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三国:从甄府赘婿到开国帝王》最新章节。
他信心十足地保证:"别的不敢说,单论粮草储备,冀州官仓可比燕国充实得多!所有粮饷问题,都交给叔父来办!"
这番话并非夸口。作为帝国粮仓,冀州土地肥沃,耕地面积远超北疆,粮食产量自然更为丰盈。刘虞主政以来注重民生,未大规模扩军,军粮消耗极少。反观燕国,既要供养十五万大军与数十万战马,粮饷开支确实惊人。
............
翌日拂晓,燕军埋锅造饭后就拔营启程,向着蓟城疾行。当刘凤率部进入燕境时,接获战报:东部叛军已基本肃清!
通过隐秘卫呈报的军情,刘凤了解到张牛角统率二十二万步卒稳扎稳打,逐步收复失地,正朝着都城推进。对此战果,刘凤颇为欣慰,暗赞这名爱将确实不负栽培。
张牛角主动将八万黑山铁骑交给黄忠统领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刘凤耳中。对此,刘凤保持了沉默,未作任何回应。
不过张牛角的这一举动,让刘凤对他的评价提高了许多。此人深明大义,懂得审时度势,将来必是可堪大任的将才。
刘凤片刻不停,立即率领三万三千精兵继续向王都蓟城进发,希望能尽快解王都之围。如今各方准备已然就绪,是时候展开反击了。数十万敌军在北疆肆虐的时间已经够久了!
刘凤最初的战略,就是在王都蓟城与敌军二十万主力展开决战,一举将其击溃。然而当刘凤率军赶到蓟城时,却发现围城的敌军早已撤离。如今的蓟城四周,连一个敌军的影子都看不见。
满心疑惑的刘凤带着数万军队进入蓟城,迅速返回燕王宫,并召集文武百官在宣明殿议事。得知燕王归来的消息,众官员立刻放下手中公务,赶往宣明殿。
宣明殿内,刘凤已脱去七海蛟龙甲,换上舒适的王袍,威严地端坐在御座之上。殿下的文武百官齐齐躬身行礼:"臣等拜见王上!"
"众卿免礼。寡人不在的这些日子,辛苦诸位了。"刘凤环视群臣,面带困惑地问道:"诸位,寡人接到隐秘卫的情报,说有二十万敌军围攻王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寡人火速带兵赶回,却连一个敌人都没见到?"
文官之首荀彧手持玉板,上前一步躬身禀报:"回禀王上,事情是这样的......"
原来当公孙瓒联合鲜卑、**、辽东太守,四方势力集结四十万大军进犯北疆时,隐秘卫和黑衣卫早已在第一时间掌握了情报......
幽州别驾荀彧坐镇北疆,全权执掌燕 ** 政要务。在蔡邕、郑玄、顾雍、荀攸四位重臣辅佐下,五郡之地旬日间便组建起十五万义军,与驻守蓟城的五万黄金火骑兵形成犄角之势。
面对四家叛军主力窥伺王都,荀彧当机立断施行坚壁清野之策。百姓尽数迁入城池,凭高墙深池构筑防线。叛军二十万主力虽猛攻不止,然蓟城既有神机弩守御,又有荀彧独创的泼水成冰之法固墙,始终 ** 。
战事胶着之际,叛军分兵劫掠之计尽数落空——北疆诸城防守严密,反使其损兵折将。粮道更遭燕国水师截断,军心渐乱。当察觉有将领突围向洛阳求援后,叛军不得不二次分兵,却已陷入进退维谷之境。
燕将甘宁与蒋钦率两万水师切断敌军粮道,致使后方补给彻底中断。
为解燃眉之急,联军分兵劫掠周边城镇,岂料派出的劫粮部队非但颗粒无收,反遭燕国守军逐个歼灭。情急之下,公孙瓒决定孤注一掷,集结全军昼夜猛攻蓟城。
然而战机早已贻误——张牛角统率二十二万精锐步卒正星夜驰援蓟城,黄忠十万铁骑已扑向绥北准备围歼鲜卑大军,甘宁水师两万正沿江袭扰敌后。更致命的是,燕王刘凤亲率三万三千轻骑疾驰回援,不日将至。
接连受挫的联军只得仓皇撤军。待敌军退去次日,张牛角大军进驻蓟城,城防实力陡增十倍。
听完荀彧战报,王座上的刘凤哑然失笑:"这捷报来得当真讽刺!寡人未及亲征,数十万敌军便自行溃退。公孙瓒等人徒有虚名,四十万大军竟落得虎头蛇尾,实在令人失望。"
随即敕令:"追剿残敌之事交予褚飞燕、荀攸,文官集团即刻着手善后安抚。"
这是
刘凤看向荀彧,言道:"文若,如今并州已归属我燕国疆域,当速选调官员赴任,填充各郡县官职空缺。务使并州全境早日推行燕国政令,实现彻底归化。"
荀彧肃容执笏:"臣必当尽快甄选合适人选。然并州幅员广阔,尚需重臣坐镇统筹,不知王上属意何人?"
刘凤闻言陷入沉思。朝中能臣虽众,或年事已高,或另有重用。目光扫过殿下时,忽见顾雍身影,顿觉豁然开朗。
"以元叹总督并州,文若以为如何?"刘凤含笑道出考量。顾雍既是蔡邕门生,又为王妃师兄,更兼治国之才,实为不二人选。
荀彧略作思忖,正色道:"元叹总理朝政以来,处事明练,未有疏失。若委以并州之任,定能不辱使命。"
刘凤遂下敕命:"即擢顾雍为并州牧,总领九郡政务。着即拟表奏报洛阳、长安两廷备案。"
顾雍出列拜谢:"臣领旨,谢王上擢拔之恩。"
刘凤略一点头,沉吟道:"军务一事,待北疆安定后再议不迟。"
荀彧对君王的政务安排并无异议,却罕见地就军务上前进言:"王上,公孙瓒残部已不足为虑,倒是整编降卒之事迫在眉睫。臣虽不该妄议军务,然此事关乎国本..."
刘凤闻言眉头微蹙。素来恪守本分的荀令君突然谈及军务,莫非其中真有不妥?
"文若直言便是。"
荀彧忧心忡忡道:"北疆战事后,我军骤增三十万黑山军、五万并州降卒,总数已达三十五万之众。整编如此庞大的新军,钱粮调度尚在其次,最要紧的是军心不稳。底层士卒若与旧部对立,恐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