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秘史十二章

第10章 建立大金(2/2)

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清宫秘史十二章》最新章节。

后来努尔哈赤势力越来越大,过了16年,他就觉得费阿拉城太狭小了,根本显示不出女真族的强大和气魄。

于是在1603年,他决定在费阿拉城东南方向,距离5.6公里的地方修建赫图阿拉城。

赫图阿拉城在辽宁东部山区,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

努尔哈赤选这儿当都城,是有不少考虑的。

这里地势险要,周围全是山,森林也茂密,易守难攻,是天然的军事防御屏障,

藏军队和物资都很方便,在战略防御和军事部署上优势特别大;

另外这里的土地肥沃,苏子河从中间穿过,水源充足,很适合农业灌溉,能给都城建设和老百姓生活提供物质基础。

而且这儿还是交通要道,和周边地区做买卖很方便,能大大促进经济发展;

还有,这里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努尔哈赤的祖先也葬在这里。

在这儿建城,既符合满族的情感和传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让族人更有归属感和自豪感,

有利于团结女真各部,又能让他继承先辈的遗产,建都的事儿就显得更名正言顺了。

在建赫图阿拉城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当时努尔哈赤派民工挖地基,结果民工挖出了一块石碑,把上面的泥巴清理干净一看,上面刻着“灭建州者叶赫”6个大字。

民工就把石碑献给了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一看,吓了一跳,赶紧让民工别声张,还说别信这些没影的事儿,让民工把石碑砸了,埋得深深的。

后来清朝还真就亡在一个叶赫家族的女人手里,她就是慈禧。

努尔哈赤统一海西女真的时候,最后灭掉的就是叶赫部。

当时叶赫部的首领临死前还说,叶赫部就算只剩一个女人,也要灭掉建州。

没想到还真被他说中了,清朝灭亡和慈禧祸国殃民有很大关系。

当然了,这只是个传说,大家听听就行了。

经过13年的精心建造,到1616年,赫图阿拉城已经具备了一个都城该有的所有功能。

就在这一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登基称汗,定年号为“天命”,意思就是天命所归,国号叫“大金”。

后来人们为了和宋朝时期的金朝区分开,就把努尔哈赤建立的大金叫做“后金”。

努尔哈赤用“大金”做国号,是想继承宋朝时金朝的辉煌。

在古代,称帝建国得有个正当理由,这样才能凝聚民族力量。

努尔哈赤借助金朝的历史威望,能提高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而且称汗也符合少数民族的传统,像蒙古、突厥、匈奴这些少数民族,部落的最高统治者都叫“大汗”。

称汗以后,努尔哈赤对原来的军队进行了改制和扩充。

1601年,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族的过程中,创立了四旗制度,分别是“正黄旗、正红旗、正白旗、正蓝旗。”

每旗大概有7500人,由一名旗主贝勒统领。

这些人平时打猎、放牧,一到打仗的时候,拿起武器就上战场,既是老百姓又是士兵。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四合院杀的兴起,把系统一块干掉
四合院杀的兴起,把系统一块干掉
路平安魂穿一个头部受伤的傻子兵团知青,回城接妹妹时意外发现自己居然来到了一个混乱的影视世界。极品一家人居然是四合院众禽兽中的一员。自己是被骗下乡…开局就被分家…被当成拖油瓶的妹妹分给了他…四合院众禽还想用老一套威逼胁迫和道德绑架,动不动就大谈"天下无不是的长辈"。好好好,这么整是吧?正当路平安准备大杀四方,团灭众禽时,上班途中忙着打架的系统姗姗来迟。"现发布任务,请宿主拯救四合院,让大家从此过上
都退后让贫道来
穿越大唐:农家子弟挣钱忙
穿越大唐:农家子弟挣钱忙
农家子弟挣钱忙:大唐盛世,繁花似锦,万邦来朝,其辉煌千古流传。唐太宗一句“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令我华夏儿女对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充满了无尽遐想。张毅魂穿大唐,没有系统,没有金手指,且看他如何凭着现代人的知识和经验挣钱发家,与千古一帝李世民相遇,又会擦出怎样的历史火花……
智阳雨
胜天半子祁同伟之我的血也是红色
胜天半子祁同伟之我的血也是红色
关于胜天半子祁同伟之我的血也是红色:电视剧前吃瓜少年李征,在胜天半子祁同伟陀枪自尽同时,穿越到名义世界中刚刚调任缉毒警的祁同伟身上。乱枪击毙歹徒后,因立功受到表扬及电视台采访。与在京城的大爷爷相认。
笑的好憔悴
四合院,瘟神驾驶员,逮谁干废谁
四合院,瘟神驾驶员,逮谁干废谁
‘来都来了,不犯点贱,多亏啊!’秉承这样理念的狠人驾驶员,生生把自己活成了大院儿瘟神!从全员大会上,戏耍众禽,当众枪击贾东旭开始!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他拼命祸害大院儿众禽。数十年后,坐拥资产无数,被称八离世家鼻祖的梁大刚,面对媒体,淡然的指着自家恭王府那一百零八间藏宝阁道。“什么选不选妃的,她们只是我们公司旗下签约的主播歌舞团,那些就是她们的直播间!“请问梁先生,那外面传您晚上会翻牌子进房间,您
烂烟斗
高门庶子
高门庶子
穿了,好消息是穿成魏国公府的庶子,不愁吃不愁穿,不用为生计发愁。坏消息是他不仅不受宠,还被嘲笑看不起。呵呵,莫欺少年穷,且看他读书参加科举考试。
周树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