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最新章节。
秋风萧瑟,寒意渐浓。
连日的阴雨和骤降的气温,让小河村不少抵抗力弱的人都染上了风寒。
陈平安的母亲李秀,也没能躲过。
或许是长期的辛劳累垮了身体,或许是一时受了凉,这位勤劳朴实的农妇病倒了。
起初只是几声咳嗽,一点鼻塞,她自己并没太在意,想着扛一扛就过去了。
可没过两天,病情却不见好转,反而有加重的迹象。
咳嗽变得剧烈而频繁,常常咳得整宿睡不好,喉咙也沙哑得厉害。
整个人都无精打采,浑身发冷,畏寒,连带着头也昏沉沉的。
看着母亲日渐憔悴、精神萎靡的样子,陈山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赶紧去村东头,请来了村里唯一的赤脚郎中——王郎中。
王郎中背着个破旧的药箱,来到陈家,仔细给李秀搭了脉,又翻看了舌苔。
一番望闻问切之后,捋着花白的胡须,慢悠悠地下了诊断:“嗯…是风寒入体,受了凉。不打紧,吃几服药,发发汗就好了。”
随即开了个方子,都是些常见的解表散寒的中草药。
陈山不敢怠慢,立刻去镇上抓了药,回来按时按点地煎给妻子喝。
然而,三四服药灌下去,李秀的病情却依旧没有起色,咳嗽反而更厉害了,有时甚至咳得喘不上气,脸色也愈发苍白。
王郎中再来看过一次,也只是摇摇头,换了下方子里的两味药,依旧不见效。
陈平安守在母亲床边,看着她虚弱的样子,听着她压抑不住的咳嗽声,心里如同被揪着一般难受。
焦急万分。
王郎中的医术显然是指望不上了。
继续这样下去,母亲的身体恐怕会越来越差。
去镇上请大夫?
且不说花费巨大,镇上的大夫水平又能高明多少?也未必就能药到病除。
情急之下,唯一的希望,再次落在了脑海中那座无声的图书馆上。
夜深人静,守在母亲身边。
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意识沉入图书馆的医学区域。
输入母亲的症状:咳嗽、怕冷、头痛、乏力、喉咙沙哑、精神萎靡…
相关的古代医案、病症分析、治疗方略如同潮水般涌现。
风寒感冒的辨证施治,不同体质的用药禁忌,食疗调理的各种方法,日常护理的注意事项…
虽然许多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方剂他目前还无法理解,更不敢贸然使用。
但通过仔细比对母亲的具体症状——咳嗽剧烈但似乎痰不多,畏寒明显,舌苔发白,脉象(他偷偷学着郎中样子摸过,感觉跳动无力)虚弱…
结合图书馆中关于“风寒夹虚”证型的描述。
一个推测渐渐在他心中成型:
母亲这次生病,恐怕不仅仅是单纯的外感风寒,很可能还夹杂着本身“体虚”的底子。
这或许就能解释,为何一味发汗解表的药难以见效,甚至可能因为耗伤正气而导致病情反复。
不能再单纯驱邪了,必须兼顾扶正。
可是…如何扶正?
开药方?他不敢。人命关天,稍有差池,后果不堪设想。
那…从更安全的方面入手?
食疗。
护理。
图书馆里关于风寒夹虚的食疗方子倒是不少。
他仔细筛选着,寻找那些药性平和、材料易得、不容易出错的方子。
生姜红糖水?可以驱寒暖身。
葱白豆豉汤?可以发散风寒。
似乎都对症,但好像还不够…
目光落在一条关于“紫苏叶”的记载上。
“紫苏叶,性温,味辛。能发散风寒,行气和胃…”
药性相对平和,不像麻黄桂枝那么峻烈。
而且…陈平安心中一动,他记得屋后山坡上就长着不少野生的紫苏,叶子边缘带点紫色,气味很特殊,村民们有时也会采来当调料或泡水喝,只是不知道它真正的药用价值。
用这个,应该不会引人怀疑。
再配合生姜、葱白、红糖,熬成一碗驱寒暖身、又能稍稍理气的“食疗汤”,或许可行?
除了食疗,护理也很重要。
母亲现在体虚畏寒,保暖是第一位的。
但也不能完全捂着,适当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反而有助于病情恢复。
饮食上,油腻生冷的肯定不行,得吃些清淡易消化的,比如…小米粥,最是养胃气。
一个初步的“治疗方案”(更准确地说是护理和食疗方案)在心中形成。
第二天一早,趁着父亲去熬药的功夫,陈平安悄悄跑到后山,采摘了一小把新鲜的紫苏叶,藏好带回。
找到正在灶房忙碌的父亲。
“爹。”
“嗯?平安,啥事?你娘好些没?”陈山布满血丝的眼睛里满是愁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