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烈马长风我乃汉王朱高煦》最新章节。
御书房内,仿若被一层厚重的静谧之幕所笼罩,鸦雀无声,安静得甚至连细微的尘埃落地之声都清晰可闻。
大明天子朱棣正襟危坐于那象征着无上权威的御座之上,目光仿佛被一股神秘而强大的磁力牢牢吸引,久久无法从周忱的小本本上移开,整个人如同一尊凝固的雕像,陷入了深深的怔愣之中,仿佛灵魂都被那上面所记载的惊人数字紧紧摄住。
整整三百四十一万两白银!
要知道,大明朝每年常规的财政收入,也不过仅仅三百万两税银而已。若将所有税收统统算上,总数也不过区区三千万两!
这个老二,居然搞出了一场前所未闻、别开生面的品鉴会。不但成功地将那些番货一一售出,而且卖出的价格竟然高达整整三百万两!
并且,需要着重强调的是,这仅仅只是这场品鉴会的头一天!
朱棣的眼睛刹那间亮得如同夜空中璀璨的星辰,那光芒中饱含着惊喜与欣慰。他再次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一番这个儿子,眼中满是赞赏与骄傲,随后满意地点了点头,那动作中充满了作为父亲的自豪与肯定。
“小鼻涕,速速去将夏原吉、杨士奇等人给朕唤来。”
夏元吉,那可是老朱同志倚重的钱袋子,身为永乐朝位高权重的户部尚书。
朱棣花钱向来大手大脚,毫无节制,这在朝堂上下早已是众人皆知、尽人皆晓的事情。
别的暂且按下不表,单说永乐新政中的那三大宏伟项目——郑和下西洋、迁都顺天以及编纂永乐大典。随便哪一项,放在其他的朝代,那都无疑是耗费无数钱财、倾尽国力的浩大工程。
然而,偏偏就在这永乐一朝,这些看似遥不可及、困难重重的大项目,竟然一个接一个地全都成功实现!
这所有一切成就的背后,都离不开夏元吉这位户部尚书不辞辛劳地筹措钱粮,殚精竭虑,苦苦支撑。
倘若没有他的全力以赴、精心操持,朱棣恐怕就难以成为后世传颂、流芳百世的永乐大帝,而极有可能沦为像杨广那般好大喜功、最终落得骂名的昏庸之主。
就在此刻,朱高煦轻描淡写之间就折腾出了这笔令人瞠目结舌的巨额款项。朱棣几乎是下意识地便想要将自己的这位钱袋子叫来,大家一道坐下来,共同仔细商议一下这种生财方式的利弊得失,权衡其中的轻重缓急。
未过多时,夏元吉等一众朝廷重臣便联袂匆匆而来。他们个个神色凝重,步履匆匆,踏入御书房时,衣袂飘动,带起一阵微风。进入御书房后,各自依照往日的习惯依次落了座。
朱棣这才满面春风、眉飞色舞地将品鉴会的来龙去脉详细讲述了一番。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惊得杨士奇等人面面相觑,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神情,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惊讶与疑惑,彼此交换着目光,试图从对方的表情中找到一丝答案。
夏元吉先是下意识地揉了揉眼睛,似乎怀疑自己的视力出现了问题。随后深吸了一口气,努力平复自己内心的震惊,那呼吸声在这安静的御书房中显得格外清晰。他目光转向朱高煦,郑重其事地问道:“敢问汉王殿下,当真有整整三百四十一万两白银?”
“小本本就在这儿明明白白地摆着,那些富商巨贾已经马不停蹄地去筹措银两了,承诺三日内必定交割完毕。”
朱高煦的声音清朗有力,犹如黄钟大吕,在整个御书房中清晰而响亮地回响着,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那声音中透露出自信与从容,仿佛这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众人听闻之后,顿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惊叹之声此起彼伏。他们对这些商贾展现出的惊人赚钱能力深感惊诧,难以置信世间竟有如此财富聚集的力量。有人微微摇头,似乎仍在怀疑这一数字的真实性;有人则紧锁眉头,思考着这背后所隐藏的玄机。
“爹,您要知道,商人自古以来就是以逐利为其生存之道,为了获取利润不择手段。所以商贾富有,这在古往今来都不是什么稀奇罕见之事。”
“儿子这次不过是想方设法将那些番货变现,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填补咱们空虚的国库,趁机从他们身上狠狠割一波韭菜罢了。”
割韭菜?
朱棣眉头微微一挑,脸上先是闪过一丝疑惑,随后恍然大悟,展颜笑道:“这个词语倒是新奇有趣,朕甚是喜欢!”
“这些商贾平日里从不从事生产劳作,却能够积累如此巨额的家财万贯,确实该好好地割他们一波,让他们也为国家的繁荣贡献一份力量。”
杨士奇等重臣听了,纷纷微微颔首,脸上露出赞同的笑容,那笑容中既有对朱高煦策略的认可,也有对商贾财富的一丝嫉妒和不满。他们心中或许在暗自盘算着,如何能从这一局面中为自己谋取一些利益。
他们这些自命清高的文臣士大夫,向来对那些满身铜臭、唯利是图的卑贱商贾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在他们眼中,这些商人不事生产,只为追逐利益而四处奔波,在各地流窜。他们对于朝廷没有做出半点实质性的贡献,反而常常成为社会中最不稳定、最难以捉摸的因素。
然而,正当此时,一道显得格外刺耳、不合时宜的声音,就这样毫无预兆地在御书房中突兀地响起。
“敢问汉王殿下,这些商人为何会心甘情愿让您割韭菜?如此强行逼迫,恐怕并非君子光明磊落之所为啊!”
朱高煦闻言一愣,循声望去,说话之人竟是翰林侍读兼左春坊大学士黄淮。
这家伙在大明官场也是声名显赫的名臣,与杨士奇、杨荣、杨溥一同辅佐了五朝天子,功勋卓著。只是不知为何,朱高煦总感觉他对自己抱有极大的成见和意见,似乎处处针对自己。每次与他相遇,总能感受到那股若有若无的敌意和偏见。
“唔,原因有二。其一,这些番货原本就存在通过中间商运作从而赚取丰厚差价的空间,进而能够获取大量的利润。”
“商人一生都在商海沉浮,逐利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性。他们有的是精明的头脑和巧妙的手段,能够从这批番货中挖掘出巨大的利益。所以,将番货变现的任务交给他们,从某种程度上说,算是找对了合适的人选。”
朱棣微微颔首,脸上露出满意的神情,对朱高煦的这番分析表示认同。他的目光中透露出赞赏,仿佛在说儿子终于长大了,懂得如此复杂的商业运作之道。
暂且抛开其他的因素不谈,老二如今能够如此清晰地洞察人心,懂得知人善任,合理调配资源,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让人刮目相看。
然而,还未等朱棣高兴太久,朱高煦接下来所说的话,却犹如一盆冷水,瞬间令他的眉头紧紧皱起。
“其二嘛,爹,我正准备向您如实汇报,儿子自作主张,给了他们九个捐监的名额。”
捐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