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有了空间站肯定要登月造基地啊》最新章节。
林永的“静渊”号旗舰,如同幽灵般悄无声息地滑出土星引力圈,其流线型的银色舰身最终被星空的深邃吞没。
但李擎风站在“光环之城”的观测大厅,却能清晰地感受到,这位家主离去时留下的并非仅仅是沉默。
那是一种沉重的、已然落定的决心,仿佛无形的引力波,预示着土星十城这盘棋局,将迎来远超他最初设想的资源倾注和战略关注。
林永带走的,是一份足以撼动林氏家族未来数百年航向的蓝图,以及李擎风精心勾勒的“悬赏型科技”之路的可行性框架。
接下来的对弈,舞台将是整个太阳系。
时光如土星环中的冰晶,在引力的旋律中悄然流逝。
几十年光阴,在星际尺度下不过一瞬,却足以让一颗种子长成参天巨树。
在内环日益发达的星际信息网络上,关于土星十城的消息,如同缓慢上涨的潮汐,逐渐漫过了科技版块的边缘,开始冲刷主流舆论的海岸线。
起初,是工程爱好者的天堂。
虚拟社区里充斥着由高精度探测卫星传回的图像:
巨大的结构件在太空组装机上如同乐高般精准拼接;
“锚点”城指挥下的无人采矿船群,在土星环中犁出条条闪耀的轨迹,如同巨鲸群在磷光海中巡游。
爱好者们热烈讨论着“锻炉”城新安装的、能一次性冶炼小行星级金属锭的等离子弧熔炉的技术参数,为“镜界”城首次成功将聚焦阳光投射到“创生”城农业模块的实时视频而欢呼。
“看!这就是‘基石’城最新的碳纳米管纺丝车间!上帝,这规模,内环最大的材料实验室都相形见绌!”
一个年轻的工程师在星网论坛上激动地发帖,附上了清晰的内部结构图。
很快,经济分析师的图表和数据流开始覆盖这些感性的惊叹。
“星港”公布的贸易数据曲线几乎呈指数级攀升,分析师们拿着激光笔,在虚拟星图上划出越来越密集的航线:
“注意这条新开辟的、直通小行星带富矿区的货运航线,土星十城的资源吸纳能力正在产生虹吸效应。
传统的内环至火星贸易额增长率,本季度首次被外环航线超越。”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学术圈壁垒森严的高墙之内。
当《深空材料学报》封面刊登了“锻炉”城独立研发的、在极端低温下仍保持超导特性的新型合金的完整论文时;
当“创生”城的研究团队在《自然》主刊上连续发表三篇关于泰坦生命前化学演化路径的突破性发现,并提供了足以让任何同行无法反驳的原始数据时,内环那些曾经将外环视为“技术荒漠”的学术权威们,陷入了集体的沉默,继而爆发出激烈的争论。
在一次顶尖大学的内部学术沙龙上,一位德高望重的物理学家敲着桌子:
“我们必须正视!土星那边在基础领域的投入和产出,已经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学术引力’!
他们解决了我们想了三十年都没解决的高纯度晶体生长难题!”
另一位保守派教授则反驳:“但那是在极端环境下取巧!他们的理论体系不完整,缺乏学术传承的严谨!”
“严谨?”
年轻的天体生物学家反唇相讥,
“当人家在恩克拉多斯的冰下海里可能发现新的生命形式时,我们还在为实验室里培养皿的污染问题争论不休!
‘知无涯’,校训的第一句,我们是不是已经忘了?”
然而,最深刻的变化,发生在普罗大众的心里。
这变化并非源于枯燥的数据或艰深的论文,而是来自那些由独立媒体人、旅行博主和星际冒险者用镜头记录下的、充满生命力的影像。
星网热门频道“深空日记”的主播阿雅,站在“星港”巨大的透明观景廊中,背景是缓缓旋转的土星和如钻石项链般的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