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水浒:水泊梁山今天反了》最新章节。
蔡攸不敢再妄动,只能转头问:"梁山匪徒撤了吗?"
王焕点头回答:"已经撤退!"
蔡攸长舒一口气,又问:"营中还有多少人马?"
"剩下五万七千多人。”
刚刚在大营防守时,王焕已命各部清点人数,如今十四万大军仅剩这一点,除去战死的,估计大部分都已溃散。
而现有的五万七千余人中,既有他们的部队,也有来自京畿的禁军,目前编制非常混乱。
加之刚才一战,被梁山兵马打得惨败,士兵们士气低落,这让王焕对这支五万多人的战斗力深感忧虑。
接下来该如何继续作战呢?
蔡攸得知剩下这些兵马后,脸色骤变,道:“除了杨温那部分,我还拥有十四万大军,为何一场战斗之后,就只剩下这点了?”
“梁山贼寇再厉害,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灭这么多人。”
王焕见蔡攸一脸恐惧之色,连忙安慰道:“大帅无需担忧,先前溃兵数量众多,因担心贼寇趁势攻入大营,我们便关闭了营门。”
“许多士兵未能及时进入,大军纷纷向后溃逃。
大帅可向广济军下达命令,让当地知州协助收集溃兵,至少能带回几万兵力。”
蔡攸听后,脸色稍有缓和,但随即又道:“广济军距离这里还很远,为何不亲自收集溃兵?这样岂不是更快?等他们收拢溃兵后再赶过来,至少要好几天吧?这岂不是浪费时间!”
王焕无奈回应:“大帅有所不知,梁山贼寇虽已撤离,但仍留了几支小队,正朝后追击。”
“恐怕溃兵一旦被追上,会被驱赶到几十里外,我们现在也不敢贸然行动,所以无法收拢溃兵。”
蔡攸听完这话,脸色更加难看,急忙道:“若仅靠这五万多人,而且士气已失,过不了两天如何抵挡住梁山贼寇的进攻?”
“不如全 ** 移营地,撤退至广济军,等收集完溃兵后,再回师剿灭梁山贼寇。”
李从吉闻言,急切地说:“没有皇上的旨意,擅自撤兵恐怕会引起朝廷责罚。”
此次出征,宋徽宗极为重视,亲自规定了每日行军距离,因此蔡攸才未拖慢行军速度。
若非蔡攸采纳了徐京等人的建议,并向宋徽宗说明情况,恐怕自作主张的宋徽宗,甚至会提前制定好作战计划。
上次高俅领军出征,赵佶曾亲自设计阵图。
然而高俅最终战败,赵佶反思后认为问题出在阵图上。
因此,他再次下令,要求相关部门制作更加完善的阵图。
然而,这一指令却让朝廷中的将领们忧心忡忡。
自宋代开始,皇帝常会赐予领兵将领阵图,让他们按图布阵作战。
然而,行军打仗需要灵活应对,因地制宜。
很多时候,皇帝掌握的情报并不准确,将领到达战场后发现地形根本不适合按照阵图部署兵力。
若强行照搬阵图,不仅普通将领缺乏违抗圣命的胆量,而且军队中通常还会有皇帝派遣的监军。
这些监军往往极为严格,连鸡毛都可能被当作令牌,怎会允许将领擅自改动皇帝批准的阵图?
于是,将领只能不顾实际情况,硬着头皮按照阵图布阵,结果自然难以如意。
可以说,许多失败正是由于这些阵图造成的。
节度使们抵达东京后,向蔡攸说明了其中的利弊关系,希望凭借蔡攸对赵佶的影响,劝阻这位满怀雄心壮志的皇帝。
蔡攸听后陷入了沉思。
他知道赵佶因高俅之死而震怒,这次出征前,他曾与枢密院反复商议,最终才确定了行动路线。
一旦此时退缩,恐怕赵佶不会轻易放过他。
过去天下太平时,即便犯错冒犯赵佶,皇帝也可能不予追究。
但如今梁山势力崛起,接连攻占胶东,让朝廷颜面扫地。
在这种形势下,蔡攸若再有轻举妄动,后果不堪设想。
王焕见蔡攸迟疑,急忙说道:“大帅不必担心!我军虽人数较少,但五万多人足以坚守阵地。
梁山贼寇一时之间也无法攻入。
只需坚持数日,广济军便可集结溃散部队前来支援,到时候整编兵力、提升士气,剿灭贼寇并非难事。”
蔡攸强忍悲痛,目光如炬般注视着王焕:“梁山贼寇当真攻不进来?莫要拿我的生死当儿戏!”
王焕、徐京等人听罢,心中暗暗叹息。
如今大军刚遭挫败,蔡攸非但不谋划对策,反而只顾自身安危,如此主帅,怎能打胜仗?
战场之上,若非蔡攸临阵脱逃,动摇军心,他们怎会惨败至此?然而这些话终究不能明言,王焕只能安慰道:“大帅请宽心,营寨由我等亲自设防,固若金汤,梁山贼寇绝难攻破。”
蔡攸依旧心存疑虑,又将目光投向其余三位节度使,三人见状忙不迭点头附和。
徐京等人深知,近日皇帝震怒,朝中官员人人自危。
赵佶野心勃勃,一心想要收复燕云,成就一代明主之名。
而今梁山起事,不仅反叛朝廷,更斩杀重臣,这无疑是对他的极大羞辱。
这一战,赵佶势必要清除逆贼,稳固江山。
若他们贸然撤军回朝,恐怕龙颜难测。
蔡攸或可凭借皇恩保全性命,但他们身为节度使,却极可能成为皇帝警示群臣的牺牲品。
宋廷重文轻武,文官弃城尚可免罪,武将却无此优待。
一旦败绩失势,除非背景深厚,否则免不了被文官弹劾,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见众人一致承诺,蔡攸才勉强点头:“诸位将军多加努力,此事便拜托了。”随即,他命亲信持令牌前往广济军传达命令,并提及杨温迟迟未到,愤然说道:“速派人催促杨温,若再不来汇合,定让他吃不了兜着走!”
……
杨温此刻颇为无奈。
他接获朝廷调令后,循规蹈矩沿指定路线行至淮阳军时,却被杨志大军拦住去路。
此时,杨志大军驻扎于宿迁,项元镇与云天彪为副将,陈希真协助军务,刘广则坐镇沂州府。
宿迁临靠运河,杨志早命士兵以木材、船只等物堵塞河道,切断杨温北上的路径。
杨温若想继续北上,绕道而行绝非易事,除非能战胜杨志。
……
杨温出身河东,生于汴梁,乃杨令公之后,也是青面兽杨志的远亲。
其祖父杨文素为杨文广的堂兄弟,父亲杨重立,人称杨三官人,外号拦路虎,武艺非凡。
此刻,两军对峙已逾十日,杨温大营距宿迁仅十里之遥。
然而,杨志闭营不出,使杨温进退维谷,只能命人打造石炮,准备攻打宿迁城。
二人虽属同宗,却多年未有往来。
杨志身为嫡系,肩负复兴家族重任,却境况不及杨温。
杨温另辟蹊径,投身草莽,适逢其会,一路建功,终成江夏零陵节度使。
杨温发迹后也曾欲助杨志,却被其婉拒参与西军的机会,这让杨温颇为愤怒。
杨温甚至怀疑杨志怕事避祸,双方因此交恶,加之旁支与嫡系的隔阂,从此形同陌路。
或许杨温未曾料到,多年后再见杨志,竟是在战场上。
更令人意外的是,杨志不仅也加入草莽,且比自己当年更为出色,甚至涉足更为隐秘的营生。
昔日,杨老令公随宋太宗北伐,以身殉国,而如今杨家子孙却意图反叛大宋,实在讽刺。
还有项元镇,做了一辈子节度使,最终还是回归草莽,让杨温感慨万分。
这两人,一个是族人,一个是同僚,如今皆与己为敌,真可谓世事难料。
清晨,杨温接到手下报告,梁山大军已逼近。
望楼上,杨温眺望前方,一里外,梁山大军已列阵待战。
杨温早已观察许久,见梁山将士阵容整齐、气势雄壮,心中对其评价颇高。
然而,军威强盛并不意味着作战勇敢,否则金銮殿的金瓜卫士便是世间顶尖精锐。
杨温尚未与梁山交锋,但从过往战绩及此番气势推测,梁山兵马的战斗力可见一斑。
相较京畿禁军,梁山显然更胜一筹。
梁山全军的装备让杨温颇为艳羡,尤其那排在阵前的小方阵,竟全是铁甲兵,实在令人惊叹。
原本杨温打算给杨志一个下马威,但目睹那一营铁甲兵后,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此时,只见梁山阵营中有巨石炮由民夫推送至阵前,瞬间吸引杨温注意。
身旁一位副将道:“节帅,敌方石炮体积庞大,似乎为重型炮,似是要用以攻破我营。”
杨温点头,知晓王师中等人逃至沧州后进京请罪,梁山用石炮攻陷青州之事已非秘密。
杨温手中早有此类情报,提及梁山新式石炮,即便青州未破,早前项元镇之败亦与此炮有关。
“传令,命营内炮手备战,瞄准敌方石炮射击!”
杨温不敢掉以轻心,梁山凭此新式石炮攻陷青州,攻破他的营地并非难事。
趁敌方石炮尚未稳固,杨志决定率先发起攻势。
副将领命后迅速离去。
不久,营中响起喊杀声,随后是一阵呼啸声,一颗巨大石弹从官军营中发射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