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最新章节。
寥寥数字,精准概括,直指核心。
紧接着,便是承题,对破题之意进行初步阐释和呼应。
“【承题】故圣人以‘不器’期许君子,盖欲其博学审问,明德新民,而非役于形骸,滞于一技也。”
承题之后,便是起讲,需要展开论述,引人入胜。
陈平安略作沉吟,笔锋一转,从“器”与“道”的关系入手,融入了些许《师说》的笔法风格,强调君子修身,当以“道”为本,而非以“技”为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起讲】夫天地之间,万物皆有其用,然用有大小,器有精粗。小用者,役于一时一事;大用者,通于古今事理。君子之学,所以明道也。道者,万物之总萃,万事之准绳。器者,所以载道之末,成事之辅也。若君子汲汲于小技之习,而忘大道之求,则本末倒置,虽有所成,亦不过良匠之巧,难窥圣贤之堂奥矣……”
行文至此,陈平安感觉自己的思路越来越清晰,笔下的文字也越来越流畅。
他开始按照练习八股文时的那种“起承转合”的内在逻辑,层层递进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论述君子为何要“不器”,如何才能做到“不器”,以及“不器”对于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意义。
期间,自然少不了引经据典,旁征博引。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信手拈来。
偶尔还会穿插一两句《诗经》、《尚书》中的典故,以增添文章的厚重感和文采。
更重要的是,他在阐述这些观点的同时,并非一味地复述前人旧说。
而是巧妙地融入了一些自己独特的理解。
例如,在论述君子当“博学”时,他委婉地提出了“学无止境,融会贯通”的观点,强调知识之间并非孤立存在,君子应当努力打破学科壁垒(当然,他用的是古代的说法,如经、史、子、集之间的联系),形成更为宏观和系统的认知。
在论述君子当“通方”时,他又巧妙地将“知行合一”的理念融入其中,强调君子不仅要“知”,更要“行”,要将所学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方能真正体现“不器”的价值。
这些观点,看似只是对古人思想的某种引申和发挥,但其内核,却隐隐带着几分超越时代的思辨色彩。
陈平安在行文之时,也时刻注意着分寸。
他特意控制了这些“新颖”观点的呈现方式和程度,使其既能成为文章的亮点,让人眼前一亮,又不至于显得过于“惊世骇俗”,被考官视为“奇谈怪论”或“哗众取宠”。
力求在“稳中求胜”与“展现才华”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时间在笔尖的沙沙声中悄然流逝。
号舍内的光线,也随着日头的升高而渐渐明亮起来。
陈平安全神贯注于笔下的文章,浑然忘却了外界的一切。
他的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但他毫不在意。
心中的那份激荡与酣畅,却是难以言喻。
这篇经义,写得比他之前任何一次练习都要投入,都要顺畅。
仿佛所有的学识积累、所有的思考感悟,都在这一刻,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宣泄口。
终于,当最后一个字落下,陈平安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整篇文章,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他将毛笔轻轻放在砚台上,拿起写好的试卷,从头到尾仔细阅读检查了一遍。
字迹工整,无错别字。
论点清晰,论据充分。
引经据典,恰到好处。
尤其是那些融入的“新意”,如同画龙点睛一般,让整篇文章在合乎规范的同时,又透着一股与众不同的灵气和深度。
陈平安自己,也对这篇答卷颇为满意。
虽然不敢说一定能得案首,但至少,他已经发挥出了自己目前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平。
至于最终能否得到考官的青睐,那便要看天意了。
将试卷小心翼翼地放在一旁晾干墨迹,陈平安心中略微安定。
接下来,便是漫长的等待了。
第一场考试,要到傍晚才会结束。
这期间,考生们除了等待,便无事可做。
当然,也可以提前交卷。
但对于这种决定命运的考试,除非是那些实在写不出来,或者对自己极度自信的考生,否则大多会选择待到最后一刻。
陈平安也不例外。
他准备利用这段时间,再好好构思一下下午可能要考的策论题目。
只是,不知道其他考生,此刻又在经历着怎样的煎熬与奋战。
会不会有人,也能写出石破天惊的锦绣文章?
这小小的青溪县,藏龙卧虎之辈,想来也不会少吧。
他的这份经义答卷,在众多的试卷之中,又会处于何等的位置呢?
一切,都还是未知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