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最新章节。
随着县试的目标日益明确,方敬儒先生对陈平安的教学重心,也开始向科举应试的核心——八股文倾斜。
这一日,方先生没有像往常一样讲解经义,而是拿出几张写满了字的旧纸,神情严肃地铺在桌上。
“平安,今日起,老夫便正式教你八股文的作法。”
声音低沉,带着一种过来人的郑重。
“此乃国朝取士之重器,科场制胜之关键。其格律之森严,法度之谨密,远非你平日所作诗词可比。务必用心学习,勤加练习,方能有所成。”
陈平安立刻收敛心神,躬身应道:“是,先生。学生定当用心。”
虽然他对这种被后世诟病的文体没什么好感,但也清楚,想要在科举场上有所斩获,就必须先掌握这套“游戏规则”。
方先生点了点头,指着纸上的文字,开始讲解八股文最基础的格式。
“八股文,顾名思义,主体需有八股对偶。然其起承转合,自有章法。开篇之‘破题’,最为关键。”
“何为破题?即将题目之义,用两句精炼之语点破。要简明扼要,直中要害,不可拖泥带水,亦不可偏离题旨。”
“譬如,若以‘学而时习之’为题,你当如何破题?”方先生看向陈平安,考校道。
陈平安略一思索,结合图书馆中关于破题技巧的总结,试探着回答:“回先生,学生以为,或可破曰:‘圣人诲人,必以学为先;而学之所以成,必以不时之习也。’”
这个破题,中规中矩,点明了“学”与“习”的关系,也扣住了“圣人诲人”的背景。
方先生微微点头:“嗯,尚可。点题尚准,唯略显平淡,气势稍弱。但初学至此,已算不易。”
接着,又讲解“承题”。
“承题者,承接破题之意,稍加申发,为下文起讲张本。需与破题呼应,又不可重复。如刚才之题,或可承曰:‘盖学由师授,然其精微奥妙,必待学者自身时时温习,反复玩味,方能心领神会,化为己有也。’”
老先生一边讲解,一边举例,将八股文开篇的“破”、“承”二法,剖析得颇为透彻。
随后,又依次讲解了“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各个部分的格式要求、写作要点、以及常见的忌讳。
比如,起讲要宏大,入手要细微。
中间四股(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必须两两对仗,字数、句式、平仄都要力求工整。
行文需围绕题旨,不可旁生枝节。
语言要典雅精炼,多用经史典故,避免俚俗之语。
等等等等。
一套套的规矩,一条条的限制,听得陈平安心里直皱眉头。
这哪里是在写文章,分明是在戴着重重镣铐跳舞,而且还得跳得合乎节拍,姿态优美。
难怪后世对此文体深恶痛绝,斥其为思想的牢笼。
不过,吐槽归吐槽,学习还是得认真学。
凭借着图书馆里海量的理论储备和范文积累,陈平安对于方先生讲解的这些格式、技巧,理解起来毫无困难。
甚至在某些细节上,他的理论认知比方先生还要更系统、更全面。
然而,理解是一回事,真正动笔实践,又是另一回事了。
当天晚上,方先生便布置了第一篇八股文的习作题目:“民为贵”。
要求陈平安按照今天所讲的格式,写一篇完整的八股文出来。
陈平安回到家中,坐在灯下,铺开纸张,提起毛笔,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别扭和困难。
脑子里有无数的想法在翻腾。
关于“民本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关于历代王朝兴衰与民心向背的关系,关于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这些来自现代思维和图书馆知识的见解,宏大而深刻。
可一旦要将它们塞进那死板的八股框架里,就变得寸步难行。
破题,要两句点明题旨。
“民为邦本,社稷之基”?太平淡。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太直白,不像破题。
承题,要承接破题,稍加申发。
起讲,要宏大开阔…
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还要两两对仗…
每一个环节,都像一道无形的枷锁,束缚着他的思维,限制着他的表达。
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内力深厚的高手,却被捆住了手脚,空有一身力气,却使不出来。
要么,就是思想自由奔放,写出来的东西观点新颖,见解深刻,却完全不符合八股的格式要求,如同脱缰的野马。
要么,就是小心翼翼地遵循着格式,遣词造句,对仗押韵,写出来的东西四平八稳,工工整整,却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如同没有灵魂的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