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夜读全唐诗》最新章节。
五郊乐章之二
五郊乐章·肃和
眇眇方舆,苍苍圜盖。
至哉枢纽,宅中图大。
气调四序,风和万籁。
祚我明德,时雍道泰。
《五郊乐章·肃和》宛如一幅以天地为幕布、以家国为笔墨的恢弘画卷,在魏徵的笔下徐徐铺展。诗人以凝练庄重的笔触,将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国家都城的礼赞、对盛世图景的向往熔铸于八句诗行之中,既彰显出大唐气象的雄浑壮阔,又承载着古代文人对理想治世的永恒追寻,成为研究唐代礼乐文化与政治理想的珍贵文本。
首联“眇眇方舆,苍苍圜盖”以如椽巨笔,瞬间将读者的视野拓展至宇宙宏阔之境。“眇眇”二字,既描绘出大地广袤无垠、延展至天际的苍茫之态,又暗含人类在天地间的渺小与敬畏;“苍苍”则以青灰色调渲染出天空的深邃浩渺,似有无尽奥秘蕴藏其中。“方舆”与“圜盖”的对仗,不仅展现出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更通过天地交相辉映的意象,构建起一种包容万物、肃穆庄严的氛围。这开篇之笔,如黄钟大吕,奠定了全诗雄浑磅礴的基调,令人仿佛置身于天地玄黄的洪荒之境,感受到宇宙的永恒与神圣。
次联“至哉枢纽,宅中图大”由天地之景转向人间之城,笔触聚焦于都城这一国家命脉。“至哉”二字饱含赞叹,将都城的重要性推向极致——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枢纽,它恰似运转乾坤的关键齿轮,维系着王朝的兴衰存亡。“宅中图大”则以精妙的空间意象,描绘都城居于国土中央的恢弘布局。“宅”字赋予都城以家宅般的归属感,暗喻其为万民所仰、天下归心;“图大”二字更彰显出都城规划的宏伟气魄,象征着国家对广袤疆土的有力掌控与有序治理。此联通过对都城地位的精准刻画,既展现了古代都城作为权力象征的威严,也暗含对王朝统治秩序的赞颂。
三联“气调四序,风和万籁”笔锋一转,将视角投向自然万物,勾勒出一幅天人合一的和谐图景。“气调四序”生动描绘出四季交替的自然韵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寒来暑往之间,气候始终保持着恰到好处的平衡。这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赞美,更隐喻着国家政治清明、社会秩序井然,如四季更迭般有条不紊。“风和万籁”则以细腻笔触,展现微风拂过万物时,枝叶摇曳、流水潺潺、百鸟啼鸣交织成的天籁之音。这种和谐的自然之声,恰似盛世之下百姓安居乐业、各得其所的生动写照,暗喻着社会的安宁祥和与人间烟火的温馨美好。
尾联“祚我明德,时雍道泰”直抒胸臆,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祚我明德”是虔诚的祈愿,诗人祈求上天庇佑拥有光明德行的君主,期望统治者以仁德治国,恩泽万民。“明德”二字既呼应儒家“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核心理念,也暗含对理想政治人格的追求。“时雍道泰”则描绘出一个政通人和、天下太平的理想社会:时世安宁、百姓富足,国家的治理之道畅通无阻,一切都朝着繁荣昌盛的方向发展。这一祈愿,不仅是诗人个人的政治理想,更凝聚着古代士大夫阶层对国泰民安的共同期盼,体现了儒家“致太平”的终极追求。
从整体艺术特色来看,《五郊乐章·肃和》在结构上层层递进,由天地至都城,由自然到社会,最终落脚于对国家长治久安的祈愿,逻辑严密、层次分明。在语言运用上,诗人巧妙运用对仗、隐喻等手法,如“眇眇”对“苍苍”、“气调”对“风和”,使诗歌节奏铿锵有力,韵律和谐优美;同时将自然景象与社会理想相融合,赋予每个意象以双重内涵,既描绘出真实可感的画面,又寄托着深刻的政治寓意。其庄重典雅的语言风格,既符合祭祀乐章肃穆庄严的功能需求,又展现出大唐诗歌雄浑大气的美学特质,堪称唐代宫廷雅乐诗歌中的典范之作,为后世展现了一幅兼具宇宙视野与家国情怀的盛世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