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梁寒郡的小摊》最新章节。
《庄子•骈拇》:还是在写无为而治,与应帝王篇差不多的主旨。基本上是五色乱目,五音乱耳的说法,仁义道德全是多余的东西。这时候我想起的是一句,【夫五音不闻,无以别宫商;五色不见,无以别玄黄】,上网搜了一下,是诸葛亮《兵法二十四篇》,这句话在当时看完印象很深,结果忘了是谁说的了。好多古文都写五色、五音,《吕氏春秋》也写过。
【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这句很好,是写尊重自然规律的名句。嗯,但是对于不折腾人这一点,孟子也说过类似的话,比如不误农时啦!不竭泽而渔啦!孟子是另一个角度地顺其自然,也很有趣的。强加于人,瞎指挥什么的,都不好,然而我还是那句话,所谓的“度”究竟在什么地方?真的伤脑筋呐!
虽然,世界是这样的,但是会不会有些时候,当我们回首过去,是否会因为自己失去了儿时的纯真而稍稍惋惜?绝对理想主义的唯美,终究不是正常的美,而是不能存活的美么?所谓骈拇这样的畸形,是自然?还是多余?还是病态?留给他人说吧!
吾,去矣!
仁义也好,五味也好,五声也好,五色也好,都是好东西,可是,庄子不愿意用自由与之交换。唔!说不出话。
《庄子•马蹄》:这篇令我感触最深。为什么同样一个道理,用不同故事诉说,其结果就完全不一样呢?想想也是固然,这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意义嘛,因为马和人的关系还是比较亲近的,且也学过许多,拿千里马驽马等比喻人的文章,所以看着感触最深。
看到这里我就一直有些问题,人的狡诈,人的种种格格不入,是不是意味着人不是自然的呢?如果人是自然的人,那么人的狡诈什么的也是自然的属性,为什么要批评他们呢?自然中的狼就是要猎杀的,而羊就是要吃草的,这些都是自然之理,那么人的种种应该也算自然之理。可是在论述的时候,隐含的前提恰恰不是人是自然的人,而是人与自然对立,所以有了许多批判。是啊,人究竟是什么呢?这是个问题。
马是被人驯服的吗?马是主动投靠人的吗?人是有求于马吗?是人驯服了马吗?是人与马的自然的双向选择吗?我自然是无法区分。万事万物生于天地之间,不自由才是自然,追求自由,岂不是违背了自然?接受现实才是一种自由吧!我不再问事情是怎么来的了,因为我无法改变,以后啊,只考虑事物将如何变化就好了。
本篇是以马为主人公,以马的角度看待人和马的关系。想起一首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以人的角度来看,千里马是宝物,可在千里马的角度看,他真的愿意被人驱使么?人说,宝马配英雄,可是宝马是如何想的呢?
其实这里的马,不一定完全指马,也指人,在大量的训练下,成功的路旁,倒着一批又一批失败者的尸体,他们只是不合适于这条路而已啊!
到最后,马也好,人也好,要知道,我们也许有得选,也许没得选。为存活而抹杀自己的天性也好,为了目标而带上沉重的枷锁也罢,给自己的心里留点初心的位置,好吧!也许这个世界在强迫你违背天性,也许这个世界在强迫你变得诡计多端,可是你记着,诸葛亮云:【含血之蠹,必有爪牙之用,喜则共戏,怒则相害】(又是兵法二十四篇),生物的天性就是狡诈,只是过多的规则让其变得更加狡诈罢了。本文有言【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踢】,马,虫,人,一个德行。即便我们完完全全地服从天性,不依旧很丑恶么?
马的喜剧,马的悲剧,人的喜剧,人的悲剧,可皆是外物强加,但如何看待这个强加,我们自己说了算。修心呐!修心。
《庄子•胠箧》:前面说了马的故事,觉着不够过瘾,不够直接,于是说人的故事。小偷胠箧,大盗胠箧,所谓的圣人也胠箧,只是他们的做法不同,于是给人以截然相反的印象,本质是一样的,即违背人的意愿,只是有潜在与隐性,小量与大量的区别。
虽然是自然之理,但我们还是,因为先有智慧,后有驯服智慧平定乱象,只能如此。
越大的胠箧,其伴随的暴力就越大,随之而来的无可奈何越多,其名声竟也更美了。田成子的故事就不展开论述了,说出来就逆天了。庄子引用这个故事,想说的,就是他的思想,他认为那些没有必要的礼乐,看似在维护仁义,实际上破坏了仁义。有点像《孟子》开篇的论述哦!嗯,后面有时间再鉴赏一下《孟子》吧!
同时也说了一件事,有道理是不能用来评判善恶的,所谓【盗亦有道】。又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虚假的圣人不消失,这世界的祸患就不停歇。虚假的圣人头衔,引诱无数德不配位者弄虚作假,真正的圣人,又怎会在乎“圣人”的名分呢?
随后庄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了他的思想,【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没有所谓的圣人,那么大盗贼就不会借此名义作乱了。【掷玉毁珠,小盗不起】,家家户户没有所谓值钱的东西,小偷就消失了。之后再消灭一些其他的东西,让人们的内心回归到自然的状态,我觉着就是减少趋之若鹜的情况发生,大家自己忙自己的。
举个网络热梗就明白庄子在说什么了。评分的出现让人的努力异化掉,高评分就是“圣人”头衔,而评分狗就是所谓的大盗。不得不说,庄子的思想太超前啦!粉了粉了!
其实评分机制也好,圣人头衔也好,珠宝也好,设置其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优势也是明显的,但无论再好的制度,随着实行的进程,会逐渐出现德不配位的情况,这一点让许多人头疼,其次就是人的心理永远是趋向好东西的,自然不甘心自己不是圣人,自己不是珠宝,于是一拥而上,评分机制的作用也就逐渐消失了。
智慧改变生活,改变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的基础认知,甚至改变着人性,对于这一点只能说,宇宙的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无休止的变化之中,谁也无可奈何。
【老死不相往来】,这里面的往来指贸易和冲突。如果大家都很淳朴,确实不需要往来,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呀!世界在进步,有些趋势不能阻挡。
我们能做的,就是祛魅,别被所谓的智慧、所谓的美好、故弄玄虚的东西迷惑。去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情才好。【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一个爱好圈子贵内贱外是情理之中的,一个好学圈子总是贵外贱内也是情理之中,可是要记住,这两个圈子都在带有色眼镜看东西,且眼镜度数还很高。,要记住这个扭曲,不要让这个偏见伴随自己一生,要时刻提醒自己啊!
《庄子•在宥》:其内容好像是胠箧的延续,好像也在解释什么,好的品质本身没有错误,但因为不合时宜,反倒加剧了混乱的局面。这时候不得不把韩非子的想法搬进来了,无为是很好,但一开始没有做到,后面也做不出来了,只能以法匡之了。《韩非子》鉴赏也要安排的。
本篇描述了一个君子形象,让我感觉不像是庄子本人写的,更像是迷信哈哈!这个君子是空想出来的完美的人,在现实里是不可能存在的呀!塑造这样的一个不存在的君子,是有一些消极的。
废除一些形式上的东西,是为宽宥天下的百姓。可是,没这样做的道理,也许无论怎么做都很难呐!
事情真的会因为不管而变好么?在问这个之前,需要先考虑一下,什么是好,是偏见的好,还是事物自认为的好!【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你不去干涉,万事万物自己会长,但它们是增加自己的利益,会不会损失我的利益?宽宥治理的前提,是要无我的。
说了一个现象,想要与众不同,却因为“想要与众不同”而落入俗套之中。人终究是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何苦自负来欺骗自己呢!
本篇有好多处处排比,说了圣人有美好的品德而不为其所累,智慧而平和,不张扬,自做好自己的事。
《庄子•天地》:主旨不再复述了,前三段的文章写得很美,背下来,对以后写文章很有好处。古文虽然不太好读啊,但是骈文还是相对好让人理解的,叙事部分读起来有难度,也不好背,但是议论骈文背起来还是美滋滋的。
圣人不谄媚,不吹拍。
本篇在主旨上没有太多扩展,举了许多例子,也都差不多吧。就把前三段好好读一读就好了。我不是那样修行高的人,我贪恋一切本篇中批判的东西,没办法,这是我的天性。我顺应我的天性,只是有时候,我能以同视万物,【万物一府,死生同状】,也就可以了。
《庄子•天道》:与上文的内容差不多,可以当做小说来看,但如此就不必深看了,已经看过了,就可以忘掉了。别搞乱了我的本性哈哈!确实,道家思想看多了,我就发现,法家思想在变化过程中,是参照了许多道家的思想的,最近在看罗翔老师的课,他提到许多,人的道德是自发的而不应强求别人道德,这样做,更符合人的天性。在本篇的辩论中,儒家提倡的仁义也是如此,如果强迫别人仁义,那么所谓仁义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错以成,哦,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尘埃一般小的事,也就不仅仅计较了,反复伤害也不值得的。大者的风度呦!
文字不能说尽这世界上的妙意,心领神会,也就够了。何必那样在乎语言的形式,文字的形式呢?皮相是通往真相的路,若已触摸到真相,就大可抛弃皮相了,再去走一遍,不是原路返回,本末倒置了么!但是走过了一程,总是有些美好的风景留在记忆里,不必贪婪,多吃多拿,记住个三两句,也就可以了。
师傅传递给徒弟技法的过程,无法用文字完全代替,庄子都明白这个道理,而我们为什么要疑惑于如今的教材不能让我们完全懂得一个事物呢?想要完全学会,难道可以只读书不实践吗?大道理【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所以,我们真不必把一段文字的那几个“字”捧上神坛,我们应该努力去领会文字所映射出的意境啊!
假如要作一个传声筒,明白这句话的人绝对比不明白这句话的人传递的信息多,即便说出的文字不一样,但在情感上,在语调上,在文字的轻重读上,在神态上,在动作上,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冰冷的文字无法代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原因呐!
《庄子•天运》:好像,庄子躺在地上,望着天。他在想,天真的是运动的吗?地真的是不运动的吗?虽然不是固定下来的学说,但这一疑问,是否比哥白尼的日心说早了一千四百多年呢?可能有别的人想过,但究竟谁想过我不管,我只知道庄子想过这个问题。
他在想,日月之行,雨布云兴,到底是谁在操控呢?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符合道义才好,那么什么才是道义呢?还是听听庄子怎么说吧。道义是变化,是同异之辩,是无为,是接受,是坦荡,是不耍小聪明。
反正还是那句话,如果为了获得利益而制定一个符合自己的高人一等的标准,最后只会导致满地都是伪君子。谁不要高人一等呢?
推到顶点的,就不能用常规标准看待了,因为它已经质变了。
过期的神明,不是神明,一张纸被人赋予了意义,它就不再是普通的纸,可当意义消失,一张纸就还是一张纸。纸的本质没有变,而其在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不断变化,何也?情有改变事物的实力。如此,得时不必沾沾自喜,因为并没有多什么,失去时不必失落,因为本身没有少什么啊!【未陈刍狗】、【已陈刍狗】,都是刍狗啊!
我的感觉,总体上,如果一本书很好,那么它就一定是教人就事论事,而不是照本宣科。所有的技巧,都应该【不矜于同而矜于治】,实事求是啊兄弟!道理不是一个确切的事物,于是不能由物理的手段传递。烦,没办法。
天运的篇章里,又来一句,【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唔!我也许会喜欢,但最后,真的不如忘记好。
真的很喜欢这句嘛?
催熟违背天性,真的好么?恨不得孩子一天就长大,那一天长大,岂不是几天就死去了么?人人都觉着早慧是好事,可早慧之人容易早亡。究竟为了什么而急躁呢?
天有自己运行的道理,我,作为一个人,也只需要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去做下去,不想太多。但是啊但是,这里面,性善论和性恶论需要探讨,不能直接说。也就是只看一本《庄子》是不够的,是不平衡的。
《庄子•刻意》:有些情况下的愤青行为,不是真的清高,纯粹是沽名钓誉。有些情况,确有其用处,可是,也可怜。不妨来一句毛主席的诗句吧!牢骚太盛防断肠,风物长宜放眼量啊!
刻意,就是别刻意地奉行天道,更加别弄虚作假。
有句话好,人活着,就是三个字,精气神。
《庄子•缮性》:已经破坏了,还怎么修复呢?怎么让自然从心里流动而出,而不是被别人强加?
三点,不粉饰,不误用,不迷恋。不要不懂装懂,不要用做坏事的知识,不要沉迷于积累知识,不做书呆子。【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得志了,那也别和不得志时有什么区别,还是遵从本心。也就是,白话说,爽的时候不要作死地去爽,等不爽的时候也不要落寞得要死,就可以了。
你所追求的东西没那么稀有啦,不必穷兵黩武地西斯地理地做,平静一点,开始修缮自己的心性。
《庄子•秋水》:这篇也是我最喜欢的篇目之一,不光名字美内容多,而且,有好多哲理哦!喜欢秋水篇,也喜欢秋水本身。
秋天的河水,不可不谓是壮观了,可是如果它没有去往大海,又受到身边许多人的恭维,他就觉得自己天下无敌了,岂不是贻笑大方?河伯见到北海若,产生了如此的反思,那么北海若的回答,更加是厉害了,与逍遥游篇异曲同工,【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不说了,一句道尽,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