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我的春夏秋冬:人生全记》最新章节。
八月的烈日炙烤着工地,搅拌机的轰鸣声中夹杂着蝉鸣,我抱着图纸站在临时搭建的工棚前,望着聚集在警戒线外的村民,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
三天前,因木粉飞扬引发的争执还历历在目,此刻他们紧锁的眉头和交叉的双臂,仍像一堵无形的墙横亘在我们之间。
“各位叔婶,今天请大家来,是想说说我们整改的新方案。”
我展开图纸铺在长条桌上,图纸边缘被晒得微微卷起。指尖划过标注着隔音墙的平面图,“这堵隔音墙高四米,用空心砖加吸音棉,既能挡住木粉,又能降低切割噪音。”
人群中有人伸长脖子凑近细看,李大爷拄着拐杖往前挪了两步,浑浊的眼睛盯着图纸上的线条。
说到木粉处理环节时,我调出手机里的照片:“我们打算在仓库安装脉冲除尘器,收集的木粉会定期运到生物质燃料厂。”
话音未落,王婶突然开口:“说得好听,上次不也说盖防尘网?结果风一吹全散了!” 她身旁几个村民跟着点头,现场气氛瞬间紧绷。
我深吸一口气,从包里掏出检测报告:“这是第三方机构的数据,除尘器效率能达到 98%。而且我们准备雇村里的闲置劳动力负责日常清理,既能解决就业,也方便大家监督。”
人群中响起细碎的议论声,张大哥挠着头说:“要是真能在家门口挣钱,倒也不是不行。”
随着讨论深入,气氛渐渐缓和。我把带来的笔记本摊开:“大家有什么想法尽管提,咱们一起想办法。”
李大爷用拐杖轻点地面:“要是下雨天,木粉堆会不会被冲进排水沟?” 这个问题让我眼前一亮,赶紧记录下来。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建议,从排水沟改造到运输路线规划,每个人都参与其中。
夕阳把工棚的影子拉得很长时,原本剑拔弩张的村民们,竟围坐在一起讨论起木粉回收的细节。
这场风波像一记重锤敲醒了我。深夜的办公室里,台灯下摊满了《工业粉尘治理技术》《循环经济案例集》,电脑屏幕上闪烁着各类环保设备的参数。
我频繁往返于图书馆和建材市场,向设计院的老工程师请教除尘系统设计,甚至跑到邻市的木材加工厂实地考察。
那些日子,手机里存满了与专家的通话录音,笔记本上画满了各种方案草图。
白天的走访同样艰辛。记得第一次敲开王婶家的门,她隔着防盗门打量我:“又来做工作?” 我举起手里的果篮:“就想听听您的难处。” 屋里弥漫着潮湿的霉味,墙角的被褥上落着薄薄一层木粉。
王婶抹着眼泪说:“我孙子最近总咳嗽,医生说是吸入性过敏......” 这些真实的困境,比任何数据都更刺痛我。
此后的半个月,我走遍了村子里每一户受影响的家庭,泛黄的记事本上,不仅记着各家的诉求,还标注着老人的药费清单、孩子的入学时间。
在不断的摸索与调整中,新的治理方案逐渐成型。当我们带着改良后的设计再次来到村里时,村民们眼中的戒备早已换成期待。
看着他们主动帮忙搬运材料,听着工地上偶尔传来的笑声,我知道,这堵横亘在我们之间的 “墙”,终于被真诚与行动推倒了。
在和村民们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其实并不想和工厂闹僵,只是希望能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
有一位大爷拉着我的手说:“小伙子,我们也知道工厂不容易,但我们这日子也没法过啊。只要你们能把木粉管好,我们也不想天天来闹。”
大爷的话让我深受触动。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多方考察和研究,我决定在厂区内增加一套先进的除尘设备,从源头上减少木粉的产生和飘散。
这个决定遭到了厂里一些老员工的反对,他们觉得成本太高,而且不一定能有效果。老孙也劝我:“厂长,这设备可不便宜,万一效果不好,钱就打水漂了。”
我理解他们的担忧,但我更清楚,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工厂和村民的矛盾只会越来越深,最终影响到工厂的发展。
“我们不能只看眼前的成本,要从长远考虑。” 我对大家说,“只有解决了污染问题,工厂才能安稳发展,才能和村民们和谐共处。”
在我的坚持下,除尘设备很快就安装调试好了。看着原本飞扬的木粉被设备牢牢锁住,厂区周围的空气也变得清新起来,我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为了进一步增进和村民的关系,我还组织厂里的员工和村民一起举办了一场联谊活动。在活动上,我们一起包饺子、拉家常,欢声笑语不断。
村民们对工厂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他们看到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诚意和努力。
几个月后,当我再次来到村民家里回访时,那位圆脸的大姐拉着我进屋,非要给我塞几个刚摘的自家种的西红柿。
“厂长,你看,现在我们家院子干净多了,衣服也能放心晒了。” 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多亏了你,帮我们解决了这么多年的大难题。”
看着大姐开心的样子,我也由衷地感到高兴。这场持续多年的矛盾,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圆满解决。而我也明白了,只要真心为村民着想,用心去解决问题,就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
从那以后,工厂和村民的关系越来越好。村民们会在农忙时节给厂里送来自家种的新鲜蔬菜,厂里也会优先录用村里的劳动力。
一墙之隔不再是隔阂,而是连接工厂和村庄的纽带。每当看到厂区外村民们脸上的笑容,我就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晨雾还未散尽,我踩着露水往厂区走去。路边野菊沾着水珠,在风中轻轻摇晃,像是在无声诉说着平静。
往常这个时候,最怕听到手机震动,生怕是村民打来投诉电话,可最近这一周多,手机始终安静地躺在裤兜里,只偶尔响起些无关紧要的消息提示音。
推开车间铁门,潮湿和木粉混合的气味扑面而来,熟悉得让人安心。“哟,大功臣来啦!” 老李从烘干炉后探出头,脸上的污垢都掩不住笑意,手里还攥着扳手,“自打你那次把厂区拾掇的整洁,咱们这片区可算消停了。”
他边说边竖起大拇指,扳手在晨光里晃出一道金属的光。
老陈正往货架上码放工具,闻言也跟着搭腔:“可不是嘛!以前三天两头有村民跑来说燃气味儿重,现在路过村口,连王大爷家那爱较真的老母鸡都不冲咱们叫了!”
车间里响起一阵哄笑,滚筒的轰鸣声都跟着欢快了几分。
午饭时,食堂阿姨特意多给我打了勺红烧肉,油亮的肉块颤巍巍地堆在碗里。“厂长,干得漂亮!” 她围裙上还沾着面粉,笑得眼睛眯成了缝,“听说你上次去处理问题,连村里最刁钻的李婶都没挑出毛病,这手艺,绝了!”
周围吃饭的工友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有人举着筷子隔空比赞,有人笑着点头,让我原本还有些忐忑的心彻底踏实下来。
下午巡检时,主管特意把我叫住。他拍着我肩膀,力度不轻,却满是鼓励:“这次多亏有你!原本还担心那些问题处理不好,影响厂里和村民的关系,没想到你不仅解决了,还解决得这么漂亮。”
他的目光透着欣赏,“年轻人,好好干!”
夕阳西下,我站在厂区围墙边,看着远处村庄升起袅袅炊烟。没有村民的当面夸赞,可这份宁静,还有厂里人毫不吝啬的认可,比任何赞美都更让人满足。
晚风拂过脸颊,带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我知道,这是努力被看见、付出有回报的味道。往后的日子,就带着这份底气,继续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极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