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三国野史!》最新章节。
第十一回 阴煞围孤城义气驰援 魔戟战濮阳霸主遇劫
徐州城内,空气沉重得仿佛凝结了血痂。城外曹军如黑潮般涌动,其散发出的庞大军阵煞气与怨毒之意,混合着不久前被屠戮生灵所化的稀薄“怨煞”,形成一种令人窒息的威压,无声地侵蚀着守城军民的意志。陶谦府衙之内,灯火昏黄,映照着一众文武官员焦虑而疲惫的面容。
此时,献计之人排众而出。此人乃东海朐县糜竺,字子仲。糜氏乃当地豪富,但他并非寻常商贾。传闻糜竺早年商旅归途中,曾遇一异象。一绝色女子于荒野求载,竺以礼相待,下车让妇人独坐,自己步行相随。妇人感其诚,复请同车,竺虽应允,却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其内蕴的纯净“正气”隐隐外放。行数里,妇人临别时,竟告之:“吾乃南天离火之灵,奉玄冥之谕,当以灾厄焚汝家宅,以应此地积怨。然感君子之风,气纯意正,特此示警。速归,散尽家财,或可免祸。”言毕,其身影竟如青烟般融入暮色。
糜竺大骇,飞奔归家,当夜不顾族人惊疑,强令将家财尽数搬出,散于贫苦乡邻。果然当晚,府中无端燃起大火,火势诡异,竟难以扑灭,最终只余焦土。自此,糜竺更笃信天地间有无形之力,善恶因果,气运流转皆非虚言。他广施钱粮,济危扶困,不仅为积累善缘,更似在有意维持自身那份纯净的“正气”,以期抵御这乱世越发浓重的阴煞。陶谦感其名,亦察其气清意正,非凡俗富户,遂聘为别驾从事。
此刻,糜竺拱手,其意坚定:“府君,徐州危殆,皆因曹操势大且怨毒之意炽盛。然强梁必有破绽,仅凭我等残存之‘气’,难以久持。某不才,愿冒死前往北海郡,说服孔文举太守。孔公乃圣人之后,胸怀‘正气’,虽力有不逮,然其名望可为号召。再遣一能言善辩之士,往青州联络田楷将军。田将军麾下兵精将猛,若得此两路外援,分其军势,内外夹击,曹操怨气再重,亦难兼顾,或有一线生机!”
陶谦眼中掠过一丝希冀,这乱世之中,所谓的“正气”往往脆弱不堪,但他此刻别无选择。他看向堂下:“谁愿往青州,面见田楷将军,陈说利害?”
一人应声而出,身形挺拔,目光锐利,显是“凝意”有成之士。众人视之,乃广陵陈登,字元龙。陈登接下令箭,略作准备,便携书信,趁夜色掩护,凭借其敏锐的“意”感知避开曹军斥候,悄然出城,往青州而去。糜竺亦整理行装,在陶谦殷切目光中,向北海方向疾驰。城中,陶谦强打精神,调动残存兵力,凝聚起微弱的守城气意,准备迎接曹操更猛烈的攻势。
再说北海郡,太守孔融,孔文举,身为孔圣二十世孙,泰山都尉之子,自幼便以才智闻名。他试图在这浊世中维系一丝圣贤教化与汉室的“正气”,然其“意”偏于文弱,于这铁血杀伐、煞气横行的时代,显得格格不入。他好客,常言:“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仿佛想用这种方式,冲淡弥漫天地的血腥与戾气。
当日,孔融正与几位幕僚清谈,忽闻徐州糜竺求见。糜竺入内,呈上陶谦血书,泣陈曹操屠戮之惨状与徐州危局,恳请孔融发“大义”之兵相救。
孔融闻言,面露悲悯,叹道:“陶恭祖仁厚君子,竟遭此横祸!曹孟德昔日亦有义举,何以今日戾气如此之重,怨毒如此之深!子仲远来求援,吾岂能坐视?然曹操势大,其麾下煞气凝结,非同小可。我当先修书一封,以理劝之,探其‘意’向。若其执迷不悟,再动兵不迟。”他体内那份源自儒家传承的“正气”,让他本能地倾向于先礼后兵。
糜竺急道:“明公,曹操此刻已被父仇点燃心头魔障,怨毒煞气充斥肺腑,其‘霸者之意’已然扭曲,绝非言语可以劝解!恳请速发救兵,迟则晚矣!”
孔融沉吟,一面命人检点兵马,聚拢北海军那并不算强盛的兵家煞气,一面撰写书信。正议间,警报突至!黄巾余孽管亥,裹挟数万流寇,挟带着当年黄天覆灭残留的怨念与疯狂煞气,杀奔北海而来!
孔融大惊失色!他这点维持秩序的“正气”,如何抵挡这等数量庞大、混乱污秽的煞气洪流?他急忙点起本部兵马出城迎战。
管亥策马阵前,面目狰狞,周身缠绕着肉眼可见的灰黑色煞气,大喝道:“孔融老儿!吾知你北海粮多,速献万石军粮,某家自退!否则,待我攻破城池,定叫你这圣人之后与满城老幼,神魂俱灭,化为我黄巾怨煞的一部分!”
孔融怒斥:“吾乃汉臣,守汉土,岂能资粮与贼!”其声虽正,然“气”弱“意”虚,在管亥狂暴的煞气前,如同风中残烛。
管亥狞笑,拍马舞刀,直取孔融。其刀法粗鄙,全凭一股煞气催动,却也威势惊人。孔融部将宗宝挺枪迎上,枪尖凝聚的微弱军阵煞气试图抵挡。然“铛”的一声巨响,宗宝的长枪竟被管亥蛮横的刀势直接劈断!下一瞬,刀光闪过,宗宝头颅飞起,鲜血与消散的煞气一同喷洒!
北海军阵脚大乱,残余的“正气”被恐惧瞬间冲垮,士兵们惊叫着逃回城内。管亥挥兵围城,黄巾贼寇的呼喝与他们身上散发的污秽煞气,将北海城围得如同铁桶一般,城内人心惶惶,孔融面如死灰,几近绝望。糜竺更是心急如焚,暗骂自己来得不巧,竟陷入这般绝境。
次日,孔融登城,只见城外黄巾贼寇如蚁附膻,黑压压一片,煞气冲天,隐隐扭曲了光线。他正忧虑间,忽见西南方向,一骑如电,冲入贼阵!那骑士枪出如龙,身形矫健,周身竟散发着一股锐不可当的“意”,所过之处,贼寇人仰马翻,仿佛狂涛中的礁石!那骑士竟硬生生杀穿重围,直抵城下,大喝:“开门!”
孔融惊疑不定,不敢贸然开门。贼众已追至护城河边,那骑士回身,长枪连刺,寒星点点,瞬间又有十数名贼寇惨叫落马,其枪尖蕴含的“穿透之意”竟能轻易破开贼寇粗浅的护体煞气!贼众被其凶威所慑,稍稍后退。孔融见状,急命开门。
那骑士入城,弃枪下马,大步流星登城拜见。孔融问其名姓,答曰:“某乃东莱黄县人,太史慈,字子义!家母常受府君恩惠。某昨从辽东归家省亲,方知贼寇围城。家母言:‘太守仁德,屡有照拂,汝当往救,以报恩义!’某感母训与府君之德,故单骑前来,愿效死力!”
孔融大喜!他虽不识太史慈,却久闻其名,知是本地豪杰。只因太史慈常年在外,其母居于城外,孔融常遣人送粮帛照料,以示敬贤。未曾想,这份无心之举的“正气”投入,竟在危难之际换来如此强援!
孔融当即厚待太史慈,赠予精良的铠甲与战马。太史慈却道:“某愿借精兵一千,即刻出城,冲杀贼寇!”其“意”锐利,战意昂扬。
孔融忙道:“子义将军虽勇,然贼势数万,煞气滔天,非一人可敌,不可轻出。”
太史慈慨然道:“慈奉母命而来,若不能解府君之围,何颜归见家母!此战,慈已抱必死之心!死战,尚有一线生机!”他接着说:“府君,吾闻平原刘玄德,乃当世豪杰,其人凝聚‘仁德之气’,声名远播,若能请得他来援,此围或可自解。只是不知遣何人能冲出重围,往平原求救?”
孔融闻言,眼中一亮:“刘玄德!确是当世英雄!只是这万军围困,煞气笼罩,谁能突围而去?”
太史慈慨然道:“府君只管修书,某愿再闯一次!此去若成,则北海得救;若败,也全了某报恩之‘意’!”
孔融大喜,立刻亲笔修书。太史慈披挂整齐,饱食之后,擐甲上马,腰悬弓箭,手提铁枪,其“意”已锁定突围方向。城门开启,他如离弦之箭,再度冲出!
近壕处,贼将率众截杀。太史慈长枪挥舞,荡开刀斧,枪尖寒芒闪烁,瞬间又杀数人。他纵马飞驰,硬生生再次凿穿包围圈!管亥得知有人闯出,料定是去搬救兵,勃然大怒,亲率数百骑精锐追击,试图以众人的煞气将其困杀。
太史慈见追兵合围,却毫不慌乱。他勒马回身,拈弓搭箭,其“意”灌注箭矢,瞄准处皆是追骑煞气流转的薄弱节点。“嗖嗖嗖!”箭无虚发,应弦落马者竟有数十人!黄巾骑兵被其神射所慑,不敢再追。太史慈这才拨马,向平原方向绝尘而去。
平原县,刘备正与关羽、张飞议事,并悉心引导、汇聚此地逐渐归附民心所产生的“仁德之气”。忽闻太史慈求见,刘备讶异。太史慈入内,呈上孔融书信,并慨然陈词:“……北海被围,孤立无援,危在旦夕!府君久慕将军仁义之名,知将军能救人于危难,故特遣慈冒死突围,前来求救!望将军念同为汉臣,发慈悲心,救北海于水火!”
刘备看完书信,又听太史慈一番话,尤其感受到其言语中那份急切而真诚的“气”意,不禁动容,肃然道:“孔北海竟知世间有刘备耶?仁人有难,备岂能坐视!”他转向关张:“二弟三弟,整点兵马,随我走一趟北海!”即刻点起本部精兵三千,又带上关、张二将,随太史慈出发。
管亥见一支兵马来到,旗号“刘”,观其人数不多,军容却整齐,隐隐有股不同于寻常军队的清正之“气”流淌,不以为意,亲自引兵迎战。
刘备与关、张、太史慈立马阵前。管亥见状,怒吼一声,拍马舞刀,再度冲来,其煞气比之前更盛。太史慈正欲上前,关羽却已凤目圆睁,胯下赤兔马嘶鸣一声,化作一道红影冲出!
“匹夫,受死!”关羽声如洪钟,其“义绝之意”凝聚于青龙偃月刀之上,刀锋周围空气都仿佛凝滞!
两马相交,管亥只觉一股无法抗拒的恐怖威压袭来,那是远超他认知的“意”的力量!他奋力举刀抵挡,但青龙刀落下,刀锋轻易破开他混乱的护体煞气,“噗嗤”一声,管亥连人带马被劈为两半!狂暴的煞气瞬间消散!
“杀!”张飞的丈八蛇矛紧随其后,其“勇”之“意”爆发,如猛虎下山,杀入贼阵!太史慈亦双枪并举,锐意冲霄!刘备指挥本部兵马,军阵运转,那股“仁德之气”虽不直接杀伤,却仿佛能中和、驱散黄巾贼寇的污秽煞气,让他们心生胆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城上孔融见关羽神威,张飞、太史慈勇猛,如虎入羊群,杀得贼寇溃不成军,大喜过望,立刻下令开城追杀。两下夹击,黄巾贼寇彻底崩溃,降者无数,余者四散奔逃,北海之围遂解。
孔融将刘备迎入城中,设宴款待,席间千恩万谢。又引糜竺拜见,说明徐州危局,以及曹操屠戮百姓、怨煞滔天的惨状。
刘备听罢,面色凝重:“陶恭祖仁德长者,竟遭此无妄之灾!曹孟德此举,杀戮太重,怨煞缠身,恐非社稷之福。”
孔融道:“将军乃汉室宗亲,身负匡扶之责。今曹操残暴不仁,以强凌弱,滥杀无辜,天理难容!何不与融一同,发大义之师,共救徐州?”
刘备沉吟:“备非推辞,只是兵微将寡,曹操势大,麾下煞气惊人,贸然前往,恐难成功。”
孔融急道:“融救陶恭祖,固为旧谊,更为天下大义!将军难道无仗义之心,任凭徐州生灵涂炭?”其言辞恳切,引动“正气”。
刘备感受到孔融及糜竺的期盼,以及那冥冥中与自己“仁德之意”相呼应的求救信号,终下决心:“既如此,备岂能袖手!请文举先行一步,容备往公孙伯圭处,借些兵马,定随后赶到!”
孔融大喜:“将军一诺千金,切勿失信!”
刘备正色道:“文举以备为何人?圣人云:人无信不立!备纵是借不得兵,亦必亲往!”
孔融遂教糜竺先回徐州报信,自己整顿兵马出发。太史慈也来拜别,言要去扬州投刘繇。孔融赠金帛,太史慈不受,拜谢而去。
刘备则赶往公孙瓒处,说明欲救徐州之事。公孙瓒性格现实,不以为然:“曹操与你无冤无仇,何苦为了他人之事,去招惹那煞星?”
刘备道:“备已应诺,事关信义,不敢不往。”他并未提及自己隐隐感觉到的,这是凝聚自身“仁德之气”,扩展影响力的机会。
公孙瓒见他坚持,且刘备近年来声望渐涨,麾下关张二人皆是“显圣”级数的猛将,值得投资,便道:“也罢,我便借你马步军两千。你还想要谁同行?”
刘备道:“若能得子龙相助,则大事可成!”他看重赵云不仅是武艺,更是其沉稳冷静,与自身“仁德之气”颇为契合的特质。
公孙瓒应允。于是,刘备自带本部三千人为先导,赵云引两千精骑随后,浩浩荡荡杀向徐州。
此时,徐州城内,陶谦已接到糜竺、陈登回报,得知北海孔融、青州田楷,以及声名鹊起的刘备三路援军将至,总算稍稍心安。
然而孔融、田楷二人兵力有限,慑于曹军凶威和那令人不安的怨煞气息,只敢远远扎营,遥相呼应,未敢主动进攻。曹操得知援军已至,也分出部分兵力警戒,暂停了猛攻。
刘备大军赶到,先与孔融、田楷会面。孔融道:“玄德,曹军势大,其首领曹操用兵诡诈,兼之煞气冲天,不可轻敌。我等宜静观其变。”
刘备眉头微蹙:“城中粮草恐难久持。备愿亲率一军,冲阵而入,先与陶使君会面,共商破敌之策。云长、子龙可各领一军,助孔、田二公,成掎角之势,在外策应。”
孔融等皆赞同。
次日,刘备与张飞引一千精锐,绕开正面,直扑曹营侧翼,试图突入徐州城。行至半途,曹营中鼓声大作,一队兵马如猛虎出闸,拦住去路,为首大将正是于禁!他勒马横枪,厉喝:“来者何人!胆敢闯我曹营!”其军阵煞气森然。
张飞见了,怒吼一声,根本不答话,挺矛直取于禁!两马相交,矛枪碰撞,煞气激荡!战不数合,刘备掣出双股剑,指挥麾下士兵结阵冲击!他军中那股特殊的“仁德之气”,虽非直接攻击手段,却能在混乱的战场上稳定军心,抵御煞气侵蚀。于禁不敌张飞勇猛,加上刘备军阵的奇异压力,只得败退。张飞杀得性起,一路追杀,竟硬生生冲开一条血路,直抵徐州城下!
城上守军望见“平原刘玄德”的旗号,又见张飞神威,欢声雷动。陶谦急忙下令开门迎接。
府衙之内,陶谦见到刘备,观其仪表非凡,气度雍容,言谈间“仁德之意”流露,如沐春风,与曹操那阴冷的霸气和怨毒煞气截然不同,心中大喜过望。他竟直接命糜竺取来徐州官印,要让与刘备!
刘备愕然:“使君何出此言?”
陶谦老泪纵横:“今王纲颓废,天下大乱,非英雄不能济世。公乃汉室宗亲,仁德播于四海,正当匡扶社稷。老夫年迈力衰,二子不肖,实难当此重任。愿将徐州奉让,公万勿推辞!”
刘备离席拜谢:“备虽为宗室后裔,然功微德薄,忝为平原相已是勉强。今为大义而来相助,岂敢存觊觎之心?使君此言,莫非疑备有吞并之意?若存此念,皇天后土共弃之!”他言辞恳切,“意”真“气”诚。
陶谦再三相让,情真意切,甚至以死相逼。刘备坚辞不受。糜竺、陈登等也纷纷劝进。
刘备环顾众人,朗声道:“诸位,徐州疲敝,强敌在侧,非是议论归属之时!备当先修书一封与曹操,晓以利害,劝其退兵。若其不从,再决一死战不迟!”他决定先礼后兵,同时也是在观察各方反应和徐州内部的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