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有了空间站肯定要登月造基地啊》最新章节。
时光如小行星带中无声流淌的星尘,悄然滑过三年光阴。
“岩星”太空城巨大的穹顶之下,模拟的阳光温暖而明媚,空气中弥漫着蓬勃的生机与秩序井然的气息,也弥漫着一种……
难以言喻的、属于家的温馨。
林木木站在指挥中心巨大的环形落地舷窗前,俯瞰着下方繁忙的工业港口。
一艘艘经过二期优化的“鲲鹏级”工业巨舰,如同钢铁山脉般静静停泊在泊位上,巨大的机械臂如同灵巧的手指,精准地将从小行星带深处采集、初步提炼的矿石、冰晶、稀有金属锭装入其庞大的货舱。
远处,由数十艘“赤星级”主力舰为核心组成的庞大运输编队,正缓缓驶离港口,它们将满载着这些宝贵的原材料,驶向火星轨道、月球基地乃至地球星城,为整个内环工业体系注入源源不断的血液。
“内环巨舰工业体系,在您和苏晴的主持下,已经进入了稳定发展的黄金期。”
一个清冷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柔和的声音自身后响起。
林木木转过身。苏婉琳正款步走来。
她依旧穿着那身素雅的白色科研制服,但眉宇间少了几分往日的冰霜,多了一份从容与……
一种被爱情滋养后的温润光泽。
她的目光落在林木木身上,带着熟悉的专注,却不再仅仅是审视,而是蕴含着深深的理解与默契。
她的视线随即自然地投向舷窗外那片壮丽的工业景象。
几乎同时,另一个英姿飒爽的身影从侧门进入指挥中心。
苏晴一身深蓝色指挥官制服,身姿挺拔,步伐利落。
她刚刚结束一次例行巡逻任务,脸上带着一丝风尘仆仆的锐气,但眼神明亮而充满活力。
她的目光先是落在林木木身上,带着毫不掩饰的欣赏与爱意,随即转向苏婉琳,两人交换了一个极其短暂却心照不宣的眼神——
那是一种超越了竞争、在共同经历与岁月沉淀后形成的、姐妹般的理解与和谐。
最后,她的目光也投向了窗外那片他们共同打造的星海基业。
林木木看着并肩走到他身边的两位丽人,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与满足。
三年时光,不仅改变了小行星带的面貌,也彻底改变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2145年那个生命奇迹与情感爆发的夜晚之后,他与苏婉琳的关系发生了质的飞跃。
他们不仅是工作伙伴,更是灵魂伴侣和生命共同体。
苏婉琳那层理性的坚冰,在爱情的温暖和“长生III号”带来的生命共鸣下,早已融化。
她依然冷静、专注,但她的眼神里有了温度,她的行动中有了牵挂,她的科学关怀里融入了深深的爱意。
他们共享着生命科学的奇迹,也共享着生活的点滴。
那张总裁居住舱的床,早已成为他们共同的家。
而苏晴……
她的转变则更为炽热和直接。
在共同应对小行星带开发的重重挑战、并肩作战的过程中,在目睹林木木的担当、智慧和对理想的执着后,她那颗曾经因深空探索瓶颈而迷惘的心,被彻底点燃和征服。
她不再是那个带着距离感的副官,而是成为了林木木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战友和最炽热的爱人。
她的爱,如同她的性格,坦率、热烈、充满力量。
在一次深空任务归来、共同庆祝某个重大工程节点成功的夜晚,情感的洪流终于冲破了最后的界限。
没有犹豫,没有试探,只有两颗同样渴望、同样理解对方灵魂的心的激烈碰撞。
从那以后,苏晴也成为了林木木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种关系,在“岩星”这个高度现代化、思想相对开放的环境中,并非秘密,也并未引起想象中的轩然大波。
苏婉琳的冷静与苏晴的坦荡,加上林木木的坦诚与担当,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平衡。
他们三人之间,既有深厚的情感纽带,也有对彼此事业和理想的绝对尊重与支持。共同的目标——
建设内环、探索深空
——将他们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此刻,三人并肩站在舷窗前,无需言语,空气中流淌着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密与和谐,不再刻意回避和排斥。
对于处在深空长期工作的人,这样的关系反而能让人更加安心,看看指挥室如今轻松的工作环境,就可见一斑了。
“林总工当初提出的‘星环织网’计划,成效斐然。”
苏婉琳调出全息星图,手指轻点。
只见代表小行星带的巨大光幕上,除了“岩星”、“晶钻”、“铁岩”这三座核心大型太空城如同璀璨的明珠外,更点缀着数以百计的、如同微小光尘般分布的光点!
“直径两公里的小型环形空间站,总计已部署一百八十七座。”
苏婉琳的声音带着一丝科学家的精准,
“完全参照林风董事长当年‘摇篮’空间站的成熟设计理念,并进行了模块化、标准化升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配备基础维生系统、模拟重力环境(0.5-0.8G可调)、紧急医疗舱、小型维修补给站和通讯中继节点。”
她放大其中一个光点,详细的数据流浮现:
“单站可容纳常驻人员50-100人,提供为期三个月的自给能力。
它们如同星海中的驿站,均匀分布在主要资源富集区和交通节点附近。
深空作业的矿工、探险队,不再需要长途跋涉返回核心太空城进行休整和补给。
有效缓解了长期失重、辐射暴露、心理孤寂带来的各种负面健康影响。”
她说着,目光转向林木木,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
这是他的远见卓识。
林木木看着星图上那密密麻麻、如同蛛网般连接的光点网络,心中涌起一股成就感。
这正是他三年前痛定思痛后,针对小行星带开发最残酷的现实——
人员伤亡,所提出的核心解决方案之一。
用数量换安全,用便利换效率。
这些小型空间站,成本远低于大型太空城,却能极大地提升作业人员的生存几率和生活质量。
“赤星舰队呢?”
林木木问道,目光自然地转向苏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