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最新章节。
当诸葛亮的帅旗出现在梓潼关外十里坡时,张登手中的长戟正在城头滴下第三滴冷汗——关下那些跪迎丞相的百姓里混着昨夜给他送过密信的佃农,而李严在府中摔碎的茶盏碎片上,正映出司马昭密信里那句:“若不能胜,便焚粮。”
---
益州的深秋,山色依旧苍翠,但空气中已弥漫着肃杀与不安。李严在梓潼打出“清君侧”旗号的消息,如同野火般席卷蜀地,引发了巨大的震动。然而,这震动并非全然倒向李严。
当“诸葛亮亲率大军平叛”的消息传来时,另一种更加汹涌的浪潮,在蜀中大地澎湃而起!
从成都北上的官道上,那支代表着季汉正统与希望的军队,在“汉”字大旗与“诸葛”帅旗的引领下,浩浩荡荡向北开进。军中核心,是诸葛亮从长安带回的部分中央禁军以及沿途不断汇入的、忠于朝廷的郡兵。更令人动容的是沿途的景象。
诸葛亮所过州县,百姓闻讯,竟自发箪食壶浆,夹道迎候!
“丞相!是丞相来了!”
“丞相定能平定叛乱,还我蜀中安宁!”
“狗日的李严,勾结豪强,想让我们再回去过苦日子吗?休想!”
“乡亲们!丞相的新政让咱们有了自己的田,娃能读书,病了有医官!谁跟丞相过不去,就是跟咱们过不去!”
那些曾经在地方豪强鼓动下,或因畏惧而沉默,或因小利而动摇的普通百姓、底层农户,此刻见到他们心目中如同神只般的丞相亲临,积压的情绪瞬间爆发!他们用最朴素的行动,表达了对诸葛亮及其新政的支持。许多之前蒋琬、费祎在成都难以有效动员的预备役兵员,此刻竟纷纷离开家乡,主动加入到丞相的平叛队伍中,使得诸葛亮的兵力如同滚雪球般增长。
诸葛亮看着夹道欢迎的百姓,不禁感叹道:这就是民心啊!以前在史书里看‘箪食壶浆’还没啥感觉,亲身经历才知道有多震撼!李严这老小子,真以为靠着几个地主老财就能成事?他根本不懂什么叫人民战争!
诸葛亮端坐于四轮车上,羽扇轻摇,面容沉静,但心中亦是感慨万千。他深刻体会到,自己这些年推行的一系列惠民政策——抑制豪强、兴修水利、推广农技、设立医馆、普及教化——看似触及了部分既得利益者,却真正赢得了底层民众的拥戴。这,才是政权最坚实的根基!
大军行进极其迅速。诸葛亮一方面利用民心士气,一方面精准调度。他命令驻守汉中的王平率无当飞军出葭萌关,自北向南压迫;命令在后方追击李严残部的张翼加速进军,自东向西合围。三路大军,如同三支利箭,精准而迅速地射向叛乱的核心——梓潼。
梓潼,乃成都北方重要屏障,地势险要,素有“蜀北锁钥”之称。李严在此经营日久,将其作为叛乱的大本营。欲取梓潼,必先攻克其南面门户——葭萌关。
守卫葭萌关的,是李严的旧部,裨将军张登。此人性情耿直,勇武有余而智谋不足,长期以来确实因非荆州嫡系而感觉晋升无望,对诸葛亮重用荆襄派和降将心存芥蒂。李严起事时,以“清除权奸,重用益州才俊”为诱,成功说动了他,使其成为了叛乱的前锋。
当诸葛亮的大军如同赤色潮水般涌至葭萌关下时,张登站在关墙之上,望着那面熟悉的、代表着无上智慧与权威的“诸葛”帅旗,以及关下军容严整、士气高昂的朝廷王师,他的心,瞬间沉了下去。
冷汗,不自觉地从额角滑落。
“丞……丞相……真的来了……”他喃喃自语,握着长戟的手心满是汗水。身为蜀汉将领,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诸葛亮的用兵如神!与丞相对垒?这个念头光是升起,就让他感到一阵窒息般的恐惧。他从未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站在丞相的对立面。
更让他心惊的是关下的景象。许多附近的多民,甚至就在关墙之下,对着丞相的旗帜跪拜哭泣,高呼“丞相万岁”、“平定叛乱”!更有甚者,偷偷向官军示意关防的薄弱之处。民心向背,一目了然!
诸葛亮看着对面关隘上的守将,内心想道:“哟,守将看着面生,不是核心嫡系啊。看那样子,腿都在抖吧?李严找的这都是什么队友?心理素质不过关啊。看来可以试试攻心为上。”
诸葛亮观察片刻,下令大军后退三里扎营,示敌以缓。随后,他亲自修书一封,命神箭手射入关内。
信中,诸葛亮言辞恳切,并未厉声斥责,而是首先肯定了张登以往的军功苦劳,表示理解其因“受奸人蒙蔽”而一时行差踏错。然后笔锋一转,明确指出:“叛乱之罪,首在李严。余者将士,多为裹挟,或不明真相。若能幡然醒悟,重归王化,开门献关,亮可担保,既往不咎,朝廷依旧论功行赏,绝不牵连阁下及麾下任何一名兵士。” 最后,信中还提到了张登在成都的家眷安然无恙,朝廷并未因他叛乱而株连。
这封信,如同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张登心中本就摇摆不定的天平。不追究责任,不牵连部下,家眷无恙……丞相给出了他能想到的最宽大的条件。再看看关外那望不到边的王师,听听关内百姓的窃窃私语和期盼目光……
当夜,葭萌关城门悄然打开。张登率领本部兵马,自缚出降,跪迎诸葛亮入关。
诸葛亮亲自为其松绑,温言抚慰,并当即兑现承诺,将其部下打散编入平叛大军,对张登本人亦以礼相待。此举迅速传开,极大地动摇了仍在负隅顽抗的其他叛军势力的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