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水浒:水泊梁山今天反了》最新章节。
……
青州城内。
午时已过,原本混乱的青州城如今渐渐平静下来。
梁山军队进城后,自然要设立公审台,惩治了一些恶霸污吏,抄没的财物悉数分发给城中的贫苦百姓。
那些趁火 ** 的歹徒也被抓住,青州城内一阵血雨腥风。
梁山军秋毫无犯,对于百姓而言无疑是好事,更何况他们还清理了恶霸,发放粮食,很快就赢得了民众的拥戴。
梁山泊的大名,青州百姓虽有所耳闻,但不像济州、东平的百姓那般有切身体会,心中难免有些忐忑。
如今看来,梁山泊确实是一群替天行道、锄强扶弱的好汉。
虽然城池被占据,但青州百姓并未受太大影响,反而得到了些许实惠,于是安心下来,生活迅速恢复正常。
府衙内,徐悟锋正注视着登莱二州的局势,忽然亲兵来报,说扈三娘返回,还带回了李清照。
“李清照!”
徐悟锋目光微动,露出一丝惊异。
这位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之人,他在往昔的学习中早已熟悉。
教科书里总少不了她的词句。
扈三娘不是领命前往寿光了吗?怎会在此遇见李清照?
徐悟锋不及细想,他对这位才女充满兴趣。
能亲眼见到这般人物,他绝不会错过机会。
李清照生于士大夫之家,其父李格非乃苏轼门生,宋神宗年间的进士;其母则为王珪长女。
出身显赫且才华横溢,她于某年元宵赏灯时偶遇赵挺之之子赵明诚。
赵明诚早闻李清照诗词之美,心生仰慕。
见面后更是倾心不已。
回家后,他通过委婉方式告知父亲,赵挺之领悟其意,派人至李家提亲。
赵佶即位次年,李清照与赵明诚成婚。
两人情投意合,常以收藏金石书画为乐。
然而好景不长。
婚后次年,朝中党争再起,李家卷入其中,李格非因被列入元佑党籍,失去京城职务。
元佑党籍牵连十八人,李格非位列第五,被罢去京东路提点刑狱之职。
党争愈演愈烈,李格非的罪名甚至波及李清照,赵佶颁布诏令,禁止宗室与元佑党人后代联姻。
这对恩爱夫妻不仅面临分离危机,汴京城也再无李清照容身之处。
无奈之下,她只得独自离京返乡,投靠被遣返的家人。
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蔡京失势,赵挺之暂摄大权,废除元佑党籍碑并大赦天下。
李清照终于得以重返东京,与赵明诚重聚。
然而好景难续。
大观元年正月,蔡京再度执政,赵家厄运降临。
三月,赵挺之遭罢官,不久病逝。
随后蔡京诬陷,东京城内所有赵氏家属、亲友均被捕入狱。
赵家因缺乏实证很快获释。
当时赵明诚初入官场,虽其父赵挺之在与蔡京的争斗中失利,但宋徽宗仍念及他的功劳,追封他为司徒,谥号清宪。
若仅限于此,赵明诚凭借自身能力以及父亲遗留的影响,本可在朝廷有所作为。
然而,蔡京此人怎会善罢甘休?即便赵挺之已逝,蔡京仍向徽宗进谗言,再次诋毁他。
徽宗犹豫不决,之前还追封赵挺之,听信蔡京之言后,立即下诏剥夺了他的封号。
满怀抱负的赵明诚因此被革职,降为平民,京城内又有蔡京党羽横行,赵家难以在京师久留。
从此,李清照与赵明诚返回青州的宅邸,过起了隐居乡野的生活。
这段时期,赵明诚沉迷于收藏古董文物,常常外出探访遗迹,游历山水,家中多半时间只剩他妻子。
按正史记载,这对夫妇在青州度过整整十三年。
但如今,徐悟锋的介入使情况发生变化。
直到今年蔡京被罢免,王黼继任 ** ,并废止了蔡京推行的所有政策。
王黼依靠梁师成扶摇直上,但他在朝中根基薄弱,缺乏有力助手。
曾任 ** 的赵挺之门生众多,王黼抓住机会,希望借助赵明诚重新进入政坛,以争取赵挺之旧部的支持。
青州府衙的大堂上,徐悟锋终于见到传说中的李清照。
她刚满三十三岁,在青州的几年里,生活平静,虽谈不上富裕,却也无太多烦恼。
她常以笔墨抒怀,研究学问,搜集古籍,且未生育,显得格外年轻。
论容貌,李清照算得上佳人,加之饱读诗书,气质出众,令人眼前一亮。
温婉知性,内外兼修。
这是徐悟锋见到李清照时的第一印象。
他对她颇为好奇,而李清照对徐悟锋同样充满兴趣。
梁山势力日渐壮大,山东、河北一带,徐悟锋的名字广为人知。
花荣遇险时,徐悟锋亲自赶赴青州,此事在青州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李清照难以不知。
自徐悟锋 ** 以来,短短三年间,就在朝廷的眼皮底下搅动风云,从最初的数百草寇发展至数万大军,多次击败官军,许多元老宿将亦败于其手,致使天子威信大损。
大宋立国百年,未曾有过这般巨寇,令人惊叹。
更令人感慨的是,这样的人才本是富家子弟,因括田法所迫,才被迫落草为寇。
因此,许多人认为,若无括田法,朝廷不会陷入今日困境。
古语说苛政猛于虎,这话犹在耳边。
在李清照看来,徐悟锋出身草莽,纵横齐鲁,不过数月便攻至青州,占据胶东也是早晚的事。
不论他结局如何,李清照认为徐悟锋确是奇才。
初次见到徐悟锋,李清照十分惊讶,这位传闻中的巨寇,不仅容貌英俊,年仅二十出头,且不似想象中那般凶狠。
徐悟锋请李清照坐下,让人送上茶水,略作寒暄后,便将话题转到赵明诚身上。
徐悟锋对赵明诚本人并不重视,但对其背后家族的实力却不敢小觑。
赵挺之去世近十年,人死如灯灭,如今朝堂之上已无太多影响,但在山东地区,其影响力依然存在。
赵明诚是密州诸城人,赵氏在当地为大族,李清照家同样如此,李家为齐州望族,只是在梁山军逼近齐州时,不少李家人都已逃离。
虽然徐悟锋对这些世家大族颇有微词,甚至带些偏见,但他明白,要治理国家,离不开这些儒家士大夫。
有人建议复兴百家之学。
徐悟锋冷笑一声,如今是宋朝,非汉代可比。
两汉时期尚能捕捉到诸子百家的余韵,然而到了宋朝,历经近千年的变迁,再提及诸子百家岂非荒诞。
当下现实是,“百家”即是“儒家”,“儒家”便是“百家”。
农学、工学、法学、兵法等领域,已被儒家全面吸收,表面皆披着儒家的外衣。
徐悟锋与李清照交好,其意图在于招揽赵明诚,此人为前朝显贵之后,若能归附,影响不容小觑。
徐悟锋看重赵明诚的出身,与王黼的想法一致,皆欲拉拢赵挺之的门生故旧,甚至赵家、李家之人。
如今李清照已至,只待能否将赵明诚纳入麾下。
徐悟锋并不担忧赵明诚不从,因其印象中,此人并非刚毅之辈,更非舍身取义的志士。
赵明诚的前半生平淡无奇,但在靖康之变后,却做出了一件遗臭万年的事。
彼时他任江宁知府,下属将官发生叛乱,城中有知情者察觉并告知赵明诚。
然而赵明诚并未重视,也未采取措施,果然当晚叛乱爆发。
赵明诚闻乱即弃城而逃,城中将官则自发平定叛乱。
此事传至朝廷,赵明诚自然难辞其咎,随即被罢官。
当时李清照仍在城中,她万万没想到赵明诚会独自逃离。
李清照悲痛之余,对赵明诚临阵脱逃深感羞辱,遂写下名篇《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后人解读此诗,以为李清照意在讽喻南宋朝廷的退缩。
然而当时南宋并未偏安,岳飞等将领正积极抗金。
赵明诚读此诗后,郁郁寡欢,不久病逝。
在徐悟锋看来,这诗极可能是李清照对赵明诚的讽刺。
不过后世多爱抬高名人地位,仿佛李清照讽刺赵明诚便失了格调,非要解释为讽刺南宋朝廷。
李清照听徐悟锋提及丈夫,略作沉吟后问:“若是我夫被擒,不知贵方将如何对待?”
徐悟锋含笑答道:“赵明诚出身名门,如今又是莱州知州。
若他愿意归顺,那是再好不过;若不愿,我也无意为难于他。
你们可继续居于青州,只是未经许可,不得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