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反骨皇孙,老朱天天破防!》最新章节。
朱元璋沉思片刻,轻抚长须:"雄英所言极是。朕登基之初,曾有意普及教育,奈何当时国家初定,百废待兴,未能实施。如今天下太平,确是推行此策的好时机。"
但老皇帝也提出了自己的顾虑:"此二策虽好,但牵涉面广,若一次推行全国,恐引起混乱。朕以为,可先在南京周边地区试点,待成效显着后再逐步推广。"
朱雄英恭敬地点头:"祖父明见。孙儿也正有此意,先小范围试行,总结经验教训,再全面推广。"
朱元璋满意地拍了拍朱雄英的肩膀:"去吧,朕准了。朕相信,在你的主持下,这两项改革必能取得成功。"
得到皇帝首肯后,朱雄英立即组建了两个专门班子,分别负责学堂建设和医疗改革。他亲自督导学堂建设,制定教材和选拔教师。
"公共学堂与私塾、官学不同。"朱雄英对负责教育改革的官员说,"它面向普通百姓子女,既要传授经典,也要注重实用。教材编写要通俗易懂,贴近民众生活。"
他定下了学堂的基本课程:启蒙阶段教授《三字经》、《百家姓》等基础读物,使学童认字明理;进阶阶段则分科教学,农村地区侧重农耕技术、简单算学;城镇地区则增加商业知识、工艺技术等内容。所有学堂都设置医药常识课程,教导学童基本卫生和常见病症的预防。
教师选拔也是重中之重。朱雄英下令各地推荐品行端正、学识丰富的士人担任教师。他特别强调:"教师不仅要学问好,更要有教育热忱,能因材施教,引导学童全面发展。"
同时,医疗改革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朱雄英从民间延请名医,编撰通俗易懂的医书,供百姓学习基本医理和常见病症的预防治疗方法。
"《惠民医鉴》要用浅显语言,配以详细图解,使普通百姓也能看懂。"朱雄英对主编医书的太医院院判说,"重点放在常见疾病的预防和简易治疗上,尤其是妇幼健康,事关国家未来。"
各地惠民药局的建设也在有序推进。药局不仅提供平价药材,还设立义诊处,定期由医者为贫困百姓诊病。朱雄英还创设了"医者巡回"制度,派遣太医院医者定期下乡,为乡村医者传授医术,提高基层医疗水平。
"医者济世,贵在普惠。"朱雄英对前来汇报的官员说,"我大明要让每一个百姓都能看得起病,吃得起药。只有健康的民众,才能创造繁荣的国家。"
这些改革举措推行不到半年,试点地区已经显现出明显成效。学堂里书声琅琅,学童们不仅学习经典,还学会了许多实用技能。一些农村学童回家后,教父母改良农具、优化耕作方法,显着提高了产量。惠民药局前常有百姓排队求医问药,许多原本无力就医的贫困家庭得到了救治。
随着改革的深入,民众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一些地方的富户自发捐资建设学堂,一些有医术的士绅义务为百姓看病。试点地区的地方官员看到实际效果,也从最初的观望变为主动配合,纷纷请求扩大试点范围。
然而,朱允炆和守旧派大臣却对此提出质疑。他们在朝会上公开反对:"太孙此举虽出于善意,但恐有三害。"为首的礼部侍郎张敏言辞激烈,"其一,普及教育乱阶序。若平民子弟都识字明理,则贵贱难分,长久下去,必乱社稷;其二,民众知医增狂妄。医乃专业之事,岂可使庸人自扰?恐引发更多医患纠纷;其三,建设学堂药局劳民伤财。国家财力有限,不如用于军备和救灾,何必浪费在此等虚事上?"
朱允炆也煽风点火:"孙儿以为,教化民众自是美事,但当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如今太孙刚刚接手政务,便大刀阔斧改革,恐怕会引起民众不适,反而不美。"
面对质疑,朱雄英不急不躁:"敢问张大人,'虚事'二字何解?民众若不识字,何以明法纪?若不懂医,何以保健康?此乃国之根本,岂是虚事?至于阶序混乱之说,更是无稽之谈。我大明取士以科举,升迁以政绩,本就鼓励寒门子弟上进。这些学堂不过是为他们提供基础教育,成才之路仍需自己努力,于国有益,于民有利,何错之有?"
朱元璋听了双方辩论,略一思索,对朱雄英说:"此事关乎国家未来,不可仅凭口舌之辩。不如朕亲自视察试点成果,以实际效果定论。"
朱雄英欣然应允:"祖父圣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孙儿愿陪祖父一同视察。"
半月后,朱元璋微服出巡,在朱雄英的陪伴下,来到南京城外的一个试点村庄。这里的公共学堂已建成半年,惠民药局也已正常运作。一行人来到学堂外,只见孩童们正在院中演示他们学到的知识。
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正在向村民们介绍一种改良后的水车模型:"这种水车增加了轮齿传动,同样的力气能提升更多的水,灌溉效率提高了三成。"
另一个女童则在讲解基本卫生知识:"夏季要勤洗手,食物要煮熟。家中若有病人,要注意隔离,避免传染他人。"
朱元璋见状,点头赞许:"好啊,这些孩子学到的都是实用知识,将来必能造福乡里。"
随后,一行人又来到惠民药局。只见药局内秩序井然,医者正在为百姓诊病,助手则按方抓药。一位老农见到他们,热情地招呼:"诸位官爷也是来看病的?这惠民药局可好啦,药便宜,大夫也亲切。俺老伴儿上个月咳嗽不止,来这看了一回,吃了药就好了,才花了几文钱。"
朱元璋装作不知情状:"这药局是谁设立的啊?"
"听说是太孙殿下下令建的。"老农兴奋地说,"太孙真是为咱老百姓着想啊!要不是这药局,俺老伴儿的病哪看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