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青春是首心酸的再读时不哭》最新章节。
父亲打开家里的窗户,狰狞地说:“来来来,窗户在这,你想跳就往下跳就是喽,不会有人拦你。”
自杀在我心里预演了无数遍。最终我都没有走那一步。
老师说的是我的词,是父亲的词,是我与父亲的对话。
我时常在想,父亲与老师是什么时候有联系的呢?
我拼命地想啊想。
应该是那次课堂:老师盯着我看了很久,说:你不要小看出租车司机,他们很牛的,他们每天会收听电台。”那是暑假的时候,所以自那时起,你们就认识了。
那一瞬间真的天崩地裂。为什么我没有在两个月时就走掉。我当时真的想给自己一巴掌。可是为时已晚。当你试过真正的绝望,你就会知道眼泪是最没用的东西。
送给这位老师一段话:“你有没有想过,你了解的事情,只是事情中的一部分。你站在的道德制高点,只是建立在一叶障目的情况下的。你想没想过这种情况?”
想起心理学家武志红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其实我觉得权利是中国家庭一个绕不过去的东西。比方你刚才讲得那句话,难道父母不都是爱孩子的吗?基本上你看在中国,如果父母虐待孩子,记者都会说他的教育不当,如果父母怎么怎么样,都说这个父母,是本意是爱孩子的。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为了发泄自己,所以在中国,你想体验做皇帝的感觉,特别简单生个孩子就可以了。想怎么对待都行,然后道德舆论和文化,包括孩子都可以说,父母这么做都是为了爱你。这不胡扯吗?”
老师永远觉得错的永远是我们这些小屁孩,不知天高地厚,所以要发挥自己做老师的本分,用自己特有的毒舌来怒怼他自以为需要被教育的学生,比如我。
《朗读者》中有一期邀请的嘉宾是马伊琍。马伊琍说她的父亲从小非常信任她,在她被老师诬陷早恋的年纪里,爸爸得罪老师直接去找校长。董卿问她:“这是不是你一直想感谢她们的地方?”
马伊琍回答说:“对,尤其是在孩童时期,父母给了你爱的满足,你就会活得非常有底气,尤其对一个女孩子来说,如果有一个非常非常爱她的父亲,这个女孩会非常非常地自信。如果这个女孩有一个非常非常爱她的母亲,这个女孩会懂得自尊自爱。”
反观我上述的人生。我就想请问一句老师:“我做错什么了?”唯一的错就是不该进中加。不该认识你,不该任由你用文化来羞辱我。为什么我没有早一点看清你的真实面目?
在我离开中加后的很多年我才从咨询师那得到答案:别人之所以能够伤害到我们,都是我们给他们的权利。
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父母是孩子的前半生。我们的前半生不是连续剧,连续剧还可以补,我们长大的那些年是补不回来的。只要在一个正常没有饥饿医疗水平尚可的地方,父母教不教,我们都会长大。错过的那些年,再给他一次机会,他还是一样的这么对我。
按照老师的观点,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将我们辛辛苦苦养大。我们不该有任何的抱怨与嫌弃。我就想请问老师一句了:“我成长的那些年,是你替我过的吗?”这种“父母养育了你就该承受父母给你的一切”这种混蛋逻辑真是难以想象是一个中加复读班老师说的出口的。
知乎上曾有过一个这样的调查报告:原生家庭给人带来的影响有哪些?以下是调查结果:
粗鄙的语言习惯,极端的多面性,父母之间的不和、冷暴力、离婚。这些通通扎根在我们的潜意识里。
一个在原生家庭里不幸福的小孩长大后大多会用一生治愈自己的童年。
从小的父母不和、出轨、离婚会让她们对爱情和婚姻没有信任感。
几乎没有收到过任何夸奖会让她们后来即使已经在优秀水平线上也内在自卑。
成长的过程中被忽略会让她们有着严重的讨好型人格,希望全世界都喜欢自己。
中加里有几个小孩是在重男轻女家庭里长大的?重男轻女的都在普高,考不上也读专科了。来这读书的女孩子,哪一个不是父母手中的掌上明珠?
老师还说:“你要原谅你的父亲是第一次做父亲。”
我就想告诉老师一句:“我妈生我弟的时候他就是第二次做父亲了。在我弟欺负我的时候,那些原本不该是我背的黑锅以及我逝去的本该用来学习的时间,是回不来的,否则,我也不会认识你。让你有机会来伤害我。”
老师又说了:“你要把姿态放低一点,不要总是觉得你比你父母牛。”
“很多父母只不过是有了孩子的孩子,他也需要成长,爷爷没有完成对爸爸的培养,儿子应该参与过来一起帮爷爷培养,反过来孙子应该跟爸爸一起培养儿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祖孙三代整整齐齐,一起成长。”
新浪微博上有这样一个观点:“小时候被父母PUA了的人长大了会PUA自己。一点事没做好就自我否定打击,觉得自己能力水平不行,喜欢的东西无法拥有就告诉自己别做梦了,不敢漂亮也不敢展示,觉得那都是别人的权利,自己就应该是默默无闻的一人。总之就是看不上自己:我不配!”
二十几年,我要因为老师的一句话一笔勾销?老师您可真会为他洗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