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宋河山》最新章节。
这番话说的极为诚挚、笃定,可信度极高,就像是一道曙光,照亮了漆黑的人生。
由是,仿似一张蛛网,又仿似金字塔,从圣公以下到普通教众,悄无声息的壮大扩张,仅杭州一城,摩尼教便发展教徒三万余。
可别以为这个数字不怎么起眼,毕竟杭州城的人口基数非常庞大,关键是这发展速度,短短二年便有这规模,且正以几何速度倍增,至少在西、北城已颇具影响。
这三万多教徒,除了极少数富人,如漆园主、纺织作坊主什么的,都是家境清贫的平民,其中尤以遭受不幸者居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人,一旦遭遇灾难,总会下意识的寻找慰藉、解脱。
摩尼教,高举光明圣火,化身济世尊神,以燎原之势,蔓延开来。
至于圣公其人,王婆、李三夫妇尽皆语焉不详。但许是先入为主之故,通过关联不大的只言片语,王棣大致了解了事件经过。
方腊,睦州青溪县万年乡堨村人,因在从兄弟中排行十三,故人以“方十三”名之。其十三岁便入青溪一漆园做佣工(王棣想,这也或是“方十三”之由),脑子活络,通擅木工、瓦工等手艺活,尤擅箍桶。且为人豪爽大气,每到一处皆能结交一般友众,在杭州颇有名头。
至于方十三是如何接触到摩尼教并成为浙西教主且号称“圣公”,这等辛秘之事就并不是王婆等人能够知晓的了。总之,传播摩尼教,方十三是认真的。
而有关“圣女”一事,这三个小喽啰也是知之不详,以他们对摩尼教的了解,本是没有“圣女”这一名号的。当然,既有圣公,再有圣女倒是不显突兀。
噱头而已……王棣大抵知道此中奥秘,后世的宣传手段五花八门,但也万变不离其宗,简而言之便是“造星运动”,而后利用明星效应,榨干公众人物的价值用以宣传,最终目的是寻求利益最大化。
方十三,绝对是蛊惑人心的一把好手。乱世出枭雄,高举仁义旗帜之人,并不见得就是君子。
失望是难免的,密谋许久,结果却不尽人意,只捕获了小鱼小虾,却教大鱼溜之大吉,穿越的人生也未算开挂啊。
而苏八那边,最终也没擒下巨灵神沈泽和太白神赵毅,只重创了那二人。关键时刻,赵毅掷出一枚类似烟雾弹的物什,仓皇窜逃。
这些江湖人士用的歪门邪术固然上不得台面,却是保命神器。好像倭国人最擅长这伎俩,忍术嘛,威名远扬。
就是不晓得倭国的忍术现在具体发展到哪一步了,只记得大概正处于平安时代,武士道盛行……
将此次事件的始末详细记录成册,早晚得交给苏轼。虽然苏学士在杭州主官时间不久,但未雨绸缪总是没错的。更何况,方腊此次趁乱出手,却被王棣搅了局,事情败露后做出狗急跳墙的事,也是大有可能,防患于未然吧。
其时,在知晓此事的李格非、高俅看来,王三郎主导策划的这件事着实有些“胡闹”,小题大做不说,还险些将苏静嘉卷入进去,真是……年少任性。摩尼教什么的都是浮云嘛,只是国朝以仁义治民,不好胡乱安个罪名收拾方十三之流,师出无名啊。
“圣女事件”,只是杭州乱象横生中一朵小小的浪花,与抗洪赈灾、平息乱患这等大事相较,实在是不值一提。
呵呵,文采斐然王三郎毕竟还是少年郎,不可要求太高,否则便成妖孽了嘛。
十多年后,当“圣公”方腊在江南起事,“凡破六州、五十二县,戕平民二百万。所掠妇女,自贼洞逃出,裸而缢于林中者,相望百余里。”那时,高太尉方叹曰:“方腊之乱,荼毒百姓甚矣……元佑间,王仪仲(注1)便有方十三早晚祸患江南之言,某深疑之,真乃鼠目寸光也……”
但在这时,杭州乱局当中的小插曲显然并未引起重视,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粮食危机与此起彼伏的暴动事件。
对于可能发生的因粮食而引发的事件,“赈灾指挥部”做了备案,并制定了应对方案。幸是准备工作周全,发生在西、北城的上百起暴乱并没有汇聚到一起,在及时的调派下,厢军迅速展开“灭火”行动,一伍伍的军卒全副武装奔赴案发地,着实扬了我大宋军威。
嗯,大宋军队外战未必内行,但镇压些许刁民还是无有压力的,正所谓是: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一时间,杭州几处监牢塞满了犯人,接下来便是繁杂的甄别,虽说是法不责众,但总有一些个倒霉蛋会受到恶惩。
而祸乱之源——粮食危机也到了转折点,一切尽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