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烈马长风我乃汉王朱高煦》最新章节。
锦衣卫的效率,向来都堪称出类拔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而闻名遐迩。仅仅过去了短短一两个时辰,聂兴便率领着一支浩浩荡荡的车队归来,那一辆辆车上满载的美食佳肴,所散发出来的诱人香气,宛如无形的潮水一般,迅速地向四周蔓延开来。那馥郁醉人的芬芳,肆无忌惮地钻进人们的鼻腔,撩拨得人们馋虫肆虐、垂涎三尺。
一千余名工匠目睹此景,情绪瞬间如烈火被猛地点燃,瞬间高涨到了极点。他们的喉咙不由自主地连连滚动,一口接一口地咽下那不断涌起的唾沫,那模样恰似久旱的荒漠中渴极了的旅人,骤然见到了一泓清澈甘洌的泉水。甚至还有一些更为年轻的小伙子,那口水如同决堤的洪流一般,不受控制地顺着嘴角汩汩流淌下来,眼睛直勾勾地紧盯着那些美食,仿佛已然置身于如梦如幻的美食仙境之中,难以自拔。
天可怜见,他们这漫长的一生,都未曾有过这般难得的机遇,能够品尝到如此这般堪称奢华无比的美食佳肴。
朱高煦眼见宋礼还如同被施了定身咒一般,呆呆愣愣地杵在原地,一动不动,顿时心头怒火熊熊燃起,怒不可遏地大声喝道:“老宋头,你还在那儿痴痴傻傻地发什么呆?赶快给我命人把桌子搬过来啊,赶紧准备开席!”
这声怒喝恰似晴空霹雳,轰然炸响,宋礼的身子猛地一颤,好似从一场漫长的迷梦中骤然惊醒,随即手忙脚乱地指挥着工部的官吏们,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匆匆忙忙地行动起来,去搬弄那一张张饭桌。
聂兴此刻已是汗流浃背,整个人仿佛刚从水里捞出来一般,气喘吁吁、步履匆匆地走上前来,气息急促地说道:“二爷,按照您的吩咐,那些酒楼里的师傅们都忙得热火朝天,脚不沾地。”
“这些酒菜只是第一批,后面兄弟们还会马不停蹄地送来第二批、第三批,预计得花费个几百两银子……”
朱高煦听闻,神色微微一怔,随即轻轻摆了摆手,脸上浮现出一抹无奈与感慨交织的复杂神情,而后长长地叹息了一声。
眼前这一千名工匠,如果只是为他们提供些简简单单、粗茶淡饭的吃食,区区十两银子便能让他们吃得肚皮滚圆,心满意足。
然而,为了弥补朝廷长久以来对他们的深深亏欠,朱高煦特意煞费苦心,命人精心准备了这些丰盛至极、琳琅满目的酒菜。即便如此大费周章,所花费的银两也不过区区几百两而已。
那些个位高权重的达官显贵、腰缠万贯的富商巨贾们,在那繁华喧嚣的十里秦淮之地寻欢作乐、狎妓玩乐,随便一次的肆意挥霍,所花费的钱财都远远不止这么一星半点!
这世间的公平正义究竟何在?
明明是关乎大国重器制造的顶尖匠人,却要遭受如此令人发指、惨不忍睹的恶劣待遇。
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人才,不但难以填饱自己的肚子,还要饱受那些卑鄙小人的百般折磨与肆意凌辱;而那些善于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巧言令色之辈,却能够趾高气扬地高高在上,过着钟鸣鼎食、纸醉金迷、风花雪月的奢靡生活。
这绝不是一个盛世该有的正常景象,大明王朝在诸多方面,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犹如夜空中的繁星,密密麻麻,数不胜数。
朱高煦作为从后世穿越而来之人,他的心中自然无比清楚,这些顶尖工匠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价值。大明若想要在工业发展的漫漫征途中阔步前行,这些身怀绝技的匠人无疑是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宝贵人才!
究竟该采取何种行之有效的举措,才能彻底扭转这样令人痛心疾首、悲愤交加的现状,改变天下工匠所处的艰难困苦、水深火热之境?
一时间,朱高煦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他的眉头紧紧皱起,犹如两道深深的沟壑,仿佛在脑海中拼命地拼凑着一道极其复杂难解、扑朔迷离的谜题。
匠人们为何总是处于食不果腹、饥肠辘辘的悲惨境地?
匠人们为何拼命劳作、挥汗如雨,却依然无法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哪怕是温饱的平凡生活?
这其中的缘由,绝不仅仅只是因为李文辉等人肆无忌惮地克扣俸禄、明目张胆地贪污腐化。
还有一个极为关键、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那便是太祖高皇帝所制定的俸禄制度,实在是低到了令人难以接受、匪夷所思的程度。
就拿一个七品官员来说,一年的俸禄经过仔细计算,大约有四十两银子。这笔钱在理论上勉强能够维系全家的基本生活,支撑起全家的日常开支。
然而,真正发放给官员的俸禄,并非那货真价实、白花花的银子,而是以禄米的形式发放。
朝廷明文规定,官俸以米发放,并且按月支取,俸禄的多寡与官员的品级紧密相连,等级森严。
在洪武时期,官员的俸禄主要由米和钞两部分组成,且主要是以米为主。但到了永乐时期,开始全面推行米折钞的制度,这一制度的变革,给官员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不确定性。
这里所说的钞,便是大明宝钞。由于朝廷在货币发行上毫无节制、不加约束地大量滥发,致使大明宝钞的价值一跌再跌,如同坠入无底深渊,贬值的速度犹如脱缰的野马,一发不可收拾。偏偏老朱家的统治者们还未能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依旧我行我素,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遏制这一恶性趋势。
在洪武八年的时候,仅用一贯宝钞便能够轻松购买一石米。
然而到了永乐元年,一石米的价值竟然已相当于宝钞十贯。
也就是说,在短短二十来年的时间里,大明的宝钞竟然以惊人的速度贬值了十倍有余。
这是一个缓慢却又无法阻挡、难以逆转的残酷过程。大明王朝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却只用了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就将自己的宝钞贬值到了如此令人瞠目结舌、难以置信的程度。
到了宣德年间,由于宝钞在市场上的存量过多,供大于求,贬值的幅度达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几乎变得如同一张毫无价值、一文不值的废纸。宣宗朱瞻基在万般无奈之下,不得不痛下决心,下令停止宝钞的发行,从此以后大明王朝再也没有发行新的宝钞。
这一手原本有着良好开端和发展潜力的牌,却被打得一塌糊涂,惨不忍睹。
大明宝钞,简直是令人唾弃、避之不及,那恶劣的名声一经传播开来,顶风能臭出十里地去,令人闻之色变。
不过当下正处于永乐年间,宝钞尚且还具有些许的价值,尚未完全沦为废纸一张。
然而,朱老四接连上马了许多规模宏大、耗费巨资的重大项目,导致国库空虚、财政吃紧,入不敷出。他便伙同夏原吉想出了变相削减官员俸禄的法子,规定京官的俸禄只有三成给米,剩下的七成则“春夏折钞,秋冬则苏木、胡椒”,这便是所谓的“折色”。
将胡椒、苏木等这类在当时被视为奢侈品的物品当作俸禄发放,而且官方所规定的折色价值远远低于市场的实际价值,实际上就是在变相地降低官员的俸禄收入,使得官员们的生活更加捉襟见肘,苦不堪言。
本来官员们的俸禄就已经低得让人感到离谱,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准,老朱家的天子还时不时地拖欠折色的发放,这让官员们的日子过得更加艰难,仿佛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太祖爷朱元璋制定的这一官俸制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简直就是在逼迫官员们走向贪腐的不归路,让他们在生存的压力和道德的抉择之间苦苦挣扎。
官员们的处境尚且如此艰难,处于社会底层的匠人们的俸禄状况更是惨不忍睹,微薄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想要凭借这点少得可怜的收入让自己和家人吃饱饭,都成了一种遥不可及、虚无缥缈的奢望!
说到底,这一切令人痛心疾首的恶果的根源,还是老朱家当初在制定政策时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
朱高煦深知,若想要切实有效地提高匠人们的待遇,让他们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就必须首先着手提高官员们的俸禄。否则的话,满朝的文武官员都绝不会点头同意,改革之路必将充满艰难险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