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退圈后,我靠直播带货成了千亿霸》最新章节。
数据中心的幽蓝冷光,映着江源年轻而自信的脸。
作为“天网”物流系统本年度最优实习生,他的人生信条就是数据、效率和绝对的理性。
他面前巨大的曲面屏上,数百个实时直播流如瀑布般滚落,每一个都代表着一处乡土货源的动态。
他的任务,就是用AI辅助系统剔除那些无效的、低质量的、浪费带宽的信号。
那台绑在牛车上的旧手机,就这样突兀地闯入了他的视野。
“信号源:云贵高原,37号盲区。设备:红米note4改。内容:未知。”系统自动弹出了标注。
江源皱起了眉。
画面抖得像筛糠,镜头对着灰蒙蒙的天,偶尔扫过拉车的黄牛屁股和不停晃动的牛铃。
音频里,除了铃铛声、鸟鸣,就是含混不清的风声。
最关键的,主播全程没有露脸,没有说话,甚至连个商品链接都没有。
这根本不是直播带货,这是行为艺术,或者干脆就是忘了关摄像头。
“典型的垃圾流量。”他喃喃自语,熟练地将光标拖到“终止信号并标记为低质信源”的按钮上。
这是他入职三个月来,每天都要重复上百次的动作。
他坚信,天网系统的伟大,就在于这种毫不留情的净化能力,将所有不可量化的、模糊的、感性的东西全部剔除,只留下冰冷而精准的交易数据。
然而,当他的指尖即将按下确认键时,屏幕中央突然跳出一个鲜红的警告框。
“警告:该信号源具备‘静默履约’S级权重及‘人文参数’A+评级。终止操作将触发高级别审查。请确认您的操作意图。”
江源愣住了。
什么东西?
静默履约?
人文参数?
他在入职培训的所有教材里,从未见过这两个词。
S级权重,那意味着这个信号源的优先级甚至超过了几个头部品牌的官方直播间。
A+评级,更是只在教科书式的案例里才有的理论最高分。
一个抖动的牛屁股镜头,配得上S级和A+?
开什么玩笑!
他认为这一定是系统出现了BUG,是某个程序员留下的荒唐代码。
他轻蔑地笑了一声,准备越过警告,强制执行。
就在这时,整个数据中心响起了刺耳的警报声,所有屏幕瞬间被一片血红覆盖。
中央主屏幕上,一行硕大的黑体字触目惊心:“紧急警报:西南物流干线,编号G7路段因连续暴雨引发特大山体滑坡,双向道路完全阻断。预计抢通时间:72小时以上。受困车辆:142辆。警告等级:最高。”
江源的心猛地一沉。
G7路段,那是连接云贵高原和东部地区的生命线,无数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尤其是急需保鲜的药材和菌菇,都依赖这条路。
中断72小时,意味着价值数亿的货物将直接腐烂在路上。
总指挥室内,气氛凝重如铁。
各部门负责人声嘶力竭地吼着,无人机无法起飞,卫星云图被暴雨遮蔽,前线救援队连第一现场都无法靠近。
所有现代化的手段在天灾面前,瞬间失灵。
信息黑洞,这是物流系统最致命的噩梦。
“所有备用路线呢?”运营总监周执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他刚从沿海的渔村调研回来,眼窝深陷。
“全部不通!周围几十个村子的路都被冲垮了,我们成了瞎子和聋子!”一个调度员绝望地回答。
江源站在人群外围,手心全是冷汗。
他知道,这意味着一场巨大的灾难。
他下意识地回头看向自己的工位,那个被他嗤之以鼻的牛车直播间,依然在屏幕一角顽强地跳动着。
忽然,一个念头像电流般击穿了他的大脑。
他疯了一样冲回座位,不顾一切地将那个直播间的音频接入公共广播系统。
嘈杂的指挥室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清脆的铃铛声,和那个苍老、带着浓重地方口音的男人声音。
他似乎在跟路边的某个人说话,声音断断续续,却无比清晰:
“……通啦,昨儿半夜就通咧。村里的后生们拿命挖通的,就是那条老马帮走的茶马古道,地图上都找不见咯。大车过不去,我这老牛拉的破车,正好能把村里那批救命的七叶一枝花送出去。娃娃们等着这钱开学哩……”
整个指挥室,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人都被这几句土得掉渣的话震住了。
周执的眼睛猛地亮起,他一个箭步冲到江源身后,死死盯着屏幕上那条在泥泞中前行的牛车轨迹。
“老马帮走的茶-马-古-道!”他一字一顿地念出来,仿佛那不是一条路,而是一串解锁密码。
他猛地回头,对着身后的数据分析主管林晚喊道:“林晚!立刻调用历史地理数据,比对所有非标定路线,给我找出这条路!秦念慈,联系文化部门,我们需要一个熟悉这条古道的向导,马上!”
林晚和秦念慈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行动起来。
前者在键盘上敲出一串令人眼花缭乱的代码,后者则拨通了一个古朴的私人号码。
她们的脸上没有惊慌,反而有一种早已预料到的镇定。
江源呆呆地看着这一切。
他看着林晚调出的数据显示,这个牛车直播间,在道路中断的整整七天里,每天都准时“开播”,镜头对着塌方的山路,不发一言,却也从未中断。
这就是“静默履约”——即便无法发货,也要让买家看到等待的姿态。
他又看到周执的团队给这个账号添加的“人文参数”备注:主播,杨四根,六十八岁,当地公认的“活地图”,信用记录为零差评。
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比卫星定位更可靠。
原来,这不是BUG。
这是一个他完全无法理解,却又在刚才拯救了所有人的,另一套运行逻辑。
很快,在杨四根老人牛车直播的实时引导下,一条被遗忘的茶马古道被重新启用。
无数辆小型货运摩托和人力背篓组成的“蚂蚁搬家”式运输队,沿着这条泥泞的小道,奇迹般地将最紧急的物资运送了出来。
危机解除的那个清晨,江源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看着天网系统的数据流恢复正常。
他第一次感到,那些冰冷滚动的数字背后,原来藏着如此滚烫的人心。
林晚端着一杯咖啡走到他身边,没有批评,只是平静地问:“现在,你还想终止那个信号吗?”
江源的脸瞬间涨红,他羞愧地低下头,“我……我不懂。林总,为什么系统要设置这么……反常的参数?”
林晚看着远方的天际线,轻声说:“因为天网的创始人教给我们一件事。他说,技术只是骨架,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才是流淌的血液。当数据失灵时,你唯一能信的,是一句‘今天浪大’的感慨,是一段风吹经幡的声音,还有一个老人赶着牛车,在泥泞里踩出的脚印。”
“创始人?”江源追问道,“他是谁?”
林晚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指了指他桌上那份关于“乡村声音归档计划”的评审报告。
报告的最后一页,被否决的提案标题赫然在目:《关于建立“沈昭岐”AI语音模型的可行性报告》。
“去查查这个名字吧。”林晚说完,转身离去,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背影,“当你明白为什么我们拒绝复制他的声音时,你就懂了。”
江源回到座位,颤抖着手,在内部系统的最高权限搜索栏里,输入了那三个字。
沈昭岐。
系统延迟了三秒,屏幕上只弹出一份被标记为“绝密”的档案。
档案里没有任何照片,只有一行简短的描述:
“天网系统‘人文精神’奠基者。唯一权限:可随时随地,匿名登录并修改任何底层逻辑参数。当前状态:未知。最后可追溯痕迹:闽北竹乡,一道形似咳嗽的刻痕。”
西南河谷,云雾缭绕的花椒林深处,那口被遗留在老槐树下的厚重铁锅,仿佛从未熄过火。
村民们自发轮值,每日汲来山泉,添入柴火,让氤氲的热气成为这片土地上一个恒定的坐标。
他们严格遵循沈昭岐离去前用炭笔写在木板上的三行标签模板,接待着每一位往来的客商。
模板简单得近乎简陋:产地、采摘日期、当日天气。
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最质朴的真实。
暴雨毫无征兆地倾盆而下,将山路冲刷得泥泞不堪。
一辆越野车碾着水花,蛮横地停在锅前。
车门打开,走下来的是收购商的老面孔,只是这次,他身后多了几个面色不善的壮汉。
雨水打湿了他昂贵的西装,也浇不灭他眼中的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