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宋河山》最新章节。
说起王岩叟,这绝对是个牛人。
嘉佑六年,仁宗患词赋浸淫,经术不明,初置明经科;嘉佑六年三月,赐进士、诸科及第同出身二百九十五人。王岩叟当时十八岁,州举、省试、御前皆第一。
什么意思呢?是说十八岁的王岩叟连中三元,就问你牛不牛?
不过,当年辛丑科试进士科状元是莱州王俊民,榜眼是莆田陈睦,“连中三元”的王岩叟反倒是关注度不足。无它,盖因其考的是明经科。
彼时科举考试有进士科、明经科等。进士科考诗歌词赋,明经科考儒家经典。王岩叟参加科举考试时,进士科与明经科并举,当时他参加的是明经科。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也就是说,三十岁考明经就很容易了,而五十岁考中进士就算年轻的了,可见,明经科的难度比不上进士科。而进士科则比不过制科。
而在嘉佑六年,还有一位大人物也参加了科举考试,这个人就是苏东坡。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
制科考试是为了选拔“非常之才”,考试程序比科举还要严格。制科成绩分为五等,其中第一等、第二等为虚设,第三等为最高级别。宋朝制科考试,三百多年只录取了四十一人。而中第三等的仅有二人,苏轼是中第三等的第一人,所以才会有“百年第一”的称号。
话说这王岩叟首任栾城主簿、泾州推官。在泾州任上因胞弟去世,便弃官回乡赡养父母。熙宁年间,韩琦留守北京。以岩叟为贤,推举管理国子监。再任安抚司机宜文字监、晋州折搏、炼盐务,其后任定州知府。又任任监察御史、侍御史、吏部侍郎、开封府知府。
其才华横溢、刚直不阿,政绩卓着,建树颇丰。且为人做事高风亮节,受到司马光、苏辙、吕公着等大臣名士的高度评价。
王岩叟任枢密都承旨兼任开封府知府,时开封历来以推官、判官二人分左、右厅共治一事,其事体大同小异,府吏疲于请示汇报,因扯皮又迟迟不能结案。岩叟为此制定诸官分治之法,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提高了治事效率。
他常说,天下苛税,名目繁多,催交、免除标准很难把握,公私费扰,效率极低。乞皇上以等第、分多寡为催法,由此,朝廷制定了五年十科之令。
同时,其工书法,正书遒劲浑厚。着有《易诗春秋传》《韩魏公别录》。《秋暑帖》、《与知府安抚左丞资政札》、《尺牍》等皆为传世墨迹。
另外,他是坚定的新法反对者,是青苗法、保甲法、免役法等项新法废罢斗争的参与者,大力弹劾抨击章惇、安焘、张璪等新法派官员,且是朔党的主要代表人物。
所谓“朔党”,新旧党争中旧党之一。其时,旧党有“元佑三党”之分:洛党,程颐为领袖,朱光庭、贾易为羽翼;蜀党,苏轼为领袖,吕陶等为羽翼;朔党,刘挚为领袖,梁焘、王岩叟、刘安世等为羽翼。
刘挚主张渐变,反对暴变,他认为新法推行太快,民众不能迅速适应。王岩叟深以为然。
不过,王岩叟只是反对新法用之太急,对王安石并无多少恶感,反倒是敬服其学问文采。且其与小自己一岁的王雱颇有往来,在王雱撰写《论语解》、《孟子注》、《新经尚书》、《新经诗义》等经书时亦是提出见解。
是以,王棣口称“长辈”确是不假。他此趟进京,携带新刻《论语集注》数百册用以呈奉先贤前辈,王岩叟便在此列。
锦衣人怔了怔,王棣之言不似作伪,可适才主子发了话要好生整治这阁子里的人,总不能雷声大雨点小吧。
他正犹疑不定,门外有人喝道:“住手!”
几个人众星捧月般的簇拥着一个少年走进阁子。
这数人除却那个少年,余者皆二、三十岁,皆是头戴乌纱帽,身着皂罗衫,束角带,登革靴,正儿八经的文人装扮。那少年大抵十来岁,穿一身明黄色燕居服,模样俊美,顾盼生姿。
朱邛等人顿时便醒了酒,仅从对方穿着打扮,大致能晓得其身份。
本朝男子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常服在这里指“燕居服“(即居室中服用的衣物),因此也叫“私服“。宋官与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在用色上有较为明显的规定和限制。从隋代开始,帝王统用明黄色制衣,官臣不得乱用。据文献记载,由于朝廷内赐佩金银鱼袋的公服是以紫、绯色原料制做,故一般低级官吏不得乱用,而只可服用黑白两种颜色。
这少年身着明黄色常服,显然是位皇子。当今官家尚未成亲,自无子嗣,那这少年定是神宗皇帝之子无疑了。长子赵佾、次子赵仅、三子赵俊、四子赵伸、五子赵僩、七子赵价、八子赵倜、十子赵伟皆早殇,六子赵佣即位,十一子赵佶、十二子赵俣、十三子赵似、十四子赵偲皆未满十岁。除却年仅六岁的赵偲,赵佶、赵俣、赵似年龄相仿,均与这少年相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