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诗鉴赏集

第86章 《世俗与神性的对话》(2/2)

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粤语诗鉴赏集》最新章节。

—— 论《我同观音嘅微笑》的多维诗学空间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创作的多元语境中,树科的粤语诗《我同观音嘅微笑》以独特的语言形态与精神向度,构建起一座连接世俗生活与宗教神性的桥梁。这首诗突破传统宗教题材诗歌的宏大叙事范式,转而以个体生命经验为切入点,通过粤语方言的在地化表达,将观音这一宗教符号置于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场景中,展开了一场关于信仰、身份与人性的深刻对话。诗歌中呈现的不仅是对观音形象的认知演变,更是对现代人精神困境与信仰选择的生动折射。

一、粤语方言的诗性重构:语言的在地化与陌生化

诗歌的语言形态是其最显着的艺术特征。树科选择粤语方言作为创作载体,使文本带有强烈的地域文化标识。粤语中特有的词汇与语法结构,如 “唔得唔认”“噈”“嘟” 等,不仅赋予诗歌鲜活的口语质感,更构建起独特的语言陌生化效果。这种陌生化并非刻意制造阅读障碍,而是通过对日常语言的诗意重构,打破读者惯常的语言感知模式,使文本产生新的审美张力。

方言在诗歌中的运用,本质上是对语言权力结构的一种解构。标准语往往承载着主流文化的价值体系,而方言则保留着地域文化的原始记忆与情感密码。在《我同观音嘅微笑》中,粤语的使用让观音形象从传统宗教文本中剥离,进入岭南地区的市井生活语境。观音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祗,而是成为与 “我” 共同经历世俗生活的存在。这种语言转换,使得宗教符号与世俗生活的对话成为可能,也让诗歌具有了鲜明的文化辨识度。

从诗学理论角度看,这种方言写作暗合了俄国形式主义 “陌生化” 理论。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的目的在于 “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通过对语言的变形与重构,打破读者的审美惯性,重新唤起对事物的新鲜感。树科通过粤语方言的运用,使观音这一熟悉的宗教形象在陌生的语言环境中获得新的意义,让读者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宗教与世俗的关系。

二、观音意象的多维解构:从神性到人性的嬗变

观音作为诗歌的核心意象,经历了从神性到人性的复杂嬗变过程。诗歌开篇,“我唔得唔认,我唔喺第一次睇你 / 我噈识咗你,识咗你嘅慈悲 / 关怀,识咗你嘅宽容、感恩 / 仲有平和兼知足……”,这里的观音被赋予了慈悲、宽容等传统神性特征,是 “阿妈” 口中 “法力无边” 的两性之神。这种认知源于童年时期的宗教启蒙,是一种未经反思的集体无意识信仰。

然而,随着 “我” 进入成人世界,观音的形象开始发生变化。在陪同领导、专家采风的场景中,观音成为人们祈求缘、子、财、平安的对象。宗教仪式沦为功利性的工具,观音的神性被世俗欲望所消解。“我陪过唔少嘅同行专家、领导 / 仲有啲大老板,讲过阿妈教我嘅话 / 见怪唔怪:以前大家求缘求子 / 之后噈求财求发达,而家噈求平安……” 这段描写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宗教信仰的异化现象。人们不再追求精神的超越,而是将宗教作为满足物质欲望的手段。

在这种异化的信仰氛围中,“我” 的态度显得尤为独特。“我始终好似冇吃人间烟火 / 冇烧过香烛,冇祈祷跪拜”,“我” 既不盲从于世俗的功利性信仰,也不否定观音的精神价值。观音的微笑成为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它包容了世俗的功利与人性的复杂,“佢一直微笑,我一直同佢微笑”,这种微笑是神性对人性的理解与接纳,也是人性对神性的默契回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三、个体经验的诗性书写:信仰困境的现代性表达

诗歌通过 “我” 的个体经验,折射出当代人普遍面临的信仰困境。在传统社会,宗教信仰往往是人们精神世界的支柱,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与意义框架。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物质生活的丰富,宗教信仰的权威性受到挑战,人们陷入精神空虚与价值迷茫的困境。

《我同观音嘅微笑》中,“我” 对观音的态度变化,正是这种信仰困境的生动写照。童年时期,“我” 对观音的信仰源于家庭与社会的影响,是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进入成人世界后,“我” 目睹了宗教信仰的功利化与异化,开始对传统信仰模式产生怀疑。但 “我” 并没有走向彻底的虚无主义,而是在世俗与神性之间寻找一种平衡。这种平衡体现为 “心照不宣” 的默契,“我” 虽然不参与外在的宗教仪式,但内心依然保持着对观音精神价值的认同。

这种信仰困境的现代性表达,在西方存在主义哲学中也能找到共鸣。萨特认为,人是自由的,但这种自由也带来了选择的焦虑与意义的虚无。在《我同观音嘅微笑》中,“我” 面临着信仰选择的困境:是随波逐流地参与功利性的宗教活动,还是坚守内心的精神追求?最终,“我” 选择了一种超越性的态度,以微笑回应观音,这种微笑既是对信仰困境的坦然面对,也是对生命意义的积极探寻。

四、诗歌的叙事结构:线性时间与空间交错的双重维度

诗歌采用线性时间叙事与空间交错相结合的结构方式。从时间维度看,诗歌以 “我” 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展现了对观音认知的变化过程。从童年时期的懵懂信仰,到成人世界的现实观察,再到最终的精神超越,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链条。这种线性叙事使诗歌具有清晰的逻辑脉络,便于读者理解 “我” 的信仰演变过程。

在空间维度上,诗歌通过不同场景的切换,展现了观音形象在世俗生活中的多重意义。家庭场景中,观音是童年信仰的象征;宗教场所中,观音成为人们祈求功利的对象;而在 “我” 与观音的精神对话中,空间被虚化,只剩下精神的交流与共鸣。空间的交错与转换,打破了单一场景的局限,使诗歌具有更广阔的表现空间。

这种叙事结构的设计,使诗歌在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维度上展开,既保证了叙事的连贯性,又增强了文本的层次感。时间的线性推进与空间的交错转换相互交织,构建起一个立体的诗学空间,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诗歌的主题与内涵。

五、诗歌的情感张力:理性思考与感性表达的交融

《我同观音嘅微笑》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理性思考与感性表达交融的特点。诗歌中,“我” 对宗教信仰的观察与反思充满了理性色彩。“我” 以旁观者的视角,冷静地分析现代社会中宗教信仰的异化现象,揭示人们在信仰中的功利心态。这种理性思考使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超越了一般宗教题材诗歌的抒情层面。

然而,诗歌并没有停留在理性思考的层面,而是通过感性的语言表达,赋予文本强烈的情感张力。“我唔得唔认,我唔喺第一次睇你”“佢一直微笑,我一直同佢微笑” 等语句,充满了生活气息与情感温度。这种感性表达使诗歌避免了沦为空洞的说教,让读者能够在情感共鸣中接受诗人的思想观点。

理性思考与感性表达的交融,使诗歌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之间达到了平衡。它既能够引发读者对宗教信仰、人性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又能够通过情感的力量打动读者,使诗歌具有持久的艺术感染力。

六、结语:在世俗与神性之间寻找精神的栖居

《我同观音嘅微笑》以独特的粤语方言、多维的意象解构、深刻的个体经验书写,构建起一个充满张力的诗学空间。在这个空间中,观音不再是单一的宗教符号,而是成为连接世俗与神性的桥梁。诗歌通过 “我” 与观音的对话,展现了现代人在信仰困境中的精神探索,表达了对超越性精神价值的追求。

在物质主义盛行的现代社会,这首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宗教信仰与精神生活的视角。它告诉我们,信仰的真谛不在于外在的仪式与功利的追求,而在于内心的坚守与精神的超越。当我们在世俗与神性之间找到平衡,以微笑面对生活时,或许就能找到精神的栖居之所。树科的这首粤语诗,不仅是对观音形象的诗意诠释,更是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深刻反思与积极回应,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与现实意义。

人气小说推荐More+

重返1998
重返1998
万万没想到,社会精英的林宇居然重生了,一九九八年,这个狂放不羁的年代,他混过,哭过,辜负过,就是没有得意过,这次,试看携带无数未来知识的他,如何在娱乐圈,科技圈,收藏圈,地产圈等多个领域混得风生水起,建立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把曾经失去的东西一件不少地拿回来!开局全靠一张嘴,从空手套白狼开始走向世界,请大家拭目以待,这个男人的另类人生。
外语簿
我道门天花板,强亿点很合理啊
我道门天花板,强亿点很合理啊
雨夜小儿啼,成道南宋间。独镇阳间八百年,魑魅魍魉莫等闲。......雨无夜,成道于南宋年间。镇阳山上镇阳殿,镇阳殿下镇阳关。镇阳关乃冥域与阳间的阴阳交汇处。雨无夜独自一人镇一关,并且这一镇就是八百年……雨无夜:“大头,把刚捉的那头僵尸给炖了,给大家伙打打牙祭。”大头:“好嘞大人。”雨无夜:“格格,把地擦一擦。”红衣格格:“好嘞,奴家这就去擦。”雨无夜:“小鬼头,不要乱飞,小心碰倒了祖师爷雕像。”
三大步留点坑
龙尊出世
龙尊出世
五年前,江良辰因前妻被杀,心灰意冷,主动入驻天狱。一代龙尊,就此陨落!五年后,一个漂亮女子进入天狱,带给他一封婚书,以及一个真相。原来前妻当年只是诈死,现在她已改名换姓,嫁入豪门……江良辰决定杀回燕州,讨回公道,重新屹立巅峰,成为万人敬仰的辰皇龙尊!
花都公子
一个假舔狗系统,你们还当真了?
一个假舔狗系统,你们还当真了?
重生两次男主才发现:妻子一直囚禁他,还想弄死他,结果却不顾多次流产也要给他生二胎。两个美女舔狗白莲花带反骨,一切都是阴谋。囚禁,精神病院,系统,重生,反舔狗系统,返还,阴谋,全员反骨,多女博弈,这么多标签,都集中在这本书中。
湖边三岔口
错乱未来
错乱未来
关于错乱未来:+++无尽的暴雨摧毁了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世界。在霓虹闪烁的钢铁城市中,人们追求机械与肉体的结合,沉沦在虚拟宇宙。义体植入、外骨骼装甲、超凡程序……你们都机械飞升是吧?我偏要肉体成圣!系统加点!
没有终点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