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明末穿越,闯王一统》最新章节。
七月的北方,天气已然十分炎热。烈日炙烤着古老的西安城,砖石铺就的街道上升腾起若有若无的扭曲热气,连街边槐树上的知了都有气无力地鸣叫着,仿佛被这酷暑抽干了精力。
然而,相较于前两个月弥漫在顺、明两国上下的那种兵临城下的焦灼,这份物理上的炎热,似乎也变得可以忍受了些。自徐州陷落,清军那势如破竹的兵锋仿佛突然钝挫了下来,并未如许多人预想的那样即刻挥师南下,饮马长江,或是西进攻打顺军据守的潼关。接连两月,除了零星的斥候交锋和小规模冲突,大规模的战事竟奇迹般地停滞了。这种停滞,并未带来真正的安宁,反而像一张逐渐拉满的弓,弦已绷紧,箭却迟迟未发,让等待变得格外煎熬。
在西安,这座被李自成更名为“西京”的古都里,暂时的宁静并未带来松懈,反而滋生了一种更为复杂的情绪——疑虑、揣测、不安,还有一丝劫后余生的侥幸。朝堂之上,文武百官们低声交换着彼此掌握的不确定信息;市井之中,茶楼酒肆里,说书人依旧绘声绘色地讲述着“闯王”(李自成)的赫赫战功和“八大王”(张献忠)的传奇,但听客们的眉宇间,总藏着一丝对北方动向的忧惧。人们都在猜测关内那位摄政王多尔衮的意图。他就像一头饱餐后的猛虎,暂时收起了利爪,慵懒地卧于山岗,舔舐着唇边的血迹,那双冷酷而机警的眼睛却依旧扫视着它的猎物,不知下一次雷霆万钧的扑击会落在何处。这种未知,比明确的威胁更让人心悸。
平西侯府坐落在西安城东南隅,原是前明一位亲王的府邸,规制宏大,庭院深深。战乱之后稍作修葺,便成了李自成麾下大将,如今受封为平西侯的吴三桂的居所。府内虽无往日王府的极致奢华,却也自有一股森严气象。甲士巡逻,脚步沉稳,刀枪在烈日下反射着冷冽的光。
戚睿涵站在侯府内临时安置给他居住的一处僻静别院中。这院子不大,但清幽,几竿翠竹倚着墙角,在微风中发出沙沙的轻响。他抬头望着被四方屋檐框住的一方天空。天空湛蓝如洗,几缕薄云懒散地飘着,姿态悠闲,与他内心的波澜起伏截然不同。
他来到这个时代,已经快四个月了。
回想起初临时的惊险,他仍觉得如同梦魇。上一刻,他还是二十一世纪一所重点大学的学生,正在舟山的科技馆里和张晓宇发生冲突大打出手;下一刻,天旋地转,意识模糊,再清醒时,已身处一片喊杀震天的战场上,流矢贴着他的耳畔飞过,带起的劲风刮得脸颊生疼。若不是恰好被吴三桂的亲兵所救,他恐怕早已成了乱军之中的无名枯骨。
他身上的箭伤早已愈合,只留下一个浅色的、如同月牙般的疤痕,偶尔在阴雨天会有些许酸胀,提醒着他初临此世时的惊险与荒诞。这数月来的经历,比他过去二十年的人生加起来还要跌宕起伏,光怪陆离。从莫名其妙穿越到崇祯十七年这个历史的关键节点,到因缘际会与吴三桂这个历史枭雄结拜为异姓兄弟,再到拼尽全力,利用对历史走向的预知,结合眼前形势,苦苦劝阻他放弃投清,转而接受了李自成的招抚,继而作为信使南下金陵,凭借超越时代的见识和几分运气,在错综复杂的南明政局中周旋,促成了那看似不可能的“联顺抗清”之盟……每一步都走得如履薄冰,每一次抉择都关乎生死,甚至可能改变历史的河流。
如今,他虽然顶着个不大不小的“参军议郎”的虚衔,在平西侯府中备受礼遇,吴三桂对他这个“义弟”也颇为亲近,但内心深处,那种不属于这个时代的疏离感,以及对未来走向的未知和自身命运的迷茫,始终如影随形,如同这夏日里驱不散的闷热,缠绕在心间。
吴三桂对他确实倚重,时常召他商议军务,咨询方略。戚睿涵凭借远超这个时代的历史知识储备、对大局的宏观把握和来自信息爆炸时代的逻辑分析能力,每每都能提出些切中肯綮、甚至堪称高瞻远瞩的见解,让吴三桂和其麾下如杨铭等较为开明的将领刮目相看,私下里常赞他“虽年少,却有王佐之才”。然而,他毕竟根基浅薄,来历不明不白,又无实实在在的战功傍身,军中一些宿将,特别是吴三桂的堂弟,以勇猛善战着称的吴国贵,对他虽谈不上明显的敌视,却也始终存着一份审视、怀疑和保留。在吴国贵这类纯粹的军人看来,戚睿涵更像是一个凭着巧言令色和侯爷青睐骤得富贵的“幸进之徒”,或许有些小聪明,但于真正的军国大事,未必能靠得住。
这日的午后,那份暂时的宁静被来自西京皇宫的一道密令打破了。
一名身着青色内侍服色、面容白皙无须的中年宦官,在一名吴三桂亲信家将的引领下,悄无声息地来到侯府,神色凝重,步履匆匆,径直入了吴三桂那戒备森严的书房,连通报都省去了。
约莫一炷香后,一名亲兵来到戚睿涵的别院,声音恭敬却不容置疑:“戚先生,侯爷有请,书房议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戚睿涵心中微动,知道必有要事。他整理了一下身上的青色直裰,尽量让自己看起来从容一些,跟着亲兵穿过重重回廊,走向侯府的核心区域。
几乎是同时,在另一条廊下,他也看到了同样被召来的吴国贵。吴国贵一身便捷的箭袖戎服,腰挎佩刀,龙行虎步,眉头习惯性地微蹙着,见到戚睿涵,只是略一点头,算是打过招呼,眼神中带着惯有的审视。
两人一前一后踏入书房。书房内,门窗紧闭,厚重的帘幕垂下,有效地隔绝了夏日的蝉鸣与暑气,也隔绝了外界的一切窥探。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一丝若有若无的冰盆带来的凉意。吴三桂坐在宽大的紫檀木书案后,面色凝重,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他比数月前清瘦了些,脸颊的线条更加硬朗,眉宇间锁着挥之不去的忧色,但那双眼睛依旧锐利如鹰隼,仿佛能穿透人心。书案上,除了常规的文房四宝,还放着一封已然展开的密报,纸张粗糙,字迹潦草。
“睿涵,国贵,你们来了。”吴三桂的声音低沉,带着一丝疲惫,却又不失威严。他抬手,将那份密报推至书案前方,“都看看吧,这是北京方面刚用最快渠道送来的消息。”
戚睿涵和吴国贵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凝重。吴国贵率先上前一步,拿起密报,快速浏览起来。他的眉头越皱越紧,呼吸也略微粗重了几分。看完后,他将密报递给戚睿涵,沉声道:“清虏……这是要掘根啊!”
戚睿涵接过那份犹带着吴国贵掌心温度的密报,指尖甚至能感受到纸张的粗糙纹理。他收敛心神,迅速而仔细地阅读起来。上面的字迹确实潦草,许多笔画连在一起,显然是在极其紧迫、甚至可能是危险的情况下仓促写就。内容大致是:清军入关已近三月,出乎许多人意料,其主要精力并未完全放在继续南征西讨、彻底消灭顺明势力上,反而在已控制的北直隶、山东、河南部分地区,紧锣密鼓地推行所谓“圈地令”。以安置随龙入关的八旗子弟、勋贵为名,由户部侍郎之类的官员主持,大量圈占所谓“无主荒地”乃至“前明皇庄、勋戚田地”,实则往往是强夺民田,指鹿为马。无数汉民百姓,甚至是有些家底的中小地主,顷刻间失去世代赖以生存的土地,流离失所,哭告无门。同时,配套的“投充法”与“逃人法”也相继出台,律法严苛至极,“投充”实为逼迫失去土地的汉民为奴,“逃人”则动辄处死,牵连邻里。密报中描述,北地汉民怨声载道,敢怒不敢言,民间已是暗流汹涌。
密报中还特别提到,原明军徐州降将李成栋、李元胤父子,所部兵马被清廷刻意分散安置于不同驻地,父子二人也被不同程度地削权、监视,备受猜忌和压制,军中粮饷时有克扣,父子二人对此深为不满,麾下旧部亦是人心浮动,时有怨言。此外,之前南明北使议和(当时南明朝廷尚是“联虏平寇”之策主导)被清廷强行扣押的使臣左懋第、陈用极等人,目前仍被囚禁于北京某处,处境堪忧,受尽折辱,随时有性命之虞。
戚睿涵放下密报,心中了然,同时也泛起一丝冰冷的寒意。历史的惯性依然巨大,满清入关后这套为了巩固自身统治、保障八旗利益而残酷剥削、压迫汉民的根本性政策,终究还是来了,而且来得如此迅速和猛烈。只是,由于他这只意外闯入的“蝴蝶”扇动了翅膀,促成了抗清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南明与大顺尚存相当实力,并未像原历史那样迅速土崩瓦解,清军的攻势暂时受阻于江淮和潼关一线。这使得其内部这些固有的、尖锐的、原本可能在征服过程中被暂时掩盖的矛盾,更早、也更清晰地暴露了出来。
吴三桂站起身,在铺着青砖的地面上来回踱了几步,沉重的靴子敲击地面,发出笃笃的声响,在寂静的书房里格外清晰。他走到墙边,目光扫过悬挂的巨幅舆图,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各方势力犬牙交错的态势。
“情况就是这样。”吴三桂开口,声音在封闭的空间里回荡,“大帅(李自成)与南京的史阁部、马督师等皆有共识,清虏此举,推行暴政,戕害百姓,乃是自掘坟墓,必失人心。然,其兵锋正盛,八旗战力不容小觑,内部生变、民怨沸腾到足以撼动其统治,尚需时日,或许是一年,或许是数年,我等未必等得起。”
他停下脚步,转过身,目光如电,扫过肃立面前的戚睿涵和吴国贵,那目光中带着审视,也带着决断。
“眼下,时局看似僵持,却也是机会所在。有两个机会,不容错过。”他顿了顿,语气加重,每一个字都像是敲在两人心上,“其一,李成栋、李元胤父子。他们手中终究还掌握着部分徐州降兵,皆是百战老兵,战斗力不弱。而且他们是汉将,在清虏麾下备受猜忌排挤,心中必有怨怼。若能设法策反,哪怕不能立刻反正,也可在清军腹地埋下一颗钉子,传递消息,制造混乱,关键时刻或能发挥奇效,甚至扭转局部战局。”
“其二,”吴三桂的声音更加低沉,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左懋第、陈用极等忠臣义士,必须设法营救!他们代表我大明(此时吴三桂名义上仍尊明朝正朔,大顺向明朝称臣放弃帝号)出使,不屈不挠,维护国格,若任由他们罹难,不仅朝廷颜面无光,更会寒了天下忠臣义士之心。救出他们,既全忠义,亦可极大振奋我军民心士气,向天下昭示抗清之决心!”
他走回书案前,双手撑在案上,身体前倾,目光在戚睿涵和吴国贵脸上来回扫视:“大帅之意,李阁部亦已首肯,欲派遣一精明干练、胆大心细、忠诚可靠之人,携带密令与信物,潜入清廷控制腹地,最好能抵达北京附近。此行有三重目的:一则,实地探查清虏圈地、投充、逃人等政令施行的详细情况,以及北地民间的真实反应,获取第一手情报;二则,设法秘密接触李成栋父子,晓以民族大义,陈说利害关系,试探其态度,尽可能劝其暗中反正,至少也要在其心中种下种子;三则,若有机会,查明左懋第等人关押之处,不惜代价,设法营救!”
任务清晰,目标明确,但其间的风险,不言而喻。深入虎穴,在清廷探马细作无处不在的地盘上活动,还要去策反手握兵权的清军将领、营救被严密看管的朝廷要犯……这简直是九死一生,不,甚至是十死无生的任务。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将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吴国贵闻言,浓密的眉毛立刻拧成了一个疙瘩,脸上满是凝重与决绝。他率先抱拳,声音洪亮,带着军人特有的干脆:“兄长,大帅与李阁部既有此意,此任务干系重大,亦万分凶险。小弟不才,蒙兄长信重,久在军旅,不仅熟悉关内地理人情,与一些旧部乃至绿营中某些人物,或许还有些香火情分。麾下亦有忠心耿耿、不畏生死的敢死之士可供驱使。因此,末将请命,愿往北京一行。定当竭尽全力,纵是肝脑涂地,亦要完成陛下、大帅与兄长所托!”
他说得慷慨激昂,理由也充分实在。吴国贵是吴三桂的血亲堂弟,心腹爱将,久经战阵,作战勇猛,对关内河北、山东等地的情况确实比半路出家的戚睿涵熟悉得多,手下也有一批愿意效死的家丁亲兵。由他出面,似乎再合适不过。
然而,吴三桂却未立刻应允,他那深邃的目光越过慷慨陈词的吴国贵,投向了旁边一直沉默不语的戚睿涵,语气平和地问道:“睿涵,你以为如何?此任务,你怎么看?”
戚睿涵能感受到两道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一道是吴国贵带着些许不解和催促的目光,另一道是吴三桂探究、权衡的目光。他知道,关键时刻到了。这个任务,在他这个穿越者看来,固然危险至极,却也是能切实影响未来局势走向、或许能更快终结这个乱世、减少生灵涂炭的关键一步。他拥有吴国贵绝对不具备的优势——对历史大势的宏观把握,知道圈地、投充等政策对北方社会造成的长期巨大破坏以及最终激起的反抗(尽管在清初被残酷镇压),更了解李成栋这类明末军阀武夫反复无常、首鼠两端的心态特点,知道原时空历史上他后来确实在广州反正,重新归附南明。而且,一种莫名的、来自后世灵魂的责任感驱使着他,觉得自己既然来到了这个时代,知晓这一切,就必须去做些什么,不能眼睁睁看着历史尤其是已改变的历史滑向可能的深渊。同时,内心深处,或许也有一丝想要证明自己并非只是“纸上谈兵”,而是能真正承担重任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