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我为大隋延运三百年》最新章节。
紫微宫,御书房。
烛火摇曳,映照着杨侑年轻却已初显棱角的面庞。他手中紧握着一份墨迹淋漓的奏疏草稿。那奏疏抬头,赫然是触目惊心的四个字——《还政疏》!
疏文措辞恭谨,追述监国林天生扶危定倾、再造乾坤的盖世功勋,言其恩同再造。笔锋一转,却直指核心:
“…然国赖长君,政贵归一。今陛下春秋日盛,圣聪天纵,勤政爱民,已具总揽万机之资。臣等伏乞监国大人,体念陛下拳拳亲政之心,苍生仰望明君之切,上还摄政之权,归政于陛下,以正名器,以安天下…”
落款处空着,但字里行间那股世家勋贵特有的、带着矜持与试探的鼓动意味,却几乎要透纸而出。
杨侑盯着这份奏疏,胸膛起伏。
就在这时,一阵沉稳的脚步声由远及近。杨侑心头一跳,几乎是本能地将那份《还政疏》草稿慌乱地塞入袖中深处,仿佛那是什么烫手的烙铁。
林天生缓步走入御书房,玄青的袍服在烛光下流淌着沉静的光泽。
“陛下夤夜仍在批阅奏章,勤政之心可嘉,然亦需保重龙体。”林天生的声音温醇,带着长辈的关切。
“有劳亚父挂心。”杨侑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自然,“不过是些各地农桑水利的寻常条陈…金锚新币流通顺畅,杜阁督新政卓有成效,各地呈报,皆是民心渐安之象。”他刻意将话题引向杜衡的功绩,仿佛这样就能掩盖袖中那份奏疏带来的心虚。
林天生微微颔首,目光却似乎不经意地扫过杨侑紧拢的袖口,眼底深处掠过一丝了然,却又转瞬即逝,化作更深的平静。他并未追问,只是走到御案旁,拿起一份关于幽州军镇轮调换防的奏本,从容道:
“秦陌奏报,幽州新轮调之将校已悉数到位,操演精熟。旧将虽有微词,然军功赎田之制推行,士卒归心,大局无碍。”
“沈墨所拟《均田后续核查章程》,条理清晰,可发各地道州,着有司严行。朱雀部察院将协同暗访,杜绝豪强隐匿兼并之弊。”
“至于杜衡处…” 他顿了顿,看向杨侑,“金锚虽定,然五谷丰歉关乎秤杆平衡,关乎钱值根本。今岁漕运量增三成,官仓储粮充盈,此乃定鼎之基。陛下可择吉日,亲临洛口仓巡视,以示重农恤民之本。”
他的话语条理分明,将帝国军政要务的核心脉络清晰道出,依旧是那个总揽全局、举重若轻的监国大人。杨侑听着,心中那点刚刚升腾起的亲政渴望,竟不由自主地被一种熟悉的依赖感所取代。袖中的那份奏疏,此刻仿佛重逾千斤,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
“亚父…思虑周全,朕…知道了。”杨侑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干涩。
林天生深深看了他一眼,那目光仿佛能穿透人心。
“陛下已非垂髫之年,此等军国要务,心中当自有丘壑。”
“寒衣阁所行诸事,皆为陛下铺路,为社稷奠基。路铺就了,基石稳固了…”
他微微一顿,声音如同古井深潭,不起波澜,却蕴含着某种石破天惊的力量:
“便是该…物归原主之时了。”
杨侑猛地抬头,瞳孔骤然收缩!物归原主?亚父他…他知道了?他竟主动提及?!
林天生却不再多言,只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躬身告退。
三日后,大朝会。宣政殿。
气氛庄严肃穆,百官齐集。
“诸公。”林天生的声音响起。
“昔年江都惊变,山河破碎,帝星飘摇。天生一介深宫孺子,蒙萧后娘娘深恩活命,受先帝昭仁太子托孤之重,于乱世烽烟中,得寒衣袍泽不弃,方得苟全性命于草莽。”
“后创寒衣阁,立四象之基,收离散之卒,聚流亡之民,扶幼主于倾颓,复神都于板荡,北驱突厥,南平江淮,内安黎庶,外定邦交…十数载刀尖起舞,呕心沥血,所为者何?”
他微微一顿,目光投向御座上的杨侑,眼中流露出深沉的慈爱与欣慰:
“只为不负萧后娘娘雪夜活命之恩!不负昭仁太子榻前托国之信!不负万千将士袍泽,血染疆场之志!”
“幸赖陛下天资聪颖,励精图治,更赖诸公戮力同心,寒衣四象竭忠尽智,今我大隋,金瓯无缺,万民归心,新政初成,气象更新!金锚定鼎,国基已固!”
他托起那枚玄黑的监国虎符,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尘埃落定的庄严:
“天生昔日受命于危难,执此虎符,总摄国政,实乃权宜之计,不得已而为之!
“今,陛下春秋鼎盛,圣德日隆,已具君临天下、总揽万机之伟力!
“天生使命已毕,恩情已酬!
“当此海晏河清之际,岂敢再踞权位,有碍圣听?!”
“臣,林天生——
“谨奉还监国虎符!
“自即日起,卸去一切摄政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