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之林冲覆宋

第177章 孤注一掷(1/1)

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水浒之林冲覆宋》最新章节。

燕云十六州的战事结果,让宋国君臣上下的心中满是纠结,燕云十六州如今真的有希望重回汉人手中,但却与大宋无关,那林冲如今的声望如日中天,不止在北方,就是如今的南方之地的百姓也是多有称赞,再没人说他是草莽,乱臣贼子,凭借林冲如今的声望,只怕下一步他便要自立为王,与大宋彻底分割开来了。

在大宋皇宫的偏殿内,赵恒面色凝重地端坐在主位,下方站着李邦彦、王黼与韩愈三人,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赵恒紧皱眉头,率先开口道:“如今林冲收复燕云十六州半数之地,声威大震,朕日夜忧心,不知该如何应对,你们三人可有良策?”

李邦彦、王黼与韩愈面面相觑,一时都陷入沉思。过了许久,王黼拱手说道:“陛下,林冲虽手握重兵且立下大功,但他毕竟曾是我大宋将领,或许可派人招安,许以高官厚禄,为我所用,如此既能稳住林冲,又可彰显陛下仁德。”

赵恒微微摇头,面露忧虑之色:“林冲如今势力渐大,恐非高官厚禄所能轻易安抚,若招安不成,反而暴露朕的意图,引他猜忌,怕是适得其反。再说,我们早已行过招安之策,那林冲先前不同意,如今更不会答应了。”

众人又陷入沉默,绞尽脑汁思索应对之策,可商讨许久,仍是毫无头绪。这时,李邦彦眼珠一转,缓缓说道:“陛下,林冲之事一时难以解决,不妨从长计议。依臣之见,可让韩将军攻打大理。如今大理国力稍弱,我大宋若能将其拿下,便多了一条退路。万一北方局势失控,亦可退往大理,保存实力,徐图后计。”

此言一出,众人皆大惊失色。韩愈瞪大双眼,不可置信地看着李邦彦,说道:“李大人,大理虽国力不逮,但贸然兴兵,师出无名,且路途遥远,后勤补给困难重重,此乃劳民伤财之举,还望陛下三思啊!”

王黼也赶忙附和:“陛下,韩将军所言极是。如今我大宋北方局势未稳,此时分心攻打大理,恐会引发国内动荡,得不偿失。”

赵恒一脸错愕,沉思片刻后,目光严厉地看向李邦彦:“李爱卿,你为何会想出此等计策?攻打大理绝非小事,你莫要儿戏!”

李邦彦赶忙跪地,惶恐说道:“陛下,臣实是为大宋江山着想。林冲势力崛起太过迅猛,臣担心局势突变,我大宋届时将无回旋之地。攻打大理虽困难重重,但若能成功,便是一条绝佳退路,可保我大宋根基不失啊。”

赵恒眉头拧成一个“川”字,在殿中来回踱步,内心天人交战。这一决策关乎大宋国运,容不得半点马虎。而这突如其来的提议,让本就复杂的局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所有人都在等待着赵恒的最终决断。

“韩卿,你先行准备,朕思量思量!”

赵恒见韩愈领命退下准备,心中仍是犹豫不决。此事太过重大,关乎大宋国运,他实在不敢轻易定夺。思索再三,他决定前往太上皇宋徽宗赵佶的居所,希望能从这位曾经执掌大宋江山的父亲那里,得到一些指引。

当赵恒来到赵佶的住处时,只见园内繁花似锦,处处透着奢靡之气。自赵佶南渡来到江南,便沉醉在这温柔乡中,与李师师时常公开出游,早已没了往日帝王的威严与忧虑。

赵恒见到赵佶,行了大礼后,将李邦彦提出攻打大理,为大宋准备退路一事细细说来。赵佶听后,原本惬意的神情瞬间凝固,眉头紧紧皱起。他缓缓说道:“大理?那不过是穷乡僻壤之地,哪有我江南这般繁华富庶。出兵大理,不仅耗费国力,所得之地又能有何益处?朕在江南生活得如此自在,要那大理作甚?”

赵恒面露难色,说道:“父皇,儿臣也知此事棘手。只是如今林冲在北方势力渐大,李邦彦担心局势失控,认为攻打大理可备一条退路,以防万一。”

赵佶摆了摆手,不屑地说道:“林冲能成何事?他若真有不臣之心,自有办法对付。何必大动干戈去攻打大理,劳民伤财。这大好江南,朕还未享受够,可不想因这事坏了兴致。”

赵恒虽觉父皇之言有一定道理,但仍觉得李邦彦的提议也不能完全忽视。他沉思片刻后,对赵佶说道:“父皇,儿臣明白您的意思。只是为防万一,儿臣想先让韩愈备战,暂不出兵。如此一来,若北方局势恶化,我们也有应对的准备;若无事发生,也可避免贸然出兵带来的损失。”

赵佶微微皱眉,有些不悦地说:“备战也需耗费钱粮人力,你可要想清楚了。莫要到时候事没办成,还惹得国内民怨沸腾。”

赵恒赶忙躬身说道:“儿臣定当谨慎行事,不会让父皇失望。儿臣会密切关注北方局势,同时也会权衡备战的利弊,确保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赵佶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罢了罢了,你既已决定,便去做吧。只是凡事要以大局为重,切莫因小失大。”

赵恒谢过赵佶后,告辞离开。此时他的心中虽仍有纠结,但好歹有了一个初步的方向。他深知让韩愈备战只是权宜之计,未来如何应对林冲以及是否真的要攻打大理,都还需要根据局势的变化再做决断。

此时,秦桧一路快马加鞭,风尘仆仆地终于赶到临安城。一进城,他顾不上舟车劳顿,立刻着手准备求见李邦彦。他深知,此次肩负的使命关乎重大,不容有丝毫闪失。

秦桧先是派人前往李邦彦府邸递上名帖,表明自己有紧急要事求见。然而,李邦彦身为朝中重臣,事务繁忙,府中下人回复需稍作等候。秦桧心急如焚,但也只能在一旁焦急踱步,时不时望向府邸大门,盼望着能尽快得到召见。

约莫过了一个时辰,府中下人终于出来传话,邀秦桧入府。秦桧赶忙整理衣衫,怀揣着那封至关重要的信件,跟随下人匆匆步入府邸。一路上,他努力平复自己的心情,脑海中不断梳理着见到李邦彦后该如何措辞。

来到书房,只见李邦彦正坐在书桌前,神色凝重地审阅着公文。秦桧见状,赶忙恭敬地行礼,说道:“李大人,久闻大人为国事操劳,在下冒昧打扰,实有万分紧急之事相告。”

李邦彦抬眼打量了一下秦桧,见他满脸疲惫却又透着焦急,心中暗自思忖何事如此要紧,便说道:“秦大人不必多礼,有何事但说无妨。”

秦桧这才小心翼翼地从怀中掏出张叔夜的信,双手呈上,说道:“李大人,这是张大人让在下务必亲手交到您手中的信,信中所写,关系重大,还望大人仔细过目。”

李邦彦眉头微挑,接过信仔细研读起来。随着目光在信纸上移动,他的神色愈发凝重。看完信后,李邦彦抬眼看向秦桧,问道:“秦大人,张大人信中所言,可是当真?他真有心重回宋国,与我等里应外合?”

秦桧赶忙躬身,一脸笃定地说:“千真万确,李大人。张大人在信中所言句句发自肺腑。如今林冲势力渐大,张大人虽暂为其部属,但终究心系大宋。他深知若任由林冲发展,恐对大宋不利。如今见林冲领兵在外,北方防务空虚,正是绝佳时机,张大人希望李大人能说服官家出兵,他定会在北方来个里应外合,助宋军夺回北方之地。”

李邦彦微微点头,在书房内来回踱步,思索着其中利弊。良久,他停下脚步说道:“此事非同小可,官家近日正因林冲收复燕云十六州之事忧心忡忡,若能借此机会夺回北方,倒不失为良策。只是,这其中风险也极大,万一走漏风声,不仅张大人性命难保,还可能引发林冲的疯狂反扑,后果不堪设想。”

秦桧忙道:“李大人所虑极是。张大人也深知此事凶险,所以行事极为谨慎。此次派在下前来,便是想与大人商议出一个万全之策,确保万无一失。”

李邦彦沉思片刻后说道:“秦大人一路辛劳,先下去休息。此事容我仔细斟酌,再找机会面奏官家。在此期间,还望秦大人严守秘密,切莫走漏半点风声。”

秦桧点头称是,告辞离去。而李邦彦则陷入了沉思,他深知这是一个扭转局势的契机,但也是一步险棋。若想成功说服官家出兵,并与张叔夜里应外合,需要精心谋划,稍有不慎,便可能将大宋推向更加危险的境地。他暗自思忖着如何向赵恒进言,又该如何筹备这场机密的军事行动,大宋的命运,似乎在这一刻,又被推向了一个充满变数的十字路口。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北京保卫战逆转,延大明百年国祚
北京保卫战逆转,延大明百年国祚
在风云诡谲的大明,土木堡之变阴霾未散,北京保卫战一触即发。卫长国、郭一平临危受命,携手于谦等志士。朝堂之上,他们排众议谋良策;战场之中,整军备战强敌。烽火肆虐城墙,看这几位英雄如何力挽狂澜,让大明于生死边缘重焕生机,逆转国运。
孙苏中
永乐入梦我教我自己当皇帝
永乐入梦我教我自己当皇帝
关于永乐入梦我教我自己当皇帝:永乐朱棣穿回“燕王朱棣成为另一个意识,并逐步“同化永乐帝朱棣在生命终点(如第五次北征归途)意识模糊,再睁眼,发现自己回到了洪武二十五年,过程中伴随着双魂的摩擦、博弈、融合,以及对历史细节的“微操。
用钱打我
穿越东齐,从匪窝杀奔庙堂
穿越东齐,从匪窝杀奔庙堂
架空历史+权谋诡辩+甜过初恋!不可能,押寨夫人是女帝?她不是山贼吗?绝对不可能,二夫人是魔头?她不是侠女吗?万万不可能,三夫人是敌国公主?还说要吊死我?美人如玉,轻声腻语,温柔似刀:小成子,没有什么不可能。小成子,这天下送你可好?
我是踏脚石
谍战:动物都是我的内线
谍战:动物都是我的内线
魂穿民国28年,高凌宇发现自己成了新政府旗下,76号特工总部,情报处的一名小情报员,简而言之便是投靠了小本子的狗汉奸。而除了特工汉奸这个身份,他发现自己,居然还有另外一层身份,是军统的一名内线,是受到上海站站长陈恭树的命令,才潜伏在76号。虽然成了名间谍,但高凌宇却丝毫不慌,因为魂穿后,他如愿获得了一种超凡能力,他竟可以做到,将自己的灵魂一分为二。而另外一半灵魂,可以附身在任何动物体内,随后便可
白色茶叶蛋
逍遥红楼
逍遥红楼
金陵十二钗的绝世奇才,终逃不过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定前生。而惊世的顽石,也不过是一块无法补天的石头!红楼轰然倒下,梦醒而碎,青灯古佛的云空未必空,随经文诉出曹雪芹满腔幽怨。红楼无梦,只余梦影残痕!了个迎加入红楼大家庭!!
徐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