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三国

第三十三章 楚汉之争(一)(1/2)

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虚构三国》最新章节。

“启禀上将军、大将军,糜芳将军已经与我军斥候失去了联系,方才有两百多人逃出了楚军军营往东南而去。”

随后大将陈到叹了一口气,接着对关羽说道。

“二将军,恐怕糜芳将军策反敌将之计已然失败。”

关羽点点头,捋着长须进入深思。

往常诸葛亮之谋屡试不爽,深得众将信任。但那到底只是对付曹军的夏侯惇,而楚军统帅季书、周瑜可都是闻名天下的智将,关羽现在也分辨不出是诸葛亮之计被识破,还是糜芳成事不足。

说实话,关羽很看不起糜芳这种人。凭糜芳的本事,做个小统领还勉强可以,可却靠着关系爬到了大统领的位置。他还不知足,想做大将,说不定还想做上将军,典型的世家子弟。

如今的士族早已非当初的士族那般舍生取义、为民奔波。

尤其是那些世家豪强,仆役、佃农、私兵皆有数千人之多,压榨百姓、横行乡里,甚至时常为了一己私利想要左右君王的政策。关羽恨不得帮刘备杀光这些人。

可惜,刘备能得到陶公让出徐州牧的位置也是很多世家鼎力相助的结果。

在徐州,刘备没有什么根基,不但不能对世家出手,反而还要倚重他们才能站稳脚跟。加上刘备又是个重情义的人,便只能多加约束世家的行为。

每每这种时候,看到一旁的孙策大刀阔斧,将世家收拾得服服帖帖,关羽总是忍不住又是羡慕,又是为大哥着急。

“胡班,你率一千骑兵绕过楚军大营前去追赶那两百逃兵,一定要全部消灭。”

胡班是白耳精兵中的一名大统领,听到关羽这番话顿时愣了一下,连忙说道。

“上将军,大战在即,为何让末将去追楚军的一支逃兵?”

关羽瞪了他一眼,似乎对胡班质疑自己有些不满。这让胡班也有些畏缩,不过还是听关羽解释道。

“一支逃兵没有钱粮,他们靠什么活下去?自然只能是劫掠百姓!我军乃大汉精锐之师,岂能容楚国贼寇在徐州境内祸害百姓?”

“再者军中出了逃兵,季书竟然没有派兵剿杀以明军纪。我怀疑这也有可能是季书借着此番变故施展金蝉脱壳之计,若真是如此,抓住季书记你一件大功!”

胡班闻言大喜,连忙抱拳拜道。

“上将军放心,末将定不放走一人!”

见胡班急匆匆离开,陈到微微一笑,他倒不觉得身为楚国军师的季书会如此不堪,竟不战而逃。

想必关羽也十分清楚,这只不过是防范万一罢了。

“二将军,接下来我们怎么打?”

关羽眼睛闪出精芒,似乎早有打算,他侃侃而谈道。

“季书也算明白人,知道若不在这里打败我们,就算追上孙策也不过是掉进另一个包围圈罢了。我急着完成军师的战略包围,但季书比我更急!”

“叔至,待会我领一万三千兵马正面邀战,季书定然率大军迎战。你带着六千兵马抄小路绕到楚军大营身后,伺机烧掉楚军粮草。待大火一起,我便领军撤退。”

“楚军已无退路,又无补给之处。一旦失去最后的粮草,不需要我们动手,明日他自己便土崩瓦解了!到时,我们便能轻松扫荡溃军。”

陈到原本是不同意关羽过早开战的,因为曹军早已开始行动,突破彭城只是迟早的事。届时汉魏两军前后夹击,楚军再如何厉害都只有灭亡一途。

不过关羽担心的也没错,真在这里拖久了使得围剿孙策的力量不足让孙策跑了,那才是真正的后患无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穿越崇祯,打造东方日不落
穿越崇祯,打造东方日不落
穿越到崇祯十三年,成为亡国之君朱由检,天灾人祸不断,内忧外患接踵,清军就要进攻锦州,天崩开局下,看朕如何力挽狂澜,打造东方日不落帝国。
填海的精灵
大梁辽王
大梁辽王
关于大梁辽王:苟在边疆当藩王第二部,主角杨竞是一名文科生,穿越到古代,割据在边疆,一步一步发展的故事。期间展示了各项封建社会管理制度,没有大规模的技术创新,只有文科生的各类管理手段。
梦农
让你和亲,你让女帝变娇妻?
让你和亲,你让女帝变娇妻?
老爹天威将军功高震主,被卸磨杀驴。然而尸骨未寒,狗皇帝就要宁烈作为男宠,与敌国女帝和亲。那对不起了!本想以一个普通世家子的身份与你们相处,换来的却是欺辱背叛。不装了,我摊牌了!让你们都看看什么是国士无双!想用和亲让我尊严扫地?可以!但什么公主臣女,一个也别想跑,都得跟我一起陪嫁!女帝刚刚登基,位子不稳?没有事!老子创办宁钩,帮你监察天下,铲除奸佞。长江天险?呵呵,在我五牙大舰面前,只是一捅就破的
西瓜君
荒年种田:开局官府强塞五个美娇娘
荒年种田:开局官府强塞五个美娇娘
开局官府强塞五个美娇娘:战乱之后,田亩荒废,劳动力严重不足。官府强行将五名犯妇与赖青衫并户,充当赖青衫的劳役,五名犯妇都是个顶个的美人,有的病恹恹的,有的十指不沾阳春水,都不是干活的料。起初赖青衫觉得她们根本帮不上什么忙,但渐渐地发现,五个美娇娘却各有各的技能……
柠檬大叔
汉末:袁本初重铸霸业
汉末:袁本初重铸霸业
关于汉末:袁本初重铸霸业:——本书融合历史推演与权谋智斗,重塑一个杀伐果决、深谙帝王术的袁本初,书写不同于的河北霸业史诗。
左牵黄右擎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