到了布拉格为申斯克后,也会分开作业。
十点大会议结束,冯玉刚找来了林省和宁省的外贸组同志,大家一起钻进食堂,一边吃夜宵,一边沟通后续工作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李华麟虽是外贸组的成员,但本身也是翻译,所以这一组就不需要额外的两个翻译了,他一个人顶翻译和外贸员两个职位用。
这另一个翻译,在内部成员搓对匹配下,李星宇作为邻省外事科的专职翻译,成功匹配进小组,成为第二名翻译。
16人加6人是22人,由22人新组成的外贸组,到了苏国之后,将彻底走入中基层,负责跟苏国的企业谈订单项目。
虽然各有独自的项目任务,但总体上还是一个整体,需要互惠互助。
饭桌上,众人边吃边聊,来自林市业务处的副科长李向东,首先提议道:
“同志们,我们在河市最多停留三天,等对苏的货物检验完毕,运送到对岸后,咱们也就要动身去苏国了。”
“虽然之前,咱们大多数人都没见过,但现在既然为一个整体,我觉得还是要有一个组长领头,再加两个副组长配合,你们觉得呢?”
众人还在闲聊,属于互相熟悉的阶段,毕竟之前大家都没见过,突然听得有人起头,都陷入了沉默。
这年月讲究的是官大优先,能者上位,还没有后世那么多弯弯绕,
组长啊,成了组长就可以给自家省份谋福利,谁不想当?
如果按照官职来划分,那肯定是宁省业务科的科长来做小组长,可这次带头去苏国的...是江省啊!
这种情况下,官职大小就不能作为评定小组长的优势,必须民主!
难在大家之前没共过事,无论是投票选择,还是举手表决,这肯定都有失公平性。
于是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谁来当这个外贸组的小组长,合理又合规,还能服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