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天赐良臣》最新章节。
昌平皇庄的打谷场上,金黄的麦粒堆成了小山。李辰浩手持铁质矩尺,正在监督差役们将官粮过斗入仓。每量完一户,庄头老赵便用朱笔在鱼鳞册上记下数目,身后的算盘珠子噼啪作响。
"王柱子家,上等田二十亩,纳粮二石一斗!"
随着唱报声,围观的人群发出惊叹。这个去年为交丁税卖女儿的老农,此刻正挺直腰杆将自家麦子倒入官斛,眼角还挂着泪花——今年留下的余粮,足够全家吃到明年夏收。
"下一户,赵家庄..."
唱报声突然中断。李辰浩抬头,看见老赵的算盘僵在半空,眼睛直勾勾盯着账册。顺着视线看去,总数栏赫然写着:三千七百六十五石四斗。这比去年同期的两千八百九十石,整整多出三成有余!
"没算错?"李辰浩低声问。
老赵胡子直颤:"算了三遍...清丈出的隐田就有一千二百亩..."
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胤禛带着十余名户部官员疾驰而来,为首的正是素来反对新政的户部右侍郎萨尔泰。这位八爷党的干将不等马停稳就跳下来,厉声喝道:"本官奉旨查验!账册拿来!"
李辰浩递上鱼鳞册,故意将空白丁税银箱摆在旁边。箱底仅有的几锭银子,是那些尚未清丈田亩的散户缴纳的——与堆积如山的粮袋形成刺眼对比。
萨尔泰的额头渗出冷汗。他翻遍账册,突然指着某处:"这赵家庄去年纳粮三百石,今年为何变成九十石?"
"大人明鉴。"李辰浩早有准备,取出另一本账册,"赵家原有田五千亩,隐报三千亩。往年按三十丁计税,合银一百五十两,折粮三百石。如今按实有田亩纳赋,每亩一斗五升..."
"荒谬!"萨尔泰打断道,"《赋役全书》明明规定..."
"《全书》规定民田每亩征三升。"胤禛突然开口,"但赵家庄的田是钦赐庄田,按例征赋倍之。"他冷笑一声,"侍郎大人连这个都忘了?"
萨尔泰脸色铁青。此时几个农民抬着块石碑过来,上面刻着新税法的具体细则——这是李辰浩的主意,将枯燥律条转化为百姓能懂的图文。
"王爷..."萨尔泰压低声音,"您这是要与满朝文武为敌啊!"
胤禛抚摸着石碑上"永不加赋"四个大字:"是与蛀虫为敌。"
回京路上,胤禛难得地露出笑意。途经卢沟桥时,他突然驻马:"李辰浩,你可知为何增税三成,百姓反而称颂?"
"因为隐田现形,兼并止步。"李辰浩指向远处复耕的荒地,"更重要的是,百姓知道了交多少、为何交。"
胤禛颔首:"明日皇阿玛召见,你随行。"
乾清宫的铜壶滴漏刚到未时,李辰浩就跟着胤禛进了养心殿。康熙正在批阅《昌平赋役实录》,御案上还摊着本《孟子》。见他们进来,老皇帝头也不抬:
"老四,你这'摊丁入亩',与孟子'仁政必自经界始'倒是暗合。"
胤禛跪伏在地:"儿臣愚钝,不过见百姓困苦..."
"起来。"康熙突然将本奏折掷过来,"看看这个。"
李辰浩偷眼瞥去,是通政司汇总的弹劾奏章,足有二十余本。最上面那本来自佟国维,痛陈新政"六害",其中"紊乱祖制"四字被朱笔圈出。
"儿臣有辩。"胤禛不慌不忙取出本册子,"这是昌平县三十年来的丁银簿册。康熙四十年,在册人丁两万一千;五十年,两万九千。而实际户数..."他又取出本黄册,"反从四千三百户减至三千七百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