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明末: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最新章节。
而琉璃坊,也是清扫修缮完毕,只需一个大院子和几个空房即可。
从周家沟到铁炉堡这乡道上,车来车往,一车车的货往铁炉堡拉过去,耐火砖、水缸、工具、焦炭、石灰粉,焦窑主事周德标,也被派到铁炉堡,改任琉璃坊主事。
邓家第作为工事,慌忙接待了周怀民的堂叔周德标,看着一车一车的货源源不断拉到琉璃坊,内心震撼不已,这周家沟里到底有多少个工坊,这些货像不要钱似的,疯狂往这里拉,也不怕被人焚之一炬。
他已为周德标选好做工的伙计,有二三十人,都是村里的老窑工。年轻人没人来干这活,因为都去当社兵去了!
周德标前几日已经在周怀民的指导下,做出了琉璃,这些东西,说来说去,都和烧窑没什么太大区别。唯一的法门反而是配方和原料。
只要控制好配方和原料,就不用担心仿制。特别是原料,周德标都不知道,特意运来这陶缸里的水是什么,只懂添加多少混合搅拌。
这水其实就是碱水,即碳酸钠溶液。不是草木灰水,而是之前熬硝时剩下的溶液。
周德标指挥众伙计到村西的河滩里筛选石英砂,再加了这陶缸的水,混入石灰粉,进窑烧至 1200 度成液,拉扯成型即可。
玻璃,是科技树上重要的分支开关,只有点亮了玻璃,才会有光学、热力学、医学、材料学、实验仪器等各种现代科技必备的基础材料。
既然做出玻璃如此简单,但为何古时迟迟没有点出玻璃科技,反而被西方反超呢?
首先是技术路径依赖,社会资源会自动流向边际效益更高的领域,比如陶瓷。
其次是国内缺少天然碱矿,工匠只知草木灰水,但柴薪又贵。而西方有许多优质天然的碱矿和火山碱,其纯度高达 97%左右。
明时实际控制区域,基本还是汉地十八省,国土面积直接决定了物产的丰富度,没有点亮玻璃这科技树并形成产业链,也是中西方文明拉开差距的一个因素。
周怀民、铁炉堡农会会长、与邓老爷及几个儿子,都在琉璃坊观看,只见周德标指挥伙计挑出黏稠的玻璃液体,用模具压制成型,并剪掉多余部分,等待冷却成型。
不一会,就从赤红色冷却为淡绿色的玻璃杯,周怀民拿起玻璃杯,递给邓老爷,笑道:“邓老爷,我周怀民经商之道,就是诚信合作,互利共赢。你且瞧瞧,我是否有骗你?”
邓老爷拿起对着太阳一看,真的是透明的琉璃,虽然泛着绿色,也没琉璃那么纯透,但看着这制作速度,绝非琉璃可比啊!
“此物非是琉璃,而是玻璃。家用器皿皆可造,眼下这点人,即可每日可出货数百件,邓老爷,你也是从商几十年的前辈,应该知道这生意的前景,如何,是否合作呢?”
邓老爷心里在快速盘算,一个琉璃净瓶就五十多两,这玻璃器皿,假如一个三四两,每天几百件,可是将近千两的收入!邓老爷心扑通扑通跳,这周怀民真乃经商奇才,怪不得其一夜之间做大!
邓老爷哈哈大笑:“惭愧,惭愧,怪我有眼无珠,为这山沟里的井底之蛙。今日得见贤侄的手段,真是大开眼界,我们不打不相识,以后我可是要跟着贤侄吃饭了。”
周怀民笑着摆摆手,“哎,邓老爷,咱们都是股东,这是合作,合作才能共赢。”
“对,合作共赢,这个很好,贤侄你是个讲究人。”
“那既然这样,我有一个主意,可让邓老爷为几个儿子指条大路。”
“哦?贤侄不妨细细讲来。”旁边几个儿子们,见自己老爹态度大转弯,也都不是傻子,一眼就知这玻璃的前景,也都跟着殷勤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