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最新章节。
本章梗概
危机爆发:武汉三镇多个新建小区楼体出现明显倾斜,居民恐慌聚集抗议,矛头直指使用武钢劣质钢材的开发商。
紧急应对:谢一扬得知消息后立即启动危机公关,派张铁柱威胁媒体封锁消息,同时联系周明远寻求政府层面的支持。
技术掩盖:谢一扬指示武钢技术团队伪造检测报告,将问题归咎于"地基沉降",并安排心腹工程师在电视台进行"专家解读"。
黑暗交易:谢一扬与检测机构负责人密会,以三百万现金和海外房产为代价换取虚假检测报告,彻底洗白劣质钢材。
隐患埋下:尽管暂时平息风波,谢一扬意识到更大的危机可能在未来爆发,开始筹划将资产向海外转移的退路。
---------------------------------------------------------------
1994年5月15日,武汉三镇的天空阴沉得像是要压垮整座城市。
谢一扬站在扬帆大厦顶层的落地窗前,俯瞰着长江两岸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高楼群。他的指尖轻轻敲击着玻璃,每一下都精准地落在一栋建筑的轮廓上——这些全是用武钢"特供"钢材建造的楼盘。
"谢总,出事了!"
办公室的门被猛地推开,张铁柱那张布满疤痕的脸因为急促的呼吸而显得更加狰狞。这个曾经在罗湖口岸为他挡下三刀的保镖,如今已是扬帆集团安保部的负责人。
谢一扬没有回头,只是从玻璃的反光中看到张铁柱手里攥着的《长江日报》,头版头条赫然是《江城惊现"楼歪歪",数百户居民紧急疏散》。
"哪个小区?"谢一扬的声音冷静得可怕。
"汉阳的锦绣家园,还有硚口的幸福里,两个小区一共十七栋楼,最严重的倾斜已经超过十五度。"张铁柱的喉结滚动了一下,"有居民拍了照片,正在往北京寄举报信。"
谢一扬终于转过身,西装革履的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成熟十岁。他的目光落在办公桌上那份三个月前的武钢生产报告——为了节省成本,他授意将特种钢的锰含量降低30%,用更多的硫来替代。当时负责技术的总工程师陈卫国曾警告过这样会导致钢材抗拉强度不足,但每吨节省的200元成本让他选择了忽视。
"媒体那边?"
"已经按老规矩打点过了,但这次有个新华社的记者正好在武汉探亲,拍了不少照片。"张铁柱压低声音,"要不要像上次那样..."
谢一扬抬手打断了他:"先别轻举妄动。给周书记打电话,就说我半小时后到省委找他。"
张铁柱点头退下后,谢一扬拿起桌上的红色电话,拨通了一个很少使用的号码。三声铃响后,对方接起,却没有说话。
"林教授,你那个学生现在在省质检局对吧?"谢一扬直接问道,"我需要他帮个忙。"
电话那头传来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谢总,那孩子刚参加工作,您..."
"五百万。"谢一扬打断道,"外加一套深圳的房子。你只需要告诉他,明天上午十点,我要看到一份证明那些楼栋倾斜是因为地基问题的报告。"
挂断电话,谢一扬从保险柜里取出一本黑色账簿,翻到标记着"武钢"的那页。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过去两年间,武钢第七分厂"特供"给各个建筑工地的钢材批次和对应的"质检费用"。他的指尖停在一个叫"王德海"的名字上——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的站长,去年收了他两百万,保证所有送检样品都会"特殊处理"。
"王站长恐怕要提前退休了。"谢一扬自言自语道,同时在本子上画了个叉。
汉阳区锦绣家园门口已经拉起了警戒线,数百名居民聚集在小区外,有人举着"还我家园"的横幅,更多人则在愤怒地咒骂开发商和建筑公司。谢一扬的奔驰车远远停在街角,透过单向玻璃观察着现场。
"查清楚了,十七栋楼用了去年第七批次的钢材。"张铁柱挂断电话,转头汇报,"就是您让把废钢比例提到30%的那批。"
谢一扬眯起眼睛,记忆迅速回溯。1993年8月,当时武钢积压了大量不合格钢坯,他灵机一动,让工人重新打磨后混入正品销售。为了确保通过检测,他特意请周明远安排了一次"突击消防检查",趁机调换了检测样品。
"联系电视台的老李,今晚的《江城新闻》必须有一条关于'武汉地质结构特殊性导致部分建筑沉降'的报道。"谢一扬快速吩咐道,"再找几个'专家',明天开始在各大报纸上发文章,重点强调武汉的软土地基问题。"
车子驶向省委大楼的路上,谢一扬的手机不断震动。他扫了一眼,是武钢现任厂长刘大勇发来的十几条短信,内容从惊慌失措逐渐变成绝望哀求。最后一条写着:"谢总,陈卫国留了备份资料,他威胁要举报!"
谢一扬的瞳孔猛地收缩。陈卫国,那个固执的老工程师,三年前因为反对他的"成本优化方案"被贬到仓库当管理员。他本以为这个年近六十的老人会识相地闭嘴等退休,没想到...
"掉头,去武钢宿舍区。"谢一扬突然对司机命令道。
武钢老宿舍区3栋2单元门前,谢一扬独自走上昏暗的楼梯。陈卫国的家在四楼,门上的春联已经褪色,门口堆着几个空酒瓶。他刚抬手准备敲门,却发现门是虚掩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