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林一探案集:第一季》最新章节。
林一几乎不眠不休,桌上铺满了写满各种推演过程的草稿纸,咖啡杯空了又满,满了又空。
他的太阳穴剧烈地跳动着,眼前时常出现因过度疲劳而产生的重影。
又过了整整三十六个小时。在一个天色未明、实验室窗外一片死寂的凌晨。
当林一将一组由龙形符号标记的、位于胶片中心区域的字符序列,
代入他最新构建的、基于《平水韵》106韵部、
并参考了冷秋月提供的“窑口”图谱进行符号置换的模型后……
显示屏上(他将破译结果输入了一台老式打字机连接的简易显示终端),
原本杂乱无章的字符,开始奇迹般地重组、排列…
最终,一行行清晰可辨的汉字和图表,如同被施了魔法般,赫然显现出来!
破译成功了!
然而,当林一看清那些内容时,他并没有发出胜利的欢呼,
而是猛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如纸,瞳孔因极度的震惊而收缩到了极点!
他的手不受控制地颤抖着,几乎握不住手中的铅笔!
胶片的内容,远远超出了他最坏的想象!
它不是军火交易的明细,也不是某个走私集团的账本。它是:
1. 一份加密的联络名单(部分): 上面列出了十几个化名和对应的、极其隐秘的联系方式
(如“玄字号:每月的第一个满月之夜,收听频率XXXX,呼号‘夜枭’…”、
“黄字号:通过广州‘荣昌行’第三掌柜转交…暗语‘窑变’…”)。
这些化名遍布上海、香港、广州、武汉,甚至远至南洋的新加坡和爪哇!
2. 一张复杂的资金流向示意图: 资金从多个源头
(包括瑞士的匿名账户、澳门的赌场、南洋的种植园)汇入,
经过层层复杂的洗钱通道,最终注入一个标记为“东南分局窑口基金”的池子。
资金规模之大,令人瞠目结舌!
3. 最令人骇然的,是一张绘制在微型丝绸底片上的、极其精细的网络图!
这张图的主体结构,并非常见的树状或星状,
而是一幅…栩栩如生、精美绝伦的…宋代龙泉窑“青瓷冰裂纹”开片图案的抽象变体!
无数条细如发丝的线条,如同瓷釉在烧制过程中自然开裂的纹路,纵横交错,
构成一个无比繁复、却又蕴含着某种诡异美感和内在规律的网状结构!
在裂纹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上,都标注着细小的代号
(如“天字窑”、“地字窑”、“人字窑”、“上海分窑”、“香港支窑”…)!
4. 在图的下方,用一种混合了隐语和密码的文言文写着一段核心注释:
“‘青瓷会’东南分局辖下…水陆转运通道图…凡物资、人员、信息流转,
皆依此脉络…务必确保‘窑火’不熄,‘釉色’常新…各窑口守其密,
单线联系,非令不得逾矩…违者,窑毁人亡…”
青瓷会!
这个名字,如同一道来自幽冥的闪电,劈开了所有的迷雾!
林一浑身冰冷,他立刻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
? 组织的性质: “青瓷会”是一个历史悠久(从其使用古典密码和术语推断)、
结构严密(仿照瓷器窑口建制,等级森严)、规模庞大(触角遍及国内外)、
图谋极深(资金雄厚,活动隐秘)的跨国秘密组织!
? 军火案的定位: 第三码头的军火交易,仅仅是这个庞大组织日常运作中,
用于“筹集资金”(“窑火不熄”需要巨额经费)或“武装自身”
(确保“釉色常新”可能需要武力保障)的一条普通渠道!只是其冰山之一角!
? 老周之死的真相: 老周,很可能只是“青瓷会”底层网络中的一个“通信员”(或对应某个低级别的“窑口”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