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最新章节。
《咏柳》一诗带来的震撼,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久久未能平息。
方敬儒先生看着眼前这个才华几乎要溢出来的弟子,心中那点最后的疑虑也彻底烟消云散。
取而代之的,是前所未有的激动和…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
如此良才美玉,绝不能埋没于乡野。
必须让他走出去,去参加科举,去夺取功名,去实现那“学而优则仕”的终极理想。
而且,以平安这般惊人的天赋,仅仅是考个童生、秀才,都显得有些…屈才了。
或许…他可以冲击一下那县试的案首(第一名)?
虽然以他八九岁的年纪去考县试已是罕见,更遑论夺魁。
但这孩子屡屡创造奇迹,谁又能说一定不可能呢?
这个念头一旦升起,便再也无法遏制。
方先生看向陈平安的目光,变得更加热切,也更加严肃。
他决定,将陈平安视为冲击县试案首的苗子,进行最高规格的培养。
这天课后,方先生再次将陈平安留下。
这一次,没有考较,没有试探,而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平安。”老先生的语气异常郑重。
“先生。”陈平安躬身应道。
“以你如今的学识和才华,蒙学的这些基础,已然不足。是时候,该将目光投向真正的科举战场了。”
“老夫思量再三,决定从今日起,正式为你讲解县试应考之法,并以…夺取案首为目标,全力助你。”
冲击案首。
这四个字,让陈平安心头也是微微一震。
他知道县试是科举第一关,也知道自己天赋异禀,但从未想过,老师对自己的期望竟然如此之高。
“先生…学生年幼学浅,恐难当此重任。”连忙谦逊道。
“不必过谦。”方先生摆摆手,眼神锐利,“你的才华,老夫看在眼里。只要肯下苦功,未必没有机会。但,县试也绝非你想象的那般简单。”
老先生开始详细地为陈平安剖析县试的 intricacies(错综复杂之处)。
“县试,名为童子试,看似只是选拔童生,实则乃是科举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考校内容,并非仅仅是死记硬背那几本蒙学经典。死记硬背,那是基础中的基础,任何一个想要参加县试的学子,都必须做到滚瓜烂熟。”
“县试真正看重的,是你对经义的初步理解,以及…运用文字表达这种理解的能力。也就是…基础的文笔。”
方先生拿起一支笔,在纸上写下几个字:“破题、承题。”
“此乃八股文之开端,亦是县试文章的关键。能否在寥寥数语之内,精准扼要地抓住题旨,点明核心,直接决定了考官对你文章的第一印象。”
“一篇好的破题,要如同画龙点睛,瞬间抓住要害。一篇好的承题,则要顺势而下,将题意稳稳托住,为后续的起讲、入手打好基础。”
老先生结合自己多年的应考经验(虽然不成功,但理论扎实),详细讲解着八股文开篇布局的技巧和忌讳。
“光有好的开篇还不够,中间的起股、中股、后股,更要讲究章法、对仗、气韵。需层层递进,旁征博引,将道理阐发透彻。最后束股收尾,要干净利落,回应开篇,方能算是一篇合格的应试文章。”
听着老师的讲解,陈平安默默将之与图书馆里关于八股文的理论相互印证。
发现方先生虽然科场失意,但对这八股的“套路”确实摸得很透,讲解得也颇为精当。
“当然,”方先生话锋一转,“县试毕竟只是初阶,对八股的格式要求,相对还没那么死板。更看重的,还是你对经义本身的理解是否准确,阐发是否清晰。”
“所以,四书五经的原文,以及历代大儒的注疏,你必须烂熟于心。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否则,纵有再好的文笔,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强调了经学根基的重要性。
为了让陈平安有更直观的感受,方先生从书箱底翻出几份泛黄的卷宗。
“这些…是老夫当年搜集的一些县试范文。有中式者,亦有落第者。虽未必都是佳作,但都合乎规矩,你可以拿回去仔细揣摩揣摩,看看别人是如何破题,如何行文的。”
将这些珍藏多年的“宝贝”递给陈平安。
陈平安郑重接过,入手便能感觉到纸张的脆弱和岁月的痕迹。
“多谢先生。”
“光看还不够,得多练。”方先生继续说道,“从今日起,老夫会定期给你出题,让你练习写作。写完之后,拿来给我批改。不要求你立刻写得多好,关键是要熟悉格式,掌握法门。”
这意味着,陈平安的“小灶”,将从之前的经义讨论,升级为更具针对性的应试训练。
陈平安自然是欣然领命。
回到家中,立刻将方先生给的范文仔细研读起来。
不得不说,这些范文虽然大多中规中矩,缺乏灵气,但在格式、章法上确实颇有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