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最新章节。
青春热血铸军魂
22岁的党胜利,这位中国电子科技大学应届毕业便主动入伍的党员战士,毫不犹豫地投身抢险救灾一线。在浊浪滔天的洪流中,在满是泥泞的堤坝上,他争分夺秒转移群众、加固堤坝。长时间在冰冷的水中、泥泞的地里浸泡,他的双下肢皮肤不堪重负,出现溃烂、细菌感染,伤口处恶臭弥漫,脓水与血液渗出不断,情况岌岌可危。在及时得到骄阳医馆救治与精心的中医药调理,让这位年轻战士的双下肢得以保全,并恢复如初。
内服中药处方
处方来源:参考明代《外科正宗》中治疮疡肿毒之方,结合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及现代临床经验化裁而来。
处方:
金银花30g、连翘30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野菊花30g、黄连10g、黄芩15g、黄柏15g、栀子12g、丹皮12g、赤芍12g、当归15g、川芎12g、生地黄20g、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薏苡仁30g、败酱草30g、皂角刺10g、生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
药物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及现代药理研究
1. 金银花:味甘,性寒,归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主治痈肿疔疮,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热毒血痢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金银花含有绿原酸、木犀草素等成分,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同时还能抗炎、解热、提高机体免疫力 。
2. 连翘:味苦,性微寒,归肺、心、小肠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常用于痈肿疮毒,瘰疬痰核,风热感冒,温病初起等。连翘中的连翘苷、连翘酚等成分,抗菌、抗炎作用显着,还能促进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3. 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可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等。现代研究发现,蒲公英含有的蒲公英甾醇、蒲公英素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具有抗炎、利胆、保肝等作用。
4. 紫花地丁:味苦、辛,性寒,归心、肝经。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主治疔疮肿毒,痈疽发背,丹毒,毒蛇咬伤等。紫花地丁中的黄酮类、生物碱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解热等作用,能有效抑制伤口处的细菌感染,减轻炎症反应。
5. 野菊花:味苦、辛,性微寒,归肝、心经。清热解毒,泻火平肝。用于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野菊花含有的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等,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作用,可减轻伤口局部的红肿热痛症状。
6. 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常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等。黄连中的小檗碱是其主要活性成分,抗菌谱广,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还能抗炎、抗溃疡、调节免疫功能。
7. 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主治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等。黄芩苷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过敏、抗氧化作用,可减少伤口处的炎症渗出,促进炎症吸收。
8. 黄柏:味苦,性寒,归肾、膀胱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尿赤,带下阴痒,热淋涩痛,脚气痿躄等。黄柏含有的小檗碱、黄柏碱等,抗菌作用明显,同时能促进创面愈合,减轻局部炎症反应。
9. 栀子: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常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等。栀子提取物具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可缓解伤口疼痛,减轻炎症。
10. 丹皮:味辛、苦,性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主治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跌扑伤痛等。丹皮中的丹皮酚等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镇痛作用,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瘀血消散。
11. 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等。赤芍含有的芍药苷等成分,具有抗炎、镇痛、抗血栓形成等作用,可减轻伤口周围的肿胀和疼痛,促进组织修复。
12. 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适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等。当归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局部营养供应,其含有的阿魏酸等成分,具有抗血栓形成、抗炎、镇痛作用,有助于伤口愈合。
13. 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常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等。川芎嗪可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伤口处的血液流通,为组织修复提供良好条件。
14. 生地黄: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等。生地黄中的地黄多糖等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作用,能滋阴养血,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
15.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黄芪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蛋白质合成,加速伤口愈合。现代研究表明,黄芪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白细胞的趋化性和吞噬功能,有助于清除伤口处的细菌和坏死组织。
16. 党参:味甘,性平,归脾、肺经。健脾益肺,养血生津。用于脾肺气虚,食少倦怠,咳嗽虚喘,气血不足等。党参含有的党参多糖等成分,能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胃肠功能,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为身体恢复提供能量。
17. 白术:味甘、苦,性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治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等。白术可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水湿代谢,其挥发油等成分能调节胃肠功能,保护胃黏膜,间接促进伤口愈合。
18.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常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等。茯苓中的茯苓多糖等成分,具有免疫调节、抗炎作用,能健脾利湿,改善机体的内环境,有利于伤口的修复。
19. 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可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等。薏苡仁含有的薏苡仁油等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作用,能促进脓液排出,加速伤口愈合。
20. 败酱草:味辛、苦,性微寒,归胃、大肠、肝经。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用于肠痈腹痛,肺痈吐脓,痈肿疮毒,产后瘀阻腹痛等。败酱草中的挥发油、三萜类化合物等,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作用,对伤口感染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1. 皂角刺:味辛,性温,归肝、胃经。消肿托毒,排脓,杀虫。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皂角刺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刺激肉芽组织生长,有助于脓液排出,加速伤口愈合。
22. 生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甘草甜素等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作用,能调和诸药,使整个处方的药效更加协调,同时减轻药物的毒性和烈性。
君臣佐使配伍构思技巧及协同效果
1. 君药: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这五味药组成了着名的“五味消毒饮”,是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的经典方剂。金银花甘寒芳香,既能清热解毒,又可疏散风热;连翘苦寒,清热解毒之力较强,且能消肿散结;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均善于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五药合用,针对党胜利双下肢因细菌感染导致的溃烂、红肿热痛等症状,发挥强大的清热解毒、抗菌消炎作用,如同战场上的主力军,直捣病邪巢穴。
2. 臣药:黄连、黄芩、黄柏、栀子、丹皮、赤芍、当归、川芎、生地黄。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组成“黄连解毒汤”,加强泻火解毒之力,清除体内热毒;丹皮、赤芍凉血活血,散瘀止痛,改善伤口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瘀血阻滞;当归、川芎活血行气,促进气血运行,为组织修复提供营养;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防止热毒伤阴。这些臣药辅助君药,从不同角度协同作战,一方面增强清热解毒的功效,另一方面改善局部气血运行,促进伤口愈合,如同得力的副将,协助主力军攻克病症。
3. 佐药:黄芪、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黄芪补气升阳,托毒排脓,敛疮生肌,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运化水湿,使脾胃功能健运,为身体提供充足的气血和营养;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协助黄芪等药物促进脓液排出,加速伤口修复。佐药起到辅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同时调节机体的整体功能,增强正气,如同军队中的参谋,为整个处方的疗效提供支持。
4. 使药:败酱草、皂角刺、生甘草。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引导诸药直达病所,增强对伤口感染的治疗效果;皂角刺消肿托毒,排脓,促进伤口愈合;生甘草调和诸药,使各药之间协同作用,发挥最佳疗效,且能缓解药物的毒性和烈性,保护脾胃。使药如同军队中的传令兵,将药力精准送达病灶,同时协调诸药,使整个处方的疗效更加全面、协同。
从现代药理研究来看,该处方的协同效果显着。多种药物的抗菌成分共同作用,对伤口处的细菌形成强大的抑制和杀灭作用;抗炎药物减轻局部炎症反应,缓解红肿热痛;活血化瘀药物改善微循环,促进瘀血消散,为组织修复提供良好的血液供应;补气健脾药物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蛋白质合成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加速伤口愈合;排脓药物促进脓液排出,保持伤口清洁,防止感染加重。
岐黄妙手祛疮疡,铁血丹心焕新生
二诊:初战告捷,稳中求进
诊查记录
服药一周后,党胜利再次踏入诊室。他的体温已恢复正常,双下肢灼痛感明显减轻,大面积溃疡边缘开始出现淡红色的新生组织,但仍有少量稀薄脓液渗出,伤口周围皮肤依旧红肿。舌淡红,苔薄黄,脉滑。医生仔细查看伤口后判断:热毒已去大半,但余邪未清,气血耗伤,需在清解余毒的同时,加强扶正之力。
二诊处方
金银花25g、连翘25g、蒲公英25g、紫花地丁25g、野菊花25g、黄连8g、黄芩12g、黄柏12g、栀子10g、丹皮10g、赤芍10g、当归15g、川芎12g、生地黄18g、黄芪35g、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5g、薏苡仁30g、败酱草25g、皂角刺8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温服。
处方解析
- 药物调整:适当降低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的剂量,避免寒凉过度伤正;增加黄芪、党参用量,黄芪补气升阳、托毒生肌,党参健脾益肺、养血生津,二者合用增强机体免疫力;炙甘草替代生甘草,在调和诸药的同时,加强补脾益气之功。
- 君臣佐使变化:君药仍以金银花等五味药为主,但力量稍减;臣药中黄连解毒汤剂量下调,丹皮、赤芍等活血药维持原量,保障局部血运;佐药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形成“补气铁三角”,协同薏苡仁利湿排脓;使药败酱草、皂角刺继续引导药力直达病所,炙甘草调和药性。
三诊:毒邪渐退,扶正固本
诊查记录
三诊时,党胜利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双下肢溃疡面缩小近一半,仅在脚踝处残留小块创面,脓液基本消失,转为少量清稀渗出液,红肿消退,局部皮肤温度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医生判断:热毒已衰,气血亏虚成为主要矛盾,需以扶正为主,兼清余邪。
三诊处方
金银花20g、连翘20g、蒲公英20g、当归15g、川芎12g、生地黄15g、黄芪40g、党参25g、白术15g、茯苓15g、薏苡仁30g、白芍15g、丹参15g、鸡血藤15g、皂角刺6g、炙甘草6g、肉桂3g(后下)。每日1剂,水煎400ml,分两次服用。
处方解析
- 药物调整:大幅减少清热解毒药物,仅保留基础剂量维持抗菌效果;加入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丹参、鸡血藤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肉桂少量后下,取其温阳散寒、鼓舞气血生长之力,与大队补气养血药配伍,温而不燥。
- 君臣佐使变化:君药转为黄芪、党参,大补元气;臣药当归、川芎、生地黄补血活血,白芍、丹参、鸡血藤辅助通络;佐药白术、茯苓健脾助运,薏苡仁利湿,金银花等清热解毒药退居佐位;使药皂角刺、炙甘草引药入经,肉桂温通血脉,调和阴阳。
四诊:肉芽新生,气血渐复
诊查记录
四诊时,党胜利的双下肢仅存米粒大小的溃疡点,创面覆盖大量鲜红色肉芽组织,渗出液完全消失,皮肤颜色接近正常,但行走时仍感下肢乏力,偶有麻木。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医生判断:正气渐复,但气血仍需充盈,应继续补益气血,兼顾通络。
四诊处方
黄芪45g、党参30g、白术15g、茯苓15g、当归15g、川芎12g、生地黄15g、白芍15g、丹参15g、鸡血藤15g、牛膝12g、木瓜12g、杜仲15g、续断15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服用。
处方解析
- 药物调整:撤去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专注气血双补;加入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引药下行;木瓜舒筋活络、化湿和胃,缓解下肢麻木;杜仲、续断补肾壮骨,增强机体修复能力。
- 君臣佐使变化:君药黄芪、党参用量再增,如擎天之柱补气养血;臣药当归、川芎、生地黄、白芍组成“四物汤”补血活血,丹参、鸡血藤加强通络;佐药白术、茯苓健脾助运,牛膝、木瓜、杜仲、续断辅助强筋健骨;炙甘草调和诸药,使气血生化有源。
五诊:收尾巩固,防止反复
诊查记录
五诊时,党胜利的双下肢溃疡完全愈合,仅留淡红色疤痕,皮肤弹性恢复,行走自如,但阴雨天仍感局部酸胀,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医生判断:病邪已除,但气血尚未完全充盈,需巩固疗效,防止余邪死灰复燃。
五诊处方
黄芪40g、党参25g、白术15g、茯苓15g、当归15g、川芎12g、熟地黄15g、白芍15g、丹参15g、鸡血藤15g、防风10g、防己10g、独活10g、桑寄生15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400ml,服用5剂后改为隔日1剂。
处方解析
- 药物调整:生地黄换为熟地黄,增强补血滋阴之力;加入防风、防己、独活祛风除湿,驱散残留寒湿之邪;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兼祛风湿,防止关节酸胀复发。
- 君臣佐使变化:君药黄芪、党参稳固正气;臣药“四物汤”加丹参、鸡血藤补血活血;佐药防风、防己、独活、桑寄生祛风湿、通经络;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攻补兼施,既补气血,又防外邪侵袭。
六诊:康复收官,重塑体魄
诊查记录
六诊时,党胜利面色红润,双下肢活动如常,疤痕颜色变淡,无任何不适症状。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医生欣慰地告知:“气血已复,正气充盈,康复已成!”为巩固疗效,开具膏方调理。
六诊膏方
黄芪200g、党参150g、白术100g、茯苓100g、当归150g、川芎100g、熟地黄200g、白芍150g、丹参150g、鸡血藤150g、枸杞子150g、菟丝子150g、陈皮50g、炙甘草60g、蜂蜜500g。将药物水煎取汁,浓缩后加入蜂蜜收膏,每日早晚各服1匙,温开水冲服,服用1个月。
处方解析
膏方以补气养血为主,加入枸杞子、菟丝子滋补肝肾,陈皮理气健脾,防止补药滋腻碍胃。蜂蜜调和诸药,口感甘甜,便于长期服用,如同给身体穿上一层“防护铠甲”,持续滋养气血,增强体质。
热血铸军魂,草药焕新生
外洗中药处方
处方来源:参考明代《外科正宗》中“苦参汤”及清代《医宗金鉴》“如意金黄散”的组方思路,结合现代临床治疗皮肤感染的经验化裁而成。
处方:
苦参30g、黄柏30g、黄连20g、黄芩20g、大黄30g、白鲜皮30g、地肤子30g、蛇床子30g、百部30g、土茯苓30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野菊花30g、马齿苋30g、败酱草30g、乳香20g、没药20g、血竭15g、儿茶15g、生甘草15g、芒硝20g(后下) 。将除芒硝外的药物加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30分钟,过滤取汁,待药液温度降至40c左右时加入芒硝溶解,用于浸泡或湿敷双下肢患处,每日2 - 3次,每次20 - 30分钟。
药物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及现代药理研究
1. 苦参: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具有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的功效。主治湿热泻痢、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苦参中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等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多种细菌有显着抑制作用,同时具有抗炎、抗过敏、免疫调节作用,可减轻皮肤炎症反应 。
2. 黄柏:味苦,性寒,归肾、膀胱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常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尿赤、带下阴痒、疮疡肿毒等。黄柏含有的小檗碱等成分,抗菌谱广,对常见的皮肤致病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还能促进创面愈合,减少渗出。
3. 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治湿热痞满、呕吐吞酸、高热神昏、痈肿疔疮等。黄连中的小檗碱不仅抗菌活性强,还能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局部红肿热痛。
4. 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疮疡肿毒等。黄芩苷等成分具有抗炎、抗过敏、抗氧化作用,可有效缓解皮肤炎症,促进受损组织修复。
5. 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外用时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适用于疮疡肿毒、烧烫伤等。大黄中的蒽醌类化合物能抗菌、抗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瘀血消散。
6. 白鲜皮:味苦,性寒,归脾、胃、膀胱经。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用于湿热疮毒、黄水淋漓、湿疹、风疹、疥癣疮癞等。白鲜皮含有的白鲜碱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止痒作用,可减轻皮肤瘙痒和炎症反应。
7. 地肤子:味辛、苦,性寒,归肾、膀胱经。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主治小便不利、淋沥涩痛、阴痒带下、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等。地肤子中的三萜皂苷类成分,能抑制皮肤真菌和细菌生长,同时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
8. 蛇床子:味辛、苦,性温,归肾经。燥湿祛风,杀虫止痒,温肾壮阳。用于阴痒带下、湿疹瘙痒、疥癣麻风等。蛇床子素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真菌、抗炎作用,对皮肤感染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还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9. 百部:味甘、苦,性微温,归肺经。润肺下气止咳,杀虫灭虱。外用可治疗头虱、体虱、蛲虫病、阴痒、皮肤瘙痒等。百部含有的生物碱等成分,对多种皮肤真菌和细菌有抑制作用,能有效杀灭引起感染的病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