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反骨皇孙,老朱天天破防!》最新章节。
朱元璋和朱雄英又走访了几户村民,详细了解改革带来的变化。村民们纷纷表示,自从有了学堂,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读写,还学到了许多实用知识,改善了全家生活;自从有了惠民药局,看病不再是难事,村里的病人明显减少了。
回宫后,朱元璋召集大臣,宣布了自己的决定:"朕已亲眼见证了教育和医疗改革的成效。此二策确实利国利民,朕决定扩大试点范围,逐步推广至全国。"
他严厉地看着那些提出质疑的守旧派大臣:"国家兴亡,系于民力。民若愚昧多病,国何以强?尔等身为朝臣,当以国家长远利益为重,不可拘泥于旧制,阻碍改革。"
朱允炆见祖父态度坚决,不敢再多言,只得低头应是。但他心中对朱雄英的恨意却更深了一层。
朱雄英感恩地向祖父行礼:"孙儿定当不负祖父厚望,将这两项改革进行到底,为大明培养更多人才,增进民力,使我大明更加繁荣强盛!"
朱元璋欣慰地点头:"雄英,你的眼光和胸怀,远超常人。这些改革虽非立竿见影之策,却是固本培元之举,利在千秋。朕越来越相信,将大明交到你手中,是最正确的选择。"
深秋时节,金风送爽,树叶渐黄。朱元璋在朱雄英的陪同下,再次微服来到南京周边地区视察改革成果。几个月的时间,这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行人首先来到一处新建的公共学堂。学堂不大,却整洁明亮,几十名衣着朴素的孩童正专心听讲。老师正在教授算学,黑板上写着简单的加减乘除题目。
"下面请同学们回答问题。"老师环顾四周,目光落在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身上,"李小虎,如果一亩地收稻谷二百斤,五亩地共收多少?"
那男孩站起身来,挺直腰板:"回老师的话,二百乘以五,得一千斤。"
"很好!"老师点头赞许,又问,"若要均分给八家,每家能得多少?"
"一千除以八,每家可得一百二十五斤。"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
朱元璋有些惊讶,低声问朱雄英:"这孩子是何人家的子弟?看衣着似是贫家之子。"
朱雄英轻声答道:"他叫李小虎,确是贫农之子。父亲常年有病,母亲独自拉扯三个孩子。他是村里最聪明的孩子之一,学习格外用功。"
老师又指着一本书问道:"小虎,请读一段《论语》给大家听。"
李小虎拿起书,朗声读道:"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读完后,他还用方言解释了一遍:"孔夫子说,学习知识并且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访,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正是君子的品格吗?"
朱元璋听完,不禁连连点头:"好!真好!没想到短短几个月,这贫家子弟竟学得如此之好!"
离开学堂,一行人又来到惠民药局。药局内人头攒动,却井然有序。一位老医者正在为病人诊脉,几名助手在一旁抓药。角落里,还有一位医者在为围坐的村民讲解基本卫生知识。
朱元璋注意到一位衣着寒酸的老妇人正在接过药包,喜极而泣。他走上前去询问:"老人家,为何如此高兴?"
老妇人擦着眼泪回答:"官爷有所不知,老身的孙儿病了许久,咳嗽不止,面黄肌瘦。以往看病要到十里外的县城,路途遥远不说,诊金药费更是负担不起。如今这惠民药局就在村口,大夫看诊细致,药材又便宜,孙儿的病终于有救了!这都是太孙殿下的恩德啊!"
朱元璋闻言,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自己年幼时家贫如洗,生病无钱医治的痛苦,不由得对朱雄英的这项改革更加认可。
视察结束后,朱元璋对朱雄英说:"雄英,朕看这两项改革确实惠及百姓,成效显着。朕决定,即刻扩大推行范围,三年内实现全国覆盖!"
朱雄英欣喜地向祖父行礼:"多谢祖父信任!孙儿必将尽心尽力,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不仅如此,"朱元璋继续道,"朕还要增拨专款,用于扩建学堂和药局,确保更多百姓受益。"
朱雄英见祖父如此支持,趁机提出了下一步改革构想:"祖父,除了这两项改革,孙儿还有两项新的建议。"
"说来听听。"朱元璋来了兴趣。
"第一,建立专门的工匠学堂,培养造船、冶金、建筑等技术人才。"朱雄英解释道,"我大明要强盛,不仅需要文人雅士,还需要精通技艺的工匠。这些工匠学堂将专注于技术传承和创新,为各行各业培养骨干力量。"
朱元璋点头赞许,示意他继续。
"第二,在各地设立农业试验田,推广新的耕作技术和农具。"朱雄英继续道,"农为国本,提高农业产量是增强国力的根本。试验田将测试不同的作物品种和耕作方法,找出最适合当地的种植方式,再向周边推广。"
朱元璋听完,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好!雄英所言极是!这两项改革同样关乎国家根本,朕准了!"
他拍了拍朱雄英的肩膀:"雄英,你的眼光远超常人,不仅着眼当下,更为大明的长远发展谋划。这些改革虽非立竿见影之策,却是强国富民的根基。朕越来越相信,由你继承大统,大明定能更加繁荣昌盛!"
朱雄英恭敬地回答:"孙儿不过是继承了父亲和祖父的志向,希望能让我大明更加强大,让百姓生活更加美好。"
回宫后,朱元璋立即下令扩大改革试点范围,并批准了朱雄英提出的新改革方案。朝中大臣见皇帝对太孙如此信任,态度也随之转变,更多人开始支持朱雄英的改革。
然而,朱允炆得知此事后,如坐针毡。他秘密召集心腹,包括谋士齐泰、黄子澄等人,密谋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