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宋风云

第166章 出兵河套(1/2)

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刘宋风云》最新章节。

回到拓跋焘平叛之前,此时魏国刚刚调走一部分兵力。

刘义隆就收到消息,他立即下令沈庆之率军五万出关中攻河套,到彦之出兵三万攻魏郡。

同时谢晦的水军随时准备出击,兖州、青州、凉州全部进入战争状态。

刘义隆是想给拓跋焘造成错误判断,看不清他的真实目的。

宋军频繁调动,但是拓跋焘忙于平叛,暂时还没有时间对付刘义隆,而且刘义隆以百架床弩为条件,让燕国屯兵边境。

但是柔然斥候却跟刘义隆没有关系,这只是柔然可汗的常规操作,总会派斥候打探消息。

但是柔然已经被打怕了,不敢返回漠南,就算这次魏国内乱,宋国入侵,郁久闾大檀如今已经病重,而且柔然无力再与魏国一战。

郁久闾吴提如今已经负责柔然事务,郁久闾大檀将柔然大权交给了他。

郁久闾吴提经常派出斥候打探消息,同时派出使者从凉州进入宋国,打算和宋国交好。

他用大量牛羊换取了大量的兵器铠甲,郁久闾吴提也对刘义隆十分感激,柔然不缺牛羊,但是兵器铠甲却十分不足,草原民族对于兵器铠甲的打造不擅长。

柔然斥候的出现让拓跋焘头疼不已,郁久闾吴提无形中支援了刘义隆一波。

此时沈庆之已经进入河套地区,几个县城由于兵少,选择了投降。

沈庆之下令后方派兵驻守,他加速向朔方郡而去。

朔方郡,朔方郡设置于西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武帝派遣卫青、李息率兵出击匈奴,自云中(云中郡)出兵,西经高阙,再向西直到符离,收复了河套以南原秦王朝的辖地,并在阴山以南的河谷地带设置了朔方郡和五原郡。

朔方郡正位于汉王朝国都长安城的正北方,因此取《诗经》中“城彼朔方”之意,命名为朔方郡。管领有三封、朔方、修都,临河、呼道、窳浑、渠搜、沃野、广牧、临戎等十县。

东汉时郡治临戎,后来南匈奴又引乌梅、羌胡商下,于是朔方郡治又被迫从临戎迁到了五原郡。

北魏占据河套,在朔方故地置夏州,原夏都统万城为州治,复置朔方郡,郡治魏平。

沈庆之所率五万大军直逼朔方,朔方只有五千守军,拿下朔方郡就算不能完全占据河套,也能让魏国进退两难。

沈庆之没有迟疑,到达之后立即攻城,五万大军轮番攻击,魏平守将虽然奋勇抵抗依旧无法阻止城破。

宋军占据朔方郡后并未立即攻击统万城,从朔方到统万城之间有一道长城阻隔,需要绕道,沈庆之以骑兵突袭隘口,使得长城失去了作用。

很快宋军越过长城逼近统万城。

其实如今的河套已经不复当年,由于此地在十六国时期战乱不断,导致土地荒芜,但是河套地区土地肥沃,有黄河灌溉,而且河套有天然马场,这里才是宋军此次攻击的最终目的。

而且河套对于关中威胁极大,只有占据河套,刘义隆才可以才能安心北伐,虽然现在刘义隆在洛阳,但是他心中最理想的都城还是长安。

如今建康已经不再作为都城,整个宋国朝廷已经向洛阳迁移,宋国皇室也陆续向洛阳迁移。

刘义隆原本是想占据魏郡,进而占据整个相州,但是在徐麟等人的分析下,河套的地位大于魏郡。

这也是刘义隆趁着魏国内乱出兵河套的原因。

沈庆之也是不辱使命,一路高歌猛进。

如今大军逼近统万城,统万城只有两万魏军,五万宋军足以攻破城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战狼卫:开局救下德凯副队长
战狼卫:开局救下德凯副队长
『单女主』『理智主角』『人设不崩坏』皇甫武正——睁开眼睛——我是沙...我是创世神!!皇甫武正还没从巨大的疼痛中反应过来感觉自己的手好像被人拿起来转了个什么东西“嗯,还行只见轮盘指向的地方『巨神战击队地神套装』(内容包括:裂地变,地神符手链,战狼战击士,苍龙战击士,虎吼战击士,巨甲战击士)“行了,修正一下战力设定,好像就没啥缺的了,去吧皮...去吧皇甫武正!!!皇甫武正:???哎哟**!!!
终极天剑
穿越汉末从幽州开始争霸
穿越汉末从幽州开始争霸
刘甸意外穿越到东汉末年,穿越到汉桓帝刘志私生子刘甸身上,并绑定了争霸系统。各个时代并不安分的开国之主,正史中的文臣武将,野史演义中人物,江湖中的侠剑客,齐聚汉末,掀起东汉末年的诡异乱斗。
柏路松芯
夏鼎商鼐
夏鼎商鼐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七雄五霸斗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明代杨慎这首道尽多少古今兴衰,沧海桑田。夏代,作为第一个正史留名的朝代。它揭开了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序幕,真...
百里行检
这吕布,绝对有问题
这吕布,绝对有问题
关于这吕布,绝对有问题:血染江山的画,怎敌你眉间,那一点朱砂,覆了天下也罢,始终不过,一场繁华。白门楼兵败被杀的吕布,带着满腔意难平,重回十八年前。他说,我不是英雄,我只是想做一些,我认为对的事……
来一杯
逃生三国
逃生三国
关于逃生三国:两人通过时空机器,回到三国,原本希图让大小乔进入影视圈,让甄姬、张春华走进歌舞厅。最后因被人记恨,从而征战天下,一统中原的故事。
懒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