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三线情怀》最新章节。
1976年暮春的清晨,薄雾还未散尽,锦东工厂的红砖楼群已在晨光中苏醒。
县领导兰小柱与公社唐主任的吉普车碾过厂区碎石路,宋东方、毕边伯早携一众中层干部候在办公楼前,他们掸了掸中山装肩头的露水,笑容如同厂区新栽的玉兰般舒展。
一行人踩着木质楼梯的吱呀声步入会议室,阳光穿透蒙着薄尘的玻璃窗,在覆着蓝布的长桌上投下菱形光斑。
徐志海将搪瓷缸里最后一口浓茶饮尽,起身时军绿色中山装的衣角扫过桌面,钢笔与笔记本发出轻响。
他沉稳的步伐穿过走廊,握手时指节的力度让兰小柱微微颔首。
会议桌前,茶杯与钢笔碰撞声中,“三线建设战略意义”“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等词汇不断被提及。
当兰小柱宣布“县里将废品站铁件定向供应锦东”时,宋东方轻敲桌面的节奏戛然而止,窗外麻雀惊飞的扑棱声清晰可闻。
次日的厂务会议上,后勤管理议题如热油泼进冷锅。
烟灰缸里堆积的烟蒂与摊开的报表相映,众人围绕大集体、小集体管理模式争论不休。
经过激烈的讨论与分析,大家一致认为当前兼管的模式不利于集体企业的长远发展,最终形成共识——分开成立锦东综合加工厂。
会后,相关人员迅速撰写申请报告,并及时上报给省三线指挥部。
很快,申请便得到批复,锦东综合加工厂正式成立。
工厂任命刘玉兼任厂长,刘玉凭借对工作的熟悉和对同事的了解,提议郑维岩担任副厂长,并按正科级待遇执行。
锦东综合加工厂成立后,迅速搭建起完善的组织架构,下设多个部门:
轧钢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声预示着未来的忙碌;
汽水制品车间、冰棍加工车间、啤酒加工车间充满了对美味饮品制作的期待;
服装组及理发组将为职工提供贴心服务;
印刷车间、木箱加工车间承载着生产加工的重任;
还有农场,为工厂的物资供应提供坚实保障。
综合加工厂刚成立,工厂便大力支持,分配给他们两台崭新的货车。
厂里的工作人员驾驶着货车,浩浩荡荡地来到县里废品站,将废品站多年回收积攒的废钢尽数拉回。
看着堆积如山的原料,郑维岩心中涌起扩大生产的念头。
当天下午,他迫不及待地跑到刘玉办公室,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
刘玉听后,眼中露出赞许的目光,当即表示认可,并决定晚上在啤酒厂设宴,邀请宋东方、佟铁山、冯章之、财务科长、生产科长等领导一同商议此事。
夜幕降临,啤酒厂内灯火通明,餐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和美酒。
众人围坐在一起,边喝边聊,气氛热烈。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大家一致决定扩建综合加工厂。
计划科随即着手撰写报告,在会议上,宋东方仔细审阅报告后,点头表示认可。
徐志海则眉头微皱,反复强调资金问题的重要性。
关键时刻,刘玉站起身来,坚定地说道:“工厂无需投资,厂财务只需借给综合厂三万元,等综合厂盈利后,优先偿还工厂!”
财务科长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也认为此办法切实可行。
徐志海权衡利弊后,觉得厂里不会吃亏,这才点头同意。
借到资金后,扩建任务便落到了佟铁山肩上。
佟铁山不敢懈怠,在请示唐立波后,迅速带领施工队伍来到八王沟。
在东坡靠近原址的地方,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平整了一大片山坡。
随后,工人们齐心协力,盖起四间宽敞明亮的平房,作为休息室及办公室;
搭建起一个坚固的工棚;
还在机加车间定制了一台门吊,并从厂里运来了一台报废的化铁炉,准备进行改造利用。
完工验收那天,佟铁山特意准备了两只肥美的羊,在新建的办公室里摆下丰盛的宴席,邀请徐志海等多位领导前来品尝。
就在大家准备入席时,冯章之问佟铁山:“征地手续办得怎么样了?”
佟铁山挠了挠头,有些无奈地回答:“报过一次,可县里没批。”
冯章之眉头一皱,“为什么没批?”
佟铁山解释道:“人家说三线厂之前占了许多地,都没办手续,所以这次审批很严格。”
冯章之继续追问:“那下一步怎么办?”
佟铁山信心满满地说:“这事我问过王科长,他说以前也遇到过类似情况,只要先把工程建起来,形成既定事实,手续应该就能批下来。”
冯章之听后,说道:“但愿如此吧!”
验收结束后,工厂紧锣密鼓地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工作。
与此同时,为了满足生产需求,又面向社会招聘了八男四女共十二名临时工,其中张广安的弟弟也幸运地得到安置,成为综合加工厂的一员。
几天后,小炼钢、轧钢车间正式开始试生产,机器的轰鸣声在厂区内回荡,预示着新的发展篇章即将开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