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史

第34章 儒光耀汉的董仲舒(1/2)

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世界名人史》最新章节。

西汉初期,长安,这座承载着大汉荣耀与梦想的都城,处处洋溢着繁华昌盛的气息。大街小巷,熙熙攘攘。商人们扯着嗓子吆喝着自家的货物,“上好的蜀锦,快来瞧一瞧嘞!”“新鲜出炉的胡饼,香酥可口!”杂耍艺人在街边卖力表演,惊险的动作引得众人阵阵叫好。就在这热闹非凡的时代画卷中,广川的一户书香门第,迎来了一个婴孩的诞生,他便是董仲舒。

董仲舒自幼便展现出对儒家典籍超乎常人的热爱与天赋。家中那间满是竹简书卷的书房,是他的精神乐园。每日清晨,第一缕阳光尚未完全驱散夜的凉意,他便已端坐在书房,手捧《诗》《书》,朗朗的诵读声在屋内回荡。

母亲心疼他,常常轻声劝道:“仲舒,读书也要注意身体,先吃些东西,歇一歇吧。”

董仲舒总是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笑着回应:“母亲,我再读一会儿,这些典籍实在是太有趣了,我仿佛能与古代的圣贤对话,他们的智慧如同繁星照亮我心。”

稍大些,听闻邻村有位老儒学识渊博,董仲舒便毫不犹豫地徒步前往请教。山路崎岖,来回一趟颇为艰辛,同行的伙伴抱怨连连:“仲舒,这路这么难走,咱们回去吧,下次再来。”

董仲舒却坚定地摇头:“这点困难算什么,能向先生请教学问,再辛苦也值得。若是因这点辛苦就放弃,又怎能求得真学问?”伙伴无奈,只好跟着继续前行。

到了老儒处,董仲舒恭敬地请教:“先生,《论语》中‘仁’之真谛,学生思索许久,仍未通透,还望先生解惑。”

老儒轻抚胡须,缓缓道:“‘仁’乃爱人,心怀天下苍生,从点滴善举做起。”

董仲舒恍然大悟:“多谢先生,学生明白了,‘仁’不仅是心中之念,更要付诸行动。”

彼时的西汉,历经汉初的休养生息,经济逐渐复苏,国力日益强盛。然而,在思想领域,却是百家争鸣的局面。黄老之学、法家、纵横家等各派学说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政治上的大一统迫切需要一种与之相匹配的思想体系。董仲舒敏锐地察觉到了时代的这一需求,他在心中立下宏愿,一定要构建出一套契合时代的新儒学。

从那时起,董仲舒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术研究之中。他四处奔波,搜集各类典籍,不仅有儒家经典,阴阳五行、道家、法家等学说的着作也堆满了他的书房。

夜晚,万籁俱寂,只有他的书房还亮着如豆的烛火。他时而奋笔疾书,在竹简上记录下瞬间的灵感;时而紧锁眉头,在房中踱步沉思。为了求得学问上的精进,他常常与当地的学者展开激烈的辩论。

一次,与一位推崇黄老之学的学者探讨治国之道,对方说道:“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这才是治国的根本之道,百姓无需过多约束,自会安居乐业。过多干预,反而扰乱自然秩序。”

董仲舒则反驳道:“先生所言虽有道理,但如今大汉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情况复杂。若无为而治,恐难以应对诸多事务。比如地方豪强兼并土地,百姓苦不堪言,此时若不加以管控,社会怎能安定?儒学强调积极入世,以仁义道德规范百姓言行,以礼义廉耻引导社会风气,方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对方皱眉道:“但儒学规矩繁多,是否会限制百姓自由?”

董仲舒微笑着解释:“非也,这些规范并非限制,而是引导。百姓在遵循仁义礼智信的过程中,能明辨是非,获得内心的安宁与自由,社会也将更加和谐。”

两人从清晨一直辩论到日落,尽管最终并未让对方立刻信服,但董仲舒凭借扎实的学识与独到的见解,赢得了众人的尊重,也促使他对自己的学说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完善。

建元元年,汉武帝为选拔贤才,下诏举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听闻此消息,深知这是一个将自己的学说推向天下的绝佳机会。他精心撰写了《天人三策》,怀揣着满心的期待与抱负,踏上了前往长安的路途。

朝堂之上,气氛庄重肃穆。董仲舒稳步走上前,深吸一口气,开始从容不迫地阐述自己的思想。他主张“天人感应”,声音洪亮而坚定:“陛下,天乃万物之主宰,其意志通过各种自然现象向世人彰显。若君主施行德政,关爱百姓,天便会降下祥瑞,如灵芝现世、甘露降临,以示嘉奖;若君主失德,贪图享乐,不顾百姓疾苦,天亦会降下灾异,如地震、旱灾,予以警示。此乃天对君主的殷切期望与引导,时刻提醒君主敬畏天命,以民为本。”汉武帝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董仲舒接着阐述“君权神授”:“陛下,君主乃天子,受命于天,其统治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此乃顺应天命之举,使百姓知晓敬畏,严守纲常。如此,国家方能安定,社稷方能稳固。百姓信服君主,国家政令方能畅通无阻,上下一心,共筑大汉辉煌。”

汉武帝目光灼灼,问道:“依先生之见,百姓如何能真切感受到君权天授,从而严守纲常?”

董仲舒恭敬答道:“陛下,君主以仁德治天下,行德政,百姓自然能从生活点滴中感知上天庇佑君主,进而心生敬畏,严守纲常。”

最后,他着重强调“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乃仁、义、礼、智、信。此乃社会和谐稳定之根本准则,万民皆应遵循。如此,社会将井然有序,国家将繁荣昌盛。‘三纲’明确了社会各阶层的责任与义务,‘五常’则是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规范,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位大臣质疑道:“‘三纲’是否会让臣、子、妻处于绝对服从地位,有失公平?”

董仲舒回应:“非也,‘三纲’并非单向压制,而是相互的责任与义务。君以礼待臣,臣以忠事君;父以慈育子,子以孝奉父;夫以义待妻,妻以顺辅夫。如此,家庭和睦,社会安定。”

汉武帝听后,内心大为震动,对董仲舒的学识与见解极为赞赏,问道:“先生所言天人之道,看似高深,然如何切实应用于治国理政?又能给我大汉带来何种改变?”

董仲舒恭敬地躬身行礼,沉稳作答:“陛下,天人感应意在时刻警醒君主,要敬畏上天,关爱百姓。君主以民为本,施行仁政,上天必将庇佑,国家便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推行‘三纲五常’,能规范社会秩序,使万民知礼守义,各安其位。如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我大汉定能繁荣昌盛,千秋万代。当君主以仁德治理国家,百姓受‘五常’熏陶,人人心怀善念,大汉将形成上下一心、积极向上的风气,国力必将蒸蒸日上。”汉武帝听后,陷入沉思,片刻后,缓缓点头,深觉其言有理。

董仲舒深知,要让新儒学真正发挥作用,必须确立其正统地位。于是,他大胆地向汉武帝建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提议一出,朝堂瞬间炸开了锅。

一位大臣站出来,满脸质疑:“百家争鸣,各有所长,不同学说相互碰撞,方能促进学术繁荣。如今独尊儒术,岂不是限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让学术之路越走越窄?”

董仲舒慷慨激昂地回应:“陛下,诸家学说,虽各有千秋,但如今大汉疆域辽阔,人心各异,急需一统思想,以巩固江山社稷。儒学重仁义,讲德治,强调家国情怀,能凝聚人心,使百姓忠君爱国,维护社会稳定。在这大一统的时代背景下,唯有儒学,可担当此重任,引领大汉走向繁荣昌盛。若思想混乱,政令不通,国家如何发展?而儒学能为万民树立共同的道德标准与价值取向,使国家如臂使指,运转顺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我也不想啊,可是到哪都是尸体!
我也不想啊,可是到哪都是尸体!
因为熬通宵看小说,结果烂尾了,半夜怒怼作者,第二天直接猝死,穿到了小说世界里。开局暴击,怕自己饿死去钓鱼,鱼没钓到,上来一具尸体。认祖归宗,又被自己外公毒进医院。跟二舅舅去参加种田+旅游1+1综艺又发现尸体。被带去寺庙祈福,目睹案发现场。旅游酒店又发现尸体。跟大舅舅去自家公司,尸体从天而降。去四舅舅实验室玩,自己偷溜出去又来一具尸体。五舅舅看着她拖着的尸体:“你杀人了?”三舅舅:你是说你一个人把
顾野rb
我修蛇道三千年
我修蛇道三千年
我诞生那日,吞下了天道降下的诛杀令」**作为混沌雷池里最后觉醒的九幽玄冥蟒,烛明开局就啃了上古神魔的残肢当零嘴。当他发现所谓天罚烙印不过是神族操控众生的枷锁,索性把诛仙剑阵当磨牙棒,瑶池圣水作洗澡汤。**「他们说我是女娲斩落的恶念,却不知补天石里封着三界最大的谎言」**从锁妖塔里的嗜血狂蟒,到玄天剑宗最惊才绝艳的首席弟子,再到统御万妖的烛龙圣君。他在圣女琴声中饮过孟婆汤,于弑神枪下吻过仇敌血,直
平行公子
快穿之炮灰群演逆袭
快穿之炮灰群演逆袭
新作品出炉,欢迎大家前往番茄小说阅读我的作品,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你们的关注是我写作的动力,我会努力讲好每个故事!念卿鱼在拿影后金奖的时候被舞台上方的东西砸到了,随后被一个小光球拉入了一个神秘空间里,至此开启了前往不同世界的旅程
目光短浅的千重浪
穿成极品老妈,奋斗带飞全家
穿成极品老妈,奋斗带飞全家
二十二岁单身女大竟离奇穿成四十岁已婚妇女,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王沫一觉醒来,无痛拥有不上进的老公,恋爱脑婆婆,被家暴上瘾的大女儿,叛逆倔脾气的二女儿,和娇纵任性张扬跋扈的小儿子,让她眼前一黑又一黑。老公(失业两年):不知道你回来没准备饭,你自己对付一口吧。不是我不想找工作,只是没人要我。婆婆(网恋中):志刚呀,我是你的老宝贝呀……哎,小茉回来啦,再给我点钱,我要给我的志刚宝贝买礼物
泽伊
六十个悬疑烧脑故事
六十个悬疑烧脑故事
{悬疑烧脑+短篇故事+无主线+犯罪+刑侦+神反转+小人物故事}相信我,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既白!这里藏着人性、亲情,爱情!还有阴谋、复仇和救赎,还有被现实社会鞭打的你、我、他……
酒窝小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