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最新章节。
问题太多,想做的又非常多,需要帮助的人也非常多,需要解决的事情又非常多。白骄阳独自一人在医馆中巡视着,看看这看看那,转转门诊,看看病房,时不时的有患者和他打个招呼,他只是轻轻的点了一下头,漫无目的的走着,知道他在干什么,他在想什么?慢慢的走,慢慢的来,到了医馆的门口,看着进进出出医馆的患者,他突然灵光一闪,自己还是要以己之长来帮助别人。
白骄阳迅速的做出了一个决定,灾情的面前是谁保护了群众?是人民子弟兵!是社会各界人士,是爱心团体。灾情面前,我们万众一心,都是战友。灾情过后,这些付出大爱的人,他们已是心力憔悴,满身是伤,群众也是饱受摧残。我就让我们骄阳一拐去回馈报答这些最可爱可敬的人吧!
白骄阳医馆的灯火却比往日更加明亮。这座承载着医者仁心的建筑,在灾后开启了一场跨越时间的守护行动——成立“暖阳”免费医疗部,设立千万级专项基金,将温暖的触角伸向在灾情中受伤的每一个身影。
灾情刚过,白骄阳医馆的会议室里便展开了一场激烈讨论。墙面的电子屏上,密密麻麻罗列着受灾群众的医疗需求数据:678例因洪水浸泡引发的皮肤病患者、345名骨折及外伤未愈者、210名因应激反应导致的慢性病加重患者……医馆负责人白骄阳重重地敲了敲桌子:“灾难虽然过去,但伤痛仍在延续。我们要建一个永不撤离的‘救灾点’!”
三天后,“暖阳”免费医疗部的筹建工作正式启动。原本用于存放药材的三层仓库被紧急清空,50余名施工人员日夜赶工。老药师陈建国主动请缨负责改造监督,这位年逾六旬的老人每天拄着拐杖穿梭在施工现场,连安全帽的帽檐都被汗水浸出了盐渍。“这里要加个无障碍通道,受伤的群众进出方便些。”“病房的窗户要朝南,阳光照进来人心里也亮堂。”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上百条改造细节。有一天暴雨突至,正在检查电路铺设的陈建国担心工人安全,硬是撑着伞在雨中指挥,直到所有工人安全撤离,自己却因淋雨发起了高烧,但第二天依然准时出现在工地。
与此同时,专项基金的筹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财务总监林晓雯带领团队连续奋战两周,协调多方资源,最终筹集到1200万元善款。这笔资金中,既有医馆自有资金500万元,也有社会各界爱心企业的捐赠,更不乏受灾群众自发捐出的“感恩款”。一位在洪水中被医馆免费救治的菜农,颤巍巍地送来500元:“俺没啥钱,但这是俺的心意,你们一定要收下!”还有个十岁的小女孩,把自己攒了三年的压岁钱2000元全部捐出,信封上歪歪扭扭地写着:“给受伤的叔叔阿姨治病” ,这一幕让在场的工作人员无不动容。
医疗部的温暖日常
医疗部门口排起了百米长队。8点不到,护士长周敏已经带着护士们开始准备:调试设备、整理药品、安抚患者情绪。第一个走进诊室的是来自抢险部队的战士张伟,他在转移群众时被钢筋划伤大腿,伤口愈合后却留下了严重的肌肉粘连。骨科专家刘主任戴上老花镜,小心翼翼地检查伤口:“孩子,这得做康复治疗,别怕,咱们慢慢治。”为了让张伟能更好地恢复,康复师专门设计了一套适合在病房进行的训练操,每天定时指导他练习。
为了给患者提供最精准的治疗,医疗部组建了跨学科专家团队。每天清晨,由12位不同科室专家组成的会诊小组都会准时召开病例讨论会。神经科专家王博士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位患者的特殊情况:“赵奶奶,72岁,洪水中呛水导致肺部感染,同时患有糖尿病,用药需谨慎”“李师傅,腿部截肢后心理状态差,需联合心理科介入”。有一次为了确定一位复杂病情患者的治疗方案,专家们从早上八点一直讨论到深夜十一点,连晚饭都只是匆匆扒了几口盒饭。
在这里,治疗不仅是冰冷的仪器与药物。康复科的治疗室里,理疗师小张正带着受灾群众做康复训练。她自创的“康复游戏”深受患者喜爱:用绑着彩带的哑铃锻炼手臂力量,在康复步道上玩“跳房子”练习行走。一位因洪水失去双腿的少年,起初拒绝接受假肢,在小张的鼓励下,终于笑着迈出了第一步。那一刻,整个治疗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小张还会在训练之余,给孩子们讲励志故事,有个孩子听后,在墙上画了一幅画,画中有戴着天使翅膀的小张,旁边写着“谢谢姐姐”。
特别的守护:致敬逆行者
在医疗部的患者中,有一群特殊的身影——那些在抗洪一线冲锋陷阵的人民子弟兵和民间救援队员。武警战士陈阳在堤坝决口处连续奋战36小时,双脚严重水肿,连作战靴都脱不下来。医护人员用温热的毛巾敷了半个多小时,才小心翼翼地帮他脱下鞋子。看着满是血泡的双脚,护士小李红了眼眶:“你们守护我们,现在换我们守护你们。”在陈阳住院期间,小李每天都会给他送来熬制的消肿草药,还会和他分享自己小时候听的英雄故事,帮助他缓解治疗的枯燥。
民间救援队队长老周的故事,让整个医疗部为之动容。他在洪水中往返17次,救出23名群众,自己却因过度劳累导致心脏骤停。经过紧急抢救,老周虽然脱离危险,但需要长期的心脏康复治疗。医疗部为他制定了个性化方案:每天清晨,康复师会陪着他在花园里慢走,监测心率变化;傍晚,心理医生会和他聊天,疏解压力。老周常说:“这里不像医院,倒像是个温暖的家。”有一次老周生日,医护人员们偷偷准备了生日蛋糕,当烛光亮起,老周感动得泪流满面,这是他多年来第一次过这么温馨的生日。
为了让这些逆行者得到更好的照顾,医疗部专门开辟了“英雄病房”。病房里配备了按摩椅、平板电脑等设施,墙上挂满了孩子们送来的手绘贺卡。一张卡片上歪歪扭扭地写着:“解放军叔叔,谢谢你们保护我们,要快快好起来哦!”有位战士收到卡片后,把它贴在床头,每天起床第一眼就能看到,他说这是支撑他康复的动力。
暖心故事:爱与希望的传递
在“暖阳”医疗部,每天都上演着感人至深的故事。78岁的退休教师刘爷爷,在洪水中为了抢救学生的作业本,腰部严重扭伤。得知医疗部免费治疗,他执意要将自己积攒的退休金捐出一部分。“孩子们的未来不能因为这场灾难就黯淡下去,我也要出份力。”在治疗期间,刘爷爷还主动当起了病房里的“故事大王”,每天给其他患者讲历史故事,用自己的乐观感染着身边的人。
医疗部的走廊里,常常能看到这样温馨的场景:康复中的患者变成了志愿者,帮助新来的病友办理手续、指引方向。曾因洪水失去家园的小王,如今在医疗部担任义工,他笑着说:“这里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也要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有一次一位老人迷路找不到诊室,小王不仅耐心地把老人送到诊室,还在老人治疗结束后,打车送他回家,老人拉着他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最令人感动的是“爱心接力”的故事。一位被医馆免费救治的企业家,康复后主动加入志愿者团队,不仅捐赠了价值50万元的医疗设备,还发动自己的朋友圈为专项基金筹款。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场爱心传递中,形成了温暖的闭环。还有一位大学生,看到报道后,利用暑假时间来当志愿者,每天帮患者打饭、陪他们聊天,离开时患者们都依依不舍,纷纷塞给她自己做的小礼物。
一位单亲妈妈带着因洪水受伤的孩子来治疗,孩子因为疼痛总是哭闹,护士小美就把自己的玩偶送给孩子,还给他唱儿歌,慢慢地孩子不再害怕治疗。孩子康复出院时,画了一幅画送给小美,画中是小美穿着护士服,周围都是五颜六色的花朵。
有位老人因洪水和家人失散,在医疗部治疗期间一直郁郁寡欢,医生们得知后,通过多方渠道帮老人寻找家人,最终成功联系上了他的子女。当老人和子女重逢的那一刻,整个病房都充满了喜悦的泪水,老人拉着医生的手不停地道谢。
还有一群社区的阿姨们,得知医疗部的患者需要营养补充,自发组织起来,每天变着花样地给患者送自制的营养餐,炖鸡汤、蒸糕点,风雨无阻。她们说:“医生们在前面救人,我们在后面尽点绵薄之力。”
未来之路:让温暖永续
随着时间的推移,“暖阳”免费医疗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医馆建立了完善的患者档案系统,为每位患者制定长期的康复计划。同时,他们还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开展“健康进社区”活动,定期为居民进行免费体检和健康讲座。
白骄阳医馆的善举,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省卫健委授予他们“灾后重建突出贡献单位”称号,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纷纷报道他们的事迹。但医馆的工作人员们依然保持着初心,他们说:“只要还有一个人需要帮助,‘暖阳’就会一直亮着。”
如今,当人们路过白骄阳医馆,总能看到“暖阳”免费医疗部的灯光温暖而明亮。这里不仅是一个救治伤痛的地方,更是一座传递爱与希望的灯塔,照亮着每一个在灾难中前行的身影,诉说着人间最美好的温情与力量。在这片曾被洪水肆虐的土地上,温暖的故事仍在继续,生生不息。