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最新章节。
朱棣提起朱允炆衣襟,眼中闪过一丝怒火:
“这一巴掌,是替我逝去的大哥惩戒你!”
“削藩没错,可你逼得我们这些你父亲的兄弟形同陌路。这一巴掌,也算替大哥教教你!”
提及往事,朱棣心中更添愤懑。
朱棣毫不客气地甩了朱允炆一个耳光,接着说道:
“你别以为这皇位是我的,其实是太祖留下来的。不管你承不承认,我现在就是皇帝,你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
“我们今天好言相劝,全因太祖的情面。你在这儿犹豫不决,像个妇人似的,根本不像我们朱家的人!”
说完,朱棣将朱允炆放下。
这一幕让李武和朱允炆都始料未及,谁也没想到这位二爷如此暴躁,上来就动手。
此刻的朱允炆已经是反贼身份,难道朱棣不怕他会反抗?
另一边,李武对朱棣的表现微微点头,心中升起几分敬意。果然是被称为永乐大帝的朱棣,三言两语便化解了难题。
朱允炆此刻陷入迷茫,他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夺回皇位。他想**确实是为了向朱元璋和朱棣证明自己。
但朱棣根本不按常理出牌,一巴掌就让朱允炆不知所措。
朱棣毫不掩饰自己抢走侄子皇位的态度,明确表示皇位来自太祖朱元璋,与朱允炆无关。
他给朱允炆两巴掌是从长辈立场出发,并非以皇帝身份。
朱棣发泄完情绪后,转身对李武温和一笑:\"一时冲动,请莫见怪。\"
李武嘴角微动,这几天只顾着对付朱允炆,却忘了老朱家这几人都非等闲之辈,即便没有自己,朱棣也能轻易解决问题。经此一番,朱允炆面前只剩两条路:要么誓死不降,要么乖乖臣服。
朱棣可不是善茬,若不是有朱元璋阻拦,仅凭朱允炆之前的行为,朱棣早就不会让他离开南京。
朱棣摆明了态度,虽自称长辈,但也不会手下留情。
两个耳光就把这个叛逆的小子打得服服帖帖。
朱允炆捂着脸无奈叹息,含糊其辞地说道:
朱允炆终于明白自己并不适合做皇帝,主动将皇位让给二叔朱棣。
长叹一声,靠墙坐下,整个人仿佛失去了所有力气。往日的威严早已消散无踪,此刻的他更像一个无助的普通人。
若有人此刻见到朱允炆,或许会以为是个落魄的**。放下心中重担,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他接受了自己的命运。
朱棣看着侄儿这副模样,轻轻点头。以长辈的口吻叮嘱道:\"今后好好生活吧。\"
忽然想起什么,朱棣眼中闪过一丝歉意:\"母后会按皇室规格厚葬,入葬祖陵。\"
朱允炆满脸浮肿,闻言眼眶泛红,声音沙哑地道谢:\"二叔……谢谢您。\"
朱棣出手毫不留情,朱允炆半个脸已肿得无法言语。然而此刻,他感受到的不是痛楚,而是浓浓的亲情。
朱棣向李武行礼,恳求对方带朱允炆远走,让他平安终老。李武并未直接回应,反问朱棣自身打算。
若朱允炆突然失踪,身处敌营的朱棣自身也难保。朱棣却笑着宽慰李武,那些叛军已不足为患,他自有应对之策。
模样全无。
李武略一点头,未再多言。
随即如提小鸡般提起朱允炆,自窗口跃出。
一手结印,御风与招云之术齐发,瞬时快若疾风。
转眼间,已在庭院之外。
朱允炆一时恍惚。
猛然发现身旁竟有白云一朵,惊惧之下,浑身颤抖。
李武皱眉,速度更增。
夜色浓重,地面昏暗,空中又无参照,朱允炆耳畔尽是呼啸破空声。
尚未反应,声响骤停。
李武御风落地。
对朱允炆,李武并无耐心。
砰的一声,朱允炆本就浮肿的脸重重撞地。
对此,朱允炆毫不在意,从李武的术法中已知差距。
李武道行似仙,若此时找麻烦,不如早前宁死不屈,至少能保几分尊严。
朱允炆拍拍尘土,站起环顾。
仔细观察四周,向李武询问:
“敢问先生,此乃何处?”
李武不答,引路前行,前方现出繁华城池。
“荆州,原欲送你至江南。”
“但江南识你者众,荆州则少有人至。”
“你便在此做个富户罢。”
李武**示意,从怀中取出银票递上。
出门急促,朱允炆未带财物。
李武恐其挨饿,倾囊相授。
虽不及当年,却也够寻常富户一年用度。
短暂沉默,两人非亲非故,无话可谈。
李武掐诀,清风托起,准备归返接朱棣。
朱允炆见状急呼:
“先生,可否再见皇爷爷一面?”
即便想通,朱允炆仍在意朱元璋之言。
欲再见敬重之皇爷爷一面,亲告已无意皇位。李武闻言神色微异,疑于空中。
允炆,岂忘先祖叮嘱?先祖曾告诫勿对皇位存念。今尔此举,纵先祖由冥界返世,亦难免重惩。今日方晓老朱家之刚猛。
允炆觉李武目光有异,忆及往昔,被殴之脸泛红,羞惭抓头:\"欲向皇爷爷谢罪,若能,亦盼见母后一面。\"低头握紧银票,未言出口。
武轻摇头拒:\"尊逝者,莫扰安宁。望陛下珍重己身。\"话毕腾空赴金陵,朱棣尚候。
允炆凝视渐远身影叹息:\"唯余生乎?\"手中银票散落。
金陵,建文府邸化火海,混乱间仆人奔走救火。武急入旧室,棣坐内笑迎:\"先生,适才设火,应忙活良久。\"
\"设火?\"武惊。
棣咳掩窘:\"误传,允炆既逃,何不借此绝证?\"欲以火掩其行踪,虽手法相同,然上次允炆自现,此番只需静处荆州即可。
李武注视着朱棣,不假思索地问:“陛下有何吩咐?”
朱棣坦然承认自己的意图,直言道:“烦请先生施法,使火势覆盖全府。”
李武微微颔首,这种事于他而言轻而易举。他默念咒语,施展御风之术,狂风助燃烈火,府邸迅速陷入火海。
混乱中,下人们四散奔逃,侍卫则试图唤醒朱允炆。然而,无人回应。
朱棣与李武依然镇定自若,对饮如常。侍卫闯入时,见到此景惊恐万分,失手掉落武器,指着李武结结巴巴喊道:“妖……妖道!”
虽不认识朱棣,但李武威名远扬,尤其那一身显眼的黑袍令人过目难忘。相较之下,新帝朱棣反而因龙袍而引人注目。
侍卫立刻跪拜,口中高呼:“叩见陛下!叩见国师李武大人!”
朱棣未理睬侍卫,俯身拾起掉落的刀,侍卫因恐惧连抬头都不敢,只能感知到靴影停在眼前。
破空声骤起,一道白光闪过,侍卫首级落地。朱棣握刀叹息:“权借你尸首代换不成器的侄儿。”
随后,朱棣步出院落,高声宣告:“逆贼朱允炆已除,速降免罪!”
庭院再度归于沉寂,唯有火焰肆虐与朱棣低沉的吼声回荡其中。
南京府邸内,下人们呆立当场,惊惧的眼神投向朱允炆的寝宫。果然,血迹正从地砖上缓缓流淌而出。月光朦胧,加之朱棣伫立门口,众人无法看清**的具体模样,但内心的猜测已接近事实。恐惧如潮水般淹没他们的理智,已无暇顾及其他,只想逃离此处。
庭院中,李武与朱棣静观其变,对这些仆役的仓皇逃窜未加阻拦。他们正是传播消息的最佳媒介。“建文帝驾崩了!”“妖道害死了建文帝!”喊声四起,整座南京城陷入混乱。
“什么?建文帝真的死了?”“李武和朱棣竟至南京?”消息迅速传开,支持朱允炆的权贵们被惊醒,谣言伴随着火光席卷全城。
与此同时,城内一支由百余名守备军组成的队伍正朝府邸赶来,领头的是原守备使。得知流言后,他心生恐惧,急命属下赶往确认**。然而,他们还未接近府邸便遭遇朱棣和李武。
朱棣手握长剑,剑刃尚存血迹,眉宇间尽是镇定,只冷冷注视着靠近的军队及为首的守备使。
“朱允炆已伏法!尔等若即刻归降,既往不咎!”
守备使目睹朱棣身着龙袍现身,眼中满是震惊。
低语自言:“怎会如此……朱棣不该在北平吗?怎会在此南京!”
他不信,今日才接到朱棣于北平压制群臣的密报,短短数个时辰,朱棣竟至南京?
哗啦一下,身后数百将士齐齐跪倒。守备使亦被朱棣散发的威势压迫,双腿发软,跪倒在地。
烈焰映天,空街寂寥。三百多人伏地颤抖,高呼:“吾等拜见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